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本地资讯 >园区扫描

聊城大量本土曲艺传承艰难 外国人更感兴趣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6-08-01 09:19:30  点击:

一勾勾(四根弦、四股弦)、王皮戏、四平调、临清乱弹、柳子戏(吹腔)、大平调……这是土生土长的聊城剧种。经过几个月的普查,全市地方戏曲普查完成信息采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聊城曾经至少传唱13种地方剧种。但目前大多剧种传承艰难,面临失传。

聊城本土剧种承载大量人文历史

“造酒的根源杜康流传,我本是上天酒工降凡间……”这是东昌八角鼓《刘伶醉酒》的唱段。与东昌八角鼓一样,聊城有诸多本土曲艺剧种。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而在聊城这块热土上,以前传唱着近20种剧种,诸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吹腔)、木板大鼓(鲁西大鼓)、评剧、东昌八角鼓、东昌弦子戏、山东琴书、南城调、化妆坠子、大弦子戏、两夹弦、枣梆、罗戏(大笛子戏)等都曾是聊城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据市戏曲普查办公室负责人韩银亮介绍,2月底,聊城市启动全市地方戏曲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工作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验收汇总两个阶段。3月-4月,各县(市)区根据普查方案成立了普查办公室,召集文化站负责人部署并开展实地调研、采集数据资料等具体工作;市戏曲普查办公室建立了普查工作网络交流群,帮助收集、挖掘聊城地方戏曲线索和资料,指导、修改填报的数据资料。5月,部分县(市、区)和局属相关单位陆续报送了普查数据资料,市戏曲普查办公室对报送资料进行了多次审核、修改和验收,并将高唐和市豫剧院报送资料整理成填报模板上传至交流平台。

截至目前,东昌府区、茌平、阳谷、东阿、高唐、高新区、市京剧院、市豫剧院和市群众艺术中心已完成报送工作;莘县、临清、冠县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工作。7月5日,市普查小组前往莘县调研大平调等剧种、剧团情况。7月,市普查小组将继续和其他县(市)区普查小组协调配合,核查补充,加紧整合报送省普查办的数据资料,总结普查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做好全市地方戏曲普查。

依据1982年中国戏曲志统计,聊城当时至少有20种剧种传唱,所以,目前聊城市还在对各县(市)区的剧种情况进一步挖掘排查。

有人教没人学,大量剧种濒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昌八角鼓演出还比较频繁。东昌八角鼓项目传承人逯焕斌曾经回忆,“表演最集中的时候是春节。我们就搭台子在村里唱,自娱自乐。我那时候能唱20个剧目,一个剧目就有20多个曲牌,能唱2个小时。”

1959年,当时的聊城县组织起30多人的八角鼓歌舞团,到各村去唱,5天不重样。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就曾经给逯本荣、史传义等艺人灌过唱片。那些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岁月里,八角鼓曾伴随他和乡亲们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也传唱着很多身边事改编的唱段。可随着新的娱乐形式走进,八角鼓也随之日益凋零,逐渐遗失在岁月长河中,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很多剧种都还有传人在世,但是有人教,但很少有人乐意学习。”临清一位传统文化研究者表示,学习传统剧目赚不来钱,年轻人不乐意学。他建议为本土剧种传承人录制音频、视频,拍摄剧种纪录片,并为传承人安排年轻人学习,创造本土剧种传承的好环境。

聊城市文广新局非遗中心主任刘鹏说,本土曲艺是研究聊城传统文化、民间曲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音乐、史料、学术、艺术价值。从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而言,都是丰富而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蛤蟆嗡创排新剧目再传承

不久前,新剧目《武训舍情》的本土剧种蛤蟆嗡成功首演,备受赞誉。冠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蛤蟆嗡”老艺人在学术挖掘、剧目排演、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配合,让这部戏搬上舞台,让蛤蟆嗡这一剧种展现在世人面前。该剧入选全省“齐鲁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项目,被确定为2016年度全省唯一的拯救濒危剧种重点项目,这对于保护传承冠县濒危剧种、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蛤蟆嗡则发源于冠县桑阿镇,流行于周边县乡,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深受当地群众喜欢。大型无场次蛤蟆嗡戏《武训舍情》由冠县三位老人郭银慧、徐士瑞、任金光创作的,结合武训故事、蛤蟆嗡剧种两种非遗形式,创排出的新剧目。

担任《武训舍情》艺术总监的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张积强介绍,《武训舍情》是蛤蟆嗡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大戏,也是省艺术研究院对于濒危地方戏曲“三位一体”保护传承模式的最新成果之一。这部戏的创作已经搬上舞台,蛤蟆嗡的理论成果及纪录片将在年底前完成,理论成果集也将出版。

而这一响应非遗保护政策、扶持民营剧团的优秀传承案例,无疑为聊城众多濒危剧种传承走出一条路。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