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更是关涉“老有所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全国各地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加快建设“长者食堂”“老年餐厅”,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菜品丰富、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餐饮服务,还能利用“高科技”将个人健康档案与老年食堂数据打通,通过人脸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菜品服务,实现了由“吃上饭”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转变,折射出“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转型趋势,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老有所养”既是年老者的夙愿,亦是未老者的期盼,既是事关万千家庭幸福的“家事”,也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并就有关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推进“老有所养”高品质发展,成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扎实推进“老有所养”,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1%。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守护好老年人的夕阳人生,我们义不容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完善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壮大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中华美德,着力解决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让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实现老有所养,需要久久为功。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凝聚多方共建合力。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积极参与,坚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有效协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成为推动老有所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发挥智慧养老科技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迭代发展,为老年人安享晚年释放科技红利。全国不少地方以“互联网+”赋能智慧养老服务产业,有效推动了养老事业智能化升级。三是强化兜底保障。不同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内容、质量、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各地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做好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保障,实现“应养尽养”,是构建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四是激发老年群体互帮互助。建立健全“老有所养”体制机制,需要创新思路。北京、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积极探索志愿养老新模式,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实现银龄互助,既为有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了继续发光发热的平台,也进一步缓解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全社会应该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共同关心关爱老人,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老有所养向高品质发展,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