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医疗卫生 >医疗动态

在高原守护健康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3-07-21 09:02:16  点击:

7月9日下午,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西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北京的医务志愿者来到行动不便的患者家中,为他们量血压、听心肺,进行入户问诊,提供治疗方案。

7月9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西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岁的藏医央金(左一)带着来自北京的医务志愿者们去往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问诊、慰问。

7月10日,西藏昌都八宿县人民医院,来自北京的医疗专家讲授小儿推拿和发热诊治的相关知识,一名当地县医院的年轻医护人员正在学习推拿手法。

7月9日,西藏昌都八宿县武钢广场,34岁的吉巴因长期背部疼痛前来就诊,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生许建(左)为他现场针灸后,让他举起手臂感受背部疼痛缓解情况。

7月13日,西藏昌都八宿县吉达乡中心小学,学生们参加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碘缺乏病检测后在操场上看书、玩耍。受自然环境及历史因素制约,西藏是中国碘缺乏病高发区和重病区之一,偏远地区农牧民碘缺乏病比较常见。

7月9日,西藏昌都八宿县西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专家用瓶盖向老人演示如何将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藏族饮食习惯中盐摄入量较高,容易导致高血压。

7月13日,西藏昌都八宿县吉达乡通空村,59岁的多扎站在自家门前。他是一位大骨节病患者,2022年在援藏医生的帮助下前往武汉做了双腿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不再需要拄拐。

7月10日,西藏昌都八宿县人民医院,大厅内排队挂号缴费的患者。

7月11日,西藏昌都八宿县然乌镇阿日村,几位在义诊活动上为北京医疗专家做翻译的年轻人聚集在村口。他们大多从县里的初中毕业后留在村里,帮家里放牧、挖虫草。19岁的扎西巴邓(左三)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目前在福建三明学院学习建筑工程专业。会汉语、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村民搭起了村庄与外面世界的桥梁。

在夏日的高原,黑夜来得稍晚一些。7月9日晚上8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的夜幕终于降临,数百名居民和游客聚集在八宿县武钢广场上跳起锅庄舞,有人支起幕布播放电影,还有摊贩兜售玩具和小吃。作为县城的社交生活中心,这里在白天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等首都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广场上临时支起的帐篷里,他们在当地医疗工作者的翻译和帮助下进行现场义诊,前来求诊的居民排成长队。

昌都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地,藏族占总人口的93.23%。跟随着来自北京的40余名各级医疗志愿者来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昌都市八宿县,在这个被318国道贯穿的繁忙县城,能看到青年藏医、援藏医生、疾控人员……无数人正守卫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健康。

34岁的吉巴因长期背部疼痛前来求医。这种疼痛已持续了3年,但他认为这只是“一点点痛”,因此没去医院看过。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生许建在义诊现场为他针灸缓解疼痛。许建曾在青海玉树义诊,他观察到,由于传统观念、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等诸多原因,过去藏区群众生病,普遍缺乏就医意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种情况在年轻一代中有所改善。

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伟等首都医护人员在义诊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即使县域内常驻人口医保覆盖率已达95.5%,许多居民身体不适,首选仍不是去医院,基本医卫常识也亟待普及。

在距离八宿县城车程超过两小时的然乌镇阿日村,45岁的村民次仁拥宗3年前左侧乳房发现肿块,趁着北京医生来村义诊的机会来求助。经过北京中关村医院普外科医生林延明等人的检查,肿块直径已经超过4厘米,医生建议她尽快去上级医院做穿刺活检、安排手术治疗。阿日村常住人口198人,其中有两名村医,除了执行镇卫生院的要求,为村民发药、配合疾病筛查等,他们还要兼顾务农、照顾家人和巡山防火。

北京医生要来八宿县西巴村安置点义诊的消息传开后,平日每天接诊量仅四五十人的卫生室门口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吃着冰激凌快活地穿梭在义诊队伍之间,用汉语和北京来的新面孔们一遍遍道“你好”,卫生室里的90后藏族医护人员忙着帮不懂汉语的老年居民做翻译。

这个安置点的部分居民曾分散居住在怒江峡谷地带的夏里乡、拥巴乡和瓦乡,交通不便,还面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如今住进了楼房,青壮年不再务农放牧,转而外出打工,安置点里多是老人带着孩子。从卫生室里可以看到高原医疗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接诊高血压、呼吸道疾病、妇科病和肠胃病等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遇到疑似肺结核及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糖尿病患者,则要转上级医院就诊。

28岁的藏医央金带着首都医护人员在安置点走家串户,给腿脚不便的居民上门看诊。这个林芝姑娘从小喜欢藏文,从西藏藏医药大学毕业后,她考到八宿县成为一名乡村藏医,负责为当地居民进行验尿、针灸等诊疗。她说,卫生室如果补齐取暖灯、一次性针灸针、药浴桶等外治设备,她的藏医专长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在八宿县人民医院的诊室里,福州援藏医生、37岁的庄松华正为“高反”的游客看诊,患者是一对从湖南来318国道自驾的夫妻。这座三层楼高的新院址于2019年落成,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对口援建,计划覆盖整个八宿县4万多常住人口以及318国道带来的南来北往的游客。由于附近道路险峻、车祸频发,医院在2020年还引进了昌都市最先进的CT机等医疗设备。

县人民医院127名医务工作者大部分在35岁以下,其中有45人来自西藏外。不只是医疗行业,在教育、住房等八宿县各项公共事业中,都能看到全国各地对口帮扶、支援西藏地区发展的痕迹和成果。

在与北京医疗专家的座谈会上,县医护人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八宿县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些乡镇与县医院间的距离和去昌都市差不多,加之外地引入的医疗人才流动性大等其他因素,医院新大楼虽然宽敞明亮、配备了相对完备的检验和诊疗设备,却没能服务更多的患者。即使在七八月的旅游旺季,门诊量也只是从每天七八十人上升至100多人。医疗硬件逐渐进步后,“软件”如何跟上,仍是需要当地医疗工作者和援藏医生们一同解决的难题。

7月12日晚,一位当地的藏族孕妇二胎胎盘早剥被送到县医院,经过抢救,产妇脱离生命危险,孩子却没能保住。来自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的援藏妇产科医生陈彩燕说,小孩出生时才34周,经过抢救后心率正常,但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医院没有新生儿科,新生儿呼吸机和相关人员都尚未配备。送往上级医院救治则需要驾车数小时翻山越岭,对于降生后两小时内都只能靠着医护人员接力手动捏“皮球”(简易呼吸器气囊)维持呼吸的早产儿来说,无疑是难以跨越的天堑。

西藏曾是大骨节病的主要流行地区。这种多发性、变形性的骨关节地方病,为当地许多居民留下了终身印记:畸形粗大的关节、矮小佝偻的身材,严重者失去劳动能力。通过保障粮食、饮水安全等措施,西藏已连续5年未检出新发病例。八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阿旺顿珠不时和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县里那些“最后的大骨节病人”。阿旺顿珠说,目前县里的大骨节病患者均在30岁以上,他们中有些通过自治区下发的药物缓解控制症状,也有人在援藏医生的帮助下去内地做了手术,去除了“大骨节”,大步走在高原的阳光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