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学习教育 >学校介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难度大的思想根源?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1-04-23 09:48:24  点击:


高职院校由于其社会认可度不高,而且大量高职教育从业者自身与真正的职业教育专还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难度大,从专业内涵建设角度看存在不少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进行专业建设,前提是要做专业调研、行业调研、同业调研。但是这项工作目前基本流于形式,或者随意拼凑,根据需要拼凑数据。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专业团队来讲,派谁去做实实在在的调研工作是一个大难题。

一般普通老师都认为这些调研工作不应该他们做。如果硬性安排,大部分老师就会糊弄一下,走走过场,随便提交一点材料来,基本不管提交的材料是否有价值。

大部分老师基本不会仔细想根据什么目标、目的去调研,调研的准备工作和各种数据表格也不提前准备,只是一张嘴,去企业走访谈谈天。想想这样的调研工作也不会有什么实际参考价值。

其实最可怕的是,大部分老师对待任何专业建设工作都是这样的态度。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非常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但是高职课程要形成系统其实很难。理论讲多了,讲深了,学生学不会,也不愿意学,能力达不到。所以倡导实践为主,但是实践课程设置过多,一方面实践条件达不到要求,另外指导老师的能力也跟不上,因为职业院校的很多老师基本是从好一点大学毕业就到高职教书,这些人自己都没有实践能力,指导学生自然也是勉为其难。

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只是一种提法,形成不了体系。

三、专业内容建设(各种成果和项目)

1.比赛(个人能力比赛和学生团体比赛项目)

指导学生比赛或者教师个人参加能力比赛,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花精力的过程,获得高级别奖项难度较大,所以一般老师都不愿意承担比赛任务。

比赛获奖少,招生宣传上自然就没有什么亮点,专业吸引力会差不少。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的主基调,但是大部分是喊口号,学校的各项管理体制和对教师的考核都无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老师与企业建立不起联系,相互之间的利益共赢点太少。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一般企业看不上的,他们更愿意去找本科院校合作。企业只是需要学生,老师能给企业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服务呢?

在企业对高职老师的需要很少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很难走出去。这里就构成了一个死循环:老师服务能力不够,企业需求少。企业对老师要求少,老师走不出去,服务能力提高不了。

基于现实和现状,大部分老师只能在教室上课,自己不是太清楚社会需求,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就都熬着。

大部分老师的职业精神状态变成慢慢觉得专业建设相关工作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上够几节课就行。那专业事情到底该谁做呢?比如现代学徒制试点、紧密型基地建设这些事情只能少数个人去完成,个别人做这么大的事情,效果可想而知。

4.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新提法,要搞新形态、活页式、手册式教材,没有基本专业建设基础,没有实践技能,没有社会服务基础,编写这些教材自然是闭门造车。

而且,大部分人连闭门造车也不愿意付出精力。教材团结建设、多校合作编写教材面临困境。

没有这些教材建设成果,专业建设是缘木求鱼。

5.高级别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投入时间长,需要各方面的能力来支撑一门高水平的在线课程建设任务。

很多老师知道出不了高级别在线课程,索性就什么都不做。校级在线课程任务就是按照最低标准去完成,都是对付对付的思想,所以,在高职院校出高级别精品在线课程,带头人基本是领导,领导有资源可以利用。

6.教学成果奖

对于申报教学成果奖,一般而言是需要比较扎实的专业建设做基础,没有认真做专业各种建设,教学成果奖就没有基础。而且申报教学成果奖基本都是领导为多,需要收集包装各种材料,需要利用行政资源安排任务。作为普通老师很难得到申报高级别教学成果奖的机会。

7.校企合作项目,成果转化

对于开展横向合作,专利转化和成果转化,前文已经说明,高职院校老师大部分不具备能力,要实现这些项目的突破,需要老师能够走出去,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需求、掌握市场需求,但是作为高职院校老师,要能够比较顺畅的在外面对接企业,在制度上存在较大障碍,限制了老师的自由度。较大的课时工作量、各种开会、班主任等事务考核约束了老师的积极性。

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我认为,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对专业和职业教育基本方向和理论极端缺乏了解,也没有了解和关注的愿望。感觉与自己无关。不学习、不研究、不关心。现代学徒制、1+x证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形态教材、活页式教材、省级在线课程等等都是字面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更不知道内涵是什么,不知道其真实含义,实现方式和路径、操作流程等更不思考。

2..专业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不知道,没有努力方向。

总之,教师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愿。这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问题。

五、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1.很多老师的基本认识是:学院应该建设好实验室,我上课来使用就行。很少人会主动积极结合自己课程进行申报与建设。因为申报和建设一个实验室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考核的时候又得不到相应的体现。但是不进行实验室建设,老师上课基本是理论在枯燥讲授,学生玩手机就成为常态。没有专业老师的主动积极申报,其他人又不是太熟悉和了解专业实验室建设规模、相关设备参数、软件指标,匆匆上马实验室,也是问题不断出现。

2.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型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比较多,签一个协议,盖一个章,后续就没有人跟进了。企业和学校还是没建立稳固的通畅关系。

专业老师带学生毕业实践阶段,帮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都存在问题,跟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专业指导委员专家和兼职教师也请不到合适的人。

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在于专业老师觉得他们没有帮学生找岗位的任务,要么是学生自己找,要么是专业教研室找好分配给老师个人。

3.部分老师在一个学校呆时间长久,与相对应专业的其他学校没有任何联系。走不出去,引不进来。

六、专业管理的建设(包括各种评价与考核)

作为一个专业教研室来讲,制定各种评价和考核标准不现实。作为普通老师,更不会去思考怎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如何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和考核机制。

总之,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存在各种深层次的思想根源。要改变老师目前的思想现状,需要合理和灵活的教师业绩考评机制。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