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春风引路入京城——诗踪鬟影里的大唐刘禹锡(三)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2-02-10 16:58:16  点击: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24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26

 

三  又被时人写姓名

虽然刘禹锡考中博学宏词科而仍不得官,但毕竟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一年之内连登两科,也是刘家的大喜事。刘禹锡东去洛阳,探望依旧居住在洛阳故宅中的长辈亲人,和亲人共同分享刘家荣耀。禹锡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并没有和老家中的亲人共同生活过,因此刘禹锡便在洛阳故宅中盘桓了数月。禹锡的母亲卢氏自江南还居洛阳后,仍居于都昌里卢氏祖宅。禹锡归省,洛城名流无不登门拜贺。一连数日,宾客盈门,贺笺积尺,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外祖父卢家的各位亲友。

刘母卢氏每日迎送宾客,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心中却有忧虑。男大当婚,禹锡已22岁,功名初成,婚娶之事却无眉目,刘母在洛阳遍访名门望族,为寻得可与禹锡匹配女子。在洛阳望族之中,范阳卢氏与河东裴氏素来交好。禹锡归省乃卢氏喜事,裴氏族人自然不免登门致贺。卢氏族中除刘母外,还有刘母的兄弟卢璠、卢顼,裴氏族中则有裴佶、裴武等人。在两家众位长辈面前,刘禹锡应答流利得体,深受嘉许。

闻听刘母愁虑禹锡的婚事,裴佶心思大动裴佶、裴武低头耳语商量一番,便有了人选,于是裴武应道:不瞒夫人,我家有一侄女,名雅卿,芳齡20,容貌端丽,知书达理。其父裴式,与我弟裴度从兄弟,在江南从事航运,家资甚丰,只是没有功名。近日裴式遣雅卿归洛侍奉家庙,又有手书托在下为雅卿觅一良婿,如此说来,岂非天赐的一段好姻缘?

禹锡的舅舅卢璠大喜:听说过雅卿!当配我甥儿禹锡!

刘母当即应下婚事。禹锡见母亲满意自己也很喜欢。第二天,刘母便遣仆人送去聘礼,议定了日程,刘裴两家联姻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697 唐朝东都洛阳


刘禹锡与裴雅卿在洛阳成婚之后,夫妻二人共往埇桥(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拜望父亲刘绪。自从担任浙西盐铁转运副使、殿中侍御史之后,刘绪自知仕途荣宠已极,全部的心愿便集中于独子刘禹锡身上。

 

禹锡的父亲刘绪倒底是什么样的官职,他为官生涯如何?在谁的手下?与谁往来和交好?这些资料,对我们解读刘禹锡的青少年时代以及后来为官与各政治人物交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卞孝萱和卞敏合著的《刘禹锡评传》对刘禹锡的父亲做了详尽的解读,特于此处转载,以便全面了解禹锡的生平。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说:"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接下去说,"世为儒而仕。""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根据刘禹锡的年龄往上逆推,刘凯入仕大概是在武后朝,刘锽入仕大概是在玄宗开元年间。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自传》中的这段话说明,刘绪于天宝十四年(755)避乱东迁以后,一直是在当时较为安定的江南一带度过的。直至逝世,刘绪都没有再回洛阳。

刘绪东迁以后的生活经历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为东诸侯所用";二是"为浙西从事","加盐铁副使"。

刘绪东迁以后"为东诸侯所用"时期,全国局势较为动乱,节度使的调动频繁,他很可能先后在几个节度使的手下当过幕僚。刘绪为哪些"东诸侯所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四《米谷部上品·油麻》曰:"刘禹锡《传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蚰蜒自出而差。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忽有人献此方,乃愈。"从刘禹锡记载李元淳的医方这一线索,可以追溯李元淳与刘绪的关系,进而考察刘绪东迁江南后的经历。

据潘孟阳《祁连郡王李公墓志》记载:"王玙出镇淮海,特奏请公在麾下。袁晁攻陷郡县,东吴旧邦,姑苏繁富,公时总兵在州,竟摧'凶丑',恩制兼杭州别驾。厥后征镇相继,赞皇、留武二李公,署公为兵马使。建中、兴元之际,晋国公韩滉全领江南东道,以公为镇海节度兵马使"。这段话提供了李元淳在南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其上司的姓名,再查考有关史书,就可以清理出一个线索。

《旧唐书》卷一三○《王玙传》曰:王玙"上元二年,兼扬州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使。肃宗南郊礼毕,以玙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充浙江东道节度观察处置使,本官兼御史大夫,饲祭使如故。"《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三年"二月己卯,以常州刺史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团练观察使。"《旧唐书·德宗纪》上记载:建中二年五月"庚寅,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加苏州刺史韩滉检校礼部尚书、润州刺史,充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等使。"综合上述史料可知,李元淳在南方活动的时间是上元二年以后,地点是淮南。浙东、浙西。这时,正是刘绪从洛阳"东迁"到江南。刘绪与李元淳有可能相识,还可能同事。如果这个推断不错,李元淳就是刘禹锡的父执。

后来刘禹锡在《传信方》中记载李元淳所亲试而有效的医方,就可以理解了。刘绪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物。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称赞他说:"侍御兄以文章行实,著休问于仁义,义方善庆,君子多之。"(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四《河阳》引)。

"侍御兄"即刘绪。那么,刘绪于何时何地认识权德舆的呢?文献中没有记载,需要探求。据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忆昔同驱传,忘怀或据梧。幕庭依古刹,缗税给中都。"自注:"德舆建中、兴元之间,与崔同为盐铁邑(包)大夫从事扬子既济寺。"查《旧唐书。德宗纪》上:建中三年(783)八月"戊辰,以江淮盐铁使、太常少卿包佶为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可见"包大夫"是包佶。另据《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八年(773)十月乙丑"以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陈少游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这就是说,当包佶任江淮盐铁使时,陈少游为淮南节度使;当权德舆为包佶从事时,刘绪可能佐陈少游幕,他们或许相识于淮南。

通过以上的分析,刘绪"为东诸侯所用",这些"东诸侯",不外是王玙、李栖筠、韩滉、陈少游等人。刘禹锡与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修、李德裕有唱和,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与韩滉的侄子韩晔同为"八司马"。刘禹锡与李吉甫、李德修、李德裕、杨於陵、韩晔的关系,能不能追溯到刘绪与李栖筠、韩滉的关系呢?如果这个推断不错,"东诸侯"指李栖筠、韩滉,就更有理由了。

关于刘绪与李栖筠的关系,在刘禹锡的文章中可以找到两点旁证。一是《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刘禹锡赞扬李栖筠的书仪合乎古制:"按旧仪,凡兄姊之齿,有'唯'无'伏',它以是为衰。其于匹敌,即前云'愿'、后云'白,而已。大历初,李赞皇、贾常侍犹守之无渝。二公何人也?我与子何人也?乌有从未俗以姑息为礼,而不虞识者所窥邪?"《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说,"栖筠喜奖善,而乐人攻己短,为天下士归重,不敢有所斥,称赞皇公云。"因此,李赞皇即李栖筠。"大历初",正是李栖筠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时候。这段时期,刘绪为其从事,熟知其书仪。

刘禹锡后来有可能从其父保存着的李栖筠书信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二是李栖筠之子李吉甫于元和二年(807)入相,次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刘禹锡当时被贬官朗州,曾写《上淮南李相公启》,求其援助,元和六年(811),李吉甫再度入相,从刘禹锡写的《上门下武相公启》来看,李吉甫确实竭力主张召回刘禹锡等人。这说明他们两人早就彼此了解熟悉,两家的关系较为深厚,可以追溯到父辈。

李栖筠离开浙西以后,刘绪仍旧留在浙西当幕僚。大历十四年(779),韩滉任浙江东西观察使,时间有九年之久。从刘禹锡后来与韩滉的侄子韩晔有莫逆之交、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来看,刘绪和韩滉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刘、韩两家的友好关系,可能就是刘绪当韩滉幕僚时结下的。

刘绪"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据《旧唐书》卷一四六《王纬传》记载:王纬"贞元三年又擢为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贞元十四年卒"。刘禹锡说刘绪"后为浙西从事",即指刘绪晚年为浙西观察使王纬"从事"。因王纬"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其"从事"刘绪才能"本府就加盐铁副使"。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所以诸道盐铁转运使王纬在这里设"务",并派盐铁副使刘绪在埇桥"主务"。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至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当时,"自淮北置巡院十三","埇桥"便是其中之一。刘绪作为盐铁副使,( 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徐泗节度使·宿州》),"主务于埇桥",其主要职责是"捕私盐者",执行榷盐法,兼了解各地货物市价和各种利害,以防止"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这是个责任十分重要的职务。刘绪一生的官阶不高,直至晚年才得此要职,他不顾年迈就去上任了。后因病罢职时,刘绪仍打算回浙右去。"浙右"即浙西。遗憾的是刘绪未能回到浙西,就在扬州病故了。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3633

今日安徽宿州埇桥区图片


禹锡夫妇来到埇桥,新妇也拜见了公公。江南的一帮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禹锡。

此时,刘绪已过花甲之年,身体也大不如前,久居官场的刘绪对禹锡未来的前程充满期待。禹锡自己比父亲更着急,这几年在长安和洛阳,禹锡接触了很多官吏,自己渴望进入仕途抱效国家的心情也更加强烈,到了年末。禹锡挂念后年吏部拔萃科的考试,即向父亲辞行,准备再赴长安。江南与长安相距千里,此时一别,成就功名之前不知还能有几次相见,父子二人不免各自伤感

刘绪久经官场,虽长期在江南施政,不谙长安世故,但从朝廷征发调令的轻重缓急之中,却可窥见天下大势。以禹锡的才华,刘绪认为后年吏部拔萃科考中得授官职乃意料中事,怕只怕禹锡甫登官场,为急于功的用进之心和高调张扬的做事风格,会招致不满从而受到打击。

此刻的大唐,皇帝李适自从因朱泚事变出逃奉天以后,虽然后来平叛成功,但各藩镇仍呈割据状态,而且出现了平叛官军养寇自重的局面。德宗皇帝李适比以前更爱敛财了,主动要求地方向他进贡。此外,李适还经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为宣索

为了满足李适的贪欲,节度使以进奉为名,巧立各种名目,对百姓进行额外的剥削。节度使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每年进奉的钱财约为五十万缗,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禹锡在长安时,曾留意到各种时事舆论,对德宗信任宦官和大肆敛财也有了解,皇上好疑多忌,权臣裴延龄之流奸佞媚上,朝政昏聩,希望在此朝施展抱负,大有作为,似乎不太可能了。刘绪说道。

禹锡对父亲的洞见大为钦佩,自己当然不愿与裴延龄之辈同流合污,以后若能为官,如何既想济世,又能立身?于是问:依父亲之见,儿当如何?

两年后的吏部拔萃科,孩儿应能考中,这是一次难得的大好机会,听说当今太子贤良方正,有中兴之夙愿,敬贤恳诚,慈孝宽大,仁而善断,他日一旦龙飞九天,必为一代圣主。按大唐规制,吏部拔萃科中试者往往授太子校书,太子身边贤士极多,孩儿若得与太子亲近,必有大益。

太子?禹锡有些疑惑。

是的,就是当今太子。刘绪肯定地说道。接着,缓缓地讲起了太子李诵的经历。

李诵是今皇帝李适的长子,年长孩儿11岁,今年33岁,正值鼎盛。19岁时被立为太子,至今已14个年头了。太子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建中四年(783)的泾原兵变随皇上出逃避乱时,太子执剑殿后,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常身先禁旅,守城拒敌。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确保了出逃的父皇安全。此后,太子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对各种乱象痛心疾首,早有一番刷新之志,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这些年,太子的日子并不平静,可以说每天都如履薄冰。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险些把太子推向灭顶的深渊。

父亲提到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禹锡记忆颇深,那时的禹锡已是16岁的少年,震动全国的大案也震惊了在江南读书的禹锡。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5352 

  事情是这样的:郜国公主肃宗之女,郜国公主最先被封为延光公主,长大后,嫁给了杨贵妃姐姐虢国夫人之子裴徽为妻。当时,裴徽担任殿中丞一职,公元756年,马嵬坡之变爆发,裴徽死于这场政变中。后来,郜国公主改嫁给唐玄宗女儿新昌公主和萧衡之子萧升为妻。当时,萧升担任太仆卿一职,郜国公主和萧升还育有一女萧氏。萧氏长大后,嫁给了太子李诵为妻。郜国公主是太子的岳母,又是唐德宗的姑姑,所以郜国公主有很高的地位。萧升去世后,郜国公主勾引朝廷大臣,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澧阳令韦恽都是郜国公主的情夫。

郜国公主常年出入宫廷,借机和他们私通。后来,这件事被宰相张延赏知道了,他将郜国公主私通一事告知了唐德宗。当时,张延赏和太子詹事李昪本来就有矛盾,他想借此事告发李昇。唐德宗不相信年轻的李昇会和容颜驰衰的郜国公主发生关系。不久后,唐德宗确认了此事。公元788年,郜国公主在宫中大兴巫蛊之术,唐德宗大怒,废掉了郜国公主封号。郜国公主的儿子和女儿也因巫蛊之案牵涉其中,她与驸马萧升所生一女是诵的妃子因为事情牵涉到皇太子,德宗就立即将他找来,狠狠地批了一通。李诵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仿效肃宗在天宝年间做太子时的故伎,请求与萧妃离婚。此事发生以后,德宗萌动了废皇太子李诵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并且把时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宫中商议。

舒王是德宗的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儿子,因李邈早死,德宗将其收养,视为己出,十分宠爱。李泌认为皇帝舍亲生儿子而改立侄子不妥,德宗大怒。李泌便为他详细列举了自贞观以来太子废立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太宗皇帝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和肃宗因性急冤杀建宁王的悔恨,劝他以前事为戒,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李泌的话打动了德宗,终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郜国公主被德宗幽禁,后在贞元六年(790)死去。李万因为和同宗淫乱,以不知避宗的罪名被杖杀。郜国公主的亲属受牵连者很多,她的5个儿子裴液、萧位、萧佩、萧儒、萧偲以及李昇、萧鼎等流放岭表和边远之地。郜国公主的女儿、皇太子妃萧氏也被杀死。本来就小心翼翼的顺宗更加谨慎了。

震惊全国的郜国大长公主李诵太子之位差点被废,而且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8010

 

太子虽然政治上很谨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刘绪接着说,太子对于父皇任用裴延龄韦渠牟持朝政,也表达过不满。孩儿,当今皇上对大臣十分猜忌和防范,不再重用宰相,而是信任和重用身边的奸佞小人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这些人对内排挤诬陷陆贽等人,外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太子总是注意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的奸侫,在裴延龄、韦渠牟也没能入相,实与太子有关。但是,面临猜忌多疑的父皇,多数时候,太子总是三缄其口,更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父皇跟前谈事论奏,总是严肃有余,即使对皇帝身边亲信的宦官,也未尝假以颜色,他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深藏心底。对朝廷上下人物,基本上也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

太子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啊。禹锡说,父亲又怎知太子如登大位,必成一代圣主呢?

刘绪微微一笑:子无为,其实是表面现象。为储君,他绝对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的,他身边的王伾王叔文等人经常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王伾王叔文禹锡又有些疑惑。

是的,就是这两个人。刘绪接着说,王伾,杭州人。因擅长书法成为太子侍书太子的书法老师,很受太子信任。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善于围棋得以入侍东宫。王伾和王叔文都是翰林待诏,各以琴棋书画见长,二人的使命自然是奉今皇上之命陪皇太子艺。太子对自己的老师很尊敬,每次见面都先施礼。王伾和王叔文见太子并不以玩乐游艺为满足,就在对弈和研墨的间隙和他讲谈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

原来是这样。禹锡若有所思。

而且,对太子如何与父皇相处,二王还时时教导。“刘绪又说,“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涉及到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子想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王叔文就会劝阻,认为此刻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太子就无法为自己辩解。正是这样的智慧,太子对王叔文格外信任,东宫事无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

这么说,太子不仅暗中非常关注朝政,而且在他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体?禹锡轻轻地说。

禹锡的性格一向爽直,说话直来直去,但是,涉及这样的话题,即便是和最亲近的父亲,也不敢大声。

刘绪轻抚胡须,很满意儿子的谨慎。做为父亲,他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儿子了,才华横溢,二十出头一试中第,一年之内连中两科,春风得意,时人瞩目,难免没有骄傲之情。别说儿子,就是自己,不也为儿子的成绩暗自得意吗?但是,官场最忌讳的,恰恰是锋芒毕露和恃才放浪啊。儿子对敏感话题出语谨慎,做了大辈子官的刘绪略感放心。刘绪在浙西为官,主政蛹桥,这么多年一直平安顺利,并且在险象环伺的官场中为政颇有成绩,其中的艰难不易自己最清楚。些年来,虽然自己沉沦下僚,没有绯衣鱼袋加身,但为官30年,光自己目睹的,有多少官员宦海沉浮,或贬或罪,甚至客死异乡啊,自己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一方面为政对得起管理的一方水土百姓,一方面又明哲保身保护全家老小周全,中的不易,自己深埋心底,并没有对儿子起过。对于未来儿子的为官生涯,做为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一生平安,或许比大有抱负却身处波谲云诡政治的惊滔骇浪中更令自己放心啊。

但是,这些话,刘绪并没有说出来,而是继续讲太子:王伾和王叔文成为子倚重的核心人物,时刻注意为太子罗致可用的人才,以期为将来的新朝新政所用,像孩儿这样的人,一腔热血,抱济世安邦之志,假如后年顺利登第,一定会进入他们的视野。到时,如何和他们相处,孩儿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看到父亲对自己后年笃定登第的预期,禹锡不禁莞尔一笑,有些调皮起来,假如孩儿中不了呢?”

刘绪也被儿子逗乐了,笑道:“中不了,就像为父这样,进入幕府,做一些盐铁转运踏踏实实的事吧。”

像父亲这样?禹锡有些疑惑。

孩儿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财赋之类的事情,为父在江南为官近30年,常年与盐铁转运打交道,深知盐铁转运等税赋财政之事乃国之根本,我朝无论是当初平定安史之乱,还是近年的内外征伐,之所以能在战之不胜的情况下岿然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朝廷手中掌握的盐铁税赋比叛贼们多。安史逆贼以数镇之钱粮,欲养攻略天下之雄兵,可谓自不量力。甚至可以说,朝廷不是打败了叛贼,而是熬死了叛贼。以这个观点来看如今的藩镇,他们小心翼翼地守着一方领地,并无鲸吞天下的野心,其兵员并未超过本地钱粮的承受能力,因此才能够长期与朝廷周旋。

噢?禹锡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定论早已写在大唐的史册上,今天听到父亲这样解释安史之乱后失败的原因,觉得十分新鲜,细细一想,又觉得十分有道理。父亲一生与税赋打交道,所看所道,实是最真实的情况。

原来如此。禹锡喃喃地说道。

孩儿聪慧,志向又高远,为父深知你不甘平庸,所以把这些事情告诉孩儿,一则给孩儿做一些提醒,二则尽为父之绵薄之力对孩儿进行指导,但是,孩儿的路,还要自己走。为父年龄渐大,近来身体也觉得大不如前,恐怕见不到孩儿腾达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惟愿孩儿早早洞察时局,将来力所能及为天下做些有益的事情。说着说着,花甲之年的刘绪最后竟有些伤感。

父亲——”,禹锡的眼里泛起泪花,孩儿谨记父亲教诲,一定刻苦攻读,不辜负父母大人的殷殷盼望,争取后年考中,为我大唐再现盛世,辅助明君,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同时,也请父亲不要为孩儿过多担心,孩儿知道怎么做。

孩儿且去休息吧。刘绪欣慰地说道。

禹锡恭身退出,来到自己和妻子的房间,把父亲的叮咛细细学给妻子,夫妇二人又是一番感慨。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11611 

陪父亲住了一些时日,因为挂着后年的吏部拔萃科考试,贞元十年(794)春,刘禹锡便带着妻子拜别父亲,离开埇桥,返洛阳。

刘禹锡心性高傲,人在洛阳祖母和母亲身侧,心却早飞到京华长安,不知何时才能释褐,脱下“布衣”,从政为民,干一番事业?更加刻苦攻读的同时,禹锡开始琢磨向权要者干谒。干谒,就是文人士子为达到延誉、入幕、入仕、升迁等目的,谒拜达官显贵或者文坛名宿,向对方呈递自己的诗文等作品的行为。在唐代,向权要自荐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李白,王维等大诗人都有过干谒行为。
向谁去求助呢?思来想去,只有权德舆最为合适。权德舆是天水略阳人,后徙居润州丹徒。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当机立断,逃离安䘵山,以义勇行为受到时人的称赞。权德舆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建中元年(780年),权德舆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同年,改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先为杜佑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继为汴东水陆运盐铁租庸使包佶的从事。

贞元二年(786年),权德舆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太常博士,迁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议唐德宗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此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用人必须慎重。贞元十年(794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舍人即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职责是掌参议表文,撰拟诏敕。此时的权德舆,置较高。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14305 

禹锡向权德舆干谒,首先是权德舆在刘禹锡尚初为学童时就认识了他,并对他印象极佳,还转述于诗僧皎然等人。其次是权德舆同刘绪交好,两人均为避安史之乱而南下的北方士人,命运相同,互称弟兄。而且,权德舆和禹锡的母亲卢氏家族有着姻亲关系,他是禹锡的堂舅华州刺史卢徵的从表弟,也算拐着弯和禹锡家有点沾亲带故。贞元九年,禹锡中进士,去洛阳探亲时,权德舆曾为他写过一篇序文《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彭城刘禹锡实首是科,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觹韘,恭敬详雅,异乎其伦。”在文中赞美刘禹锡能“居易以逊业,立诚以待问”,意思是不讲究生活条件的好坏,只求能在学业上进取;诚恳地侧立在有学问人的身边,发现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他请教。

有这样的渊源,禹锡带着自己10多篇新作的诗赋及《献权舍人书》拜谒权德舆了。“乃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见志之具”,所信守的大道还未推及于人时,表达志向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文章。禹锡向昔日的长辈这样推荐自己的文章。温柔敦厚的权德舆笑纳了禹锡的诗文。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14737


刘禹锡于贞元十年(794年)在洛阳陪伴母亲一些时日。

监察御史张贾分司东都洛阳,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禹锡向这位贞元二年中进士的前辈告别,西入长安,备战明年的科举选拔

长安城里,韩愈、李绛、柳宗元等一批文友早已等着禹锡,朋友们再次相见,分外激动,此时的韩愈、李绛已有官职,他们一起期待早日与禹锡携手,共同在朝堂为国效力。

有禹锡自己的愤发努力,有朝中大人物的鼓励和支持,比如著《通典》的杜佑、太常博士权德舆刘禹锡在京城名气大涨,胸中也有了底气。贞元十一年(795年),24岁的刘禹锡终于通过了吏部的拔萃科考试,并被授予“太子校书(掌东宫校理书刊事,正九品下)”。吏部可不是好考的地方,韩愈曾三试吏部皆不成,刘禹锡却一试就过,当然,人家李绛更牛,根本跳过吏部考试,直接二试授官。

短短三年,三科均是一试而中,禹锡后来把自己前年连中二元,考中进士科和博学宏词科,和本年考取的吏部取士科合称为“三登文科”,此时的禹锡可谓风光无限。

真像父亲刘绪预料的那样,禹锡刚一登科,就被授官太子校书,在东宫崇文馆上班。太子校书是个什么官呢?这是唐沿及的设置,属门下坊司经局。隋置六人,级别从九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起属左春坊司经局,四人,级别转正九品下。龙朔三年,改司经局曰桂坊,罢隶左春坊,领崇贤馆。咸享元年,复隶左春坊,省录事。

太子校书与太子正字同掌校刊经史。职责是查校、勘正、整理太子官署书籍,校正其错误,对语焉不祥之处做出明确解释。

成为大唐正式官员,禹锡心情大好,先去华州拜望自己的堂舅华州刺史卢徵,两年前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的张贾此时正在卢徵手下入幕,卢徵同时身兼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位置十分重要。与长辈和友人欢聚,大家同为禹锡欢喜,诗酒唱和,临歧无限意,相视却无言”(《发华州留别张侍御贾》),朋友,我们相互了解,无须语言。

此时的禹锡,24岁的年纪,一身才华,游走于长安及周边各处,和志同道合的同仁来迎去送,聚离唱和,们纷纷对这位权德舆的门客另眼相待。

禁卫军中负责宫中仪仗的千牛警卫崔懿伯的酒席上,德宗兴元元年平叛朱泚有功的中书令浑瑊家中最有名的牡丹花群下,都有禹倜傥的身影。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源路。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歩。——(《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3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三+-+-16264 

此时禹锡母亲卢氏仍在洛阳居住,禹锡工作游宴之余,经常往返长安洛阳之间陪伴母亲。

美好的日子如此之快,贞元十二年(796年),一个晴天霹雳击中刘家。禹锡的父亲刘绪在桥主政盐铁税赋,后罢官回归浙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拆江南东道为浙江西道、浙江东道福建道,浙江西道领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浙北和徽州,即润、常、苏、湖、杭、睦六州。乾元元年(758),析江南东道设浙江西道,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原州府新设节度使。大历十四年(779年),合并原浙江西道、浙江东道,设浙江东西道观察使),行至扬州时,不幸染上疾病去世。禹锡悲痛欲绝,马上向朝廷请假,离开长安赴扬州父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首尾3年共27个月,这叫丁忧。刚入仕1年的禹锡暂离官场,为父丁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