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春风引路入京城——诗踪鬟影里的大唐刘禹锡(二)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2-01-11 16:57:29  点击: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25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27

 

二 春风引路入京城

 

贞元年间的大唐,当政的是唐朝第十个皇帝,唐德宗李适(kuò)。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742527日),李适出生于长安大内的东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唐代宗李豫的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 同年十二月,拜特进,封奉节郡王。唐肃宗李亨,就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中成为太上皇,难中自己宣布登上帝位的那个皇帝,可以说甫一上台,就面临着国家战乱,帝国由盛转衰的乱摊子,从至德元载(756年)上台至宝应元年(762年)去世,大概也没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去世,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李亨去世,皇太子李俶[chù](后改名李豫)即位成为皇帝,史称唐代宗。李豫的即位过程十分惊险,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重,张皇后(即张良娣)无子,害怕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到宫中,准备废黜李豫。十六日,张皇后矫诏召见李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派兵到凌霄门,待李豫抵达后,保护他到禁军中。当晚,二人领兵软禁李系、张皇后等,肃宗受惊而崩逝。随后,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二十日(518日),李豫即位。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590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因有拥戴之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李豫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李豫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使者慰问其家属。

李豫即位时,叛军再度攻陷了洛阳,大难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任命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表平叛决心。

在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他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首先他在五月于丹凤楼颁布大赦制书,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在李亨为帝时被加附逆罪,又是入狱又是流放,蒙受了不白之冤。李豫执政后,为李白平了反,还任命为左拾遗,可惜李白此时已去世,没见到自己洗去不白之冤的时刻。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

李豫随后加封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光进等诸道节度使及内外群臣。 李豫希望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壬申日,唐军抵达洛阳北郊。甲戌日,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朝义向北溃逃。唐军顺势收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举赵、定、深、恒、易5州归顺。宝应二年(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及,被迫自杀。李怀仙斩得史朝义首级来降。自此,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定。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被认为开中晚唐藩镇割据现象之先河。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3258 

李豫执政(762518日-779610日在位)17年,国家充满内忧外患。为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军队,使吐蕃逐渐向北蚕食,并乘虚深入内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10余州。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边将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压下不报。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过邻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师。李豫获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官民逃亡荆襄或藏匿在山谷中。 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幸亏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

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 ,立有大功,却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逼迫,无法向朝廷申辩。于是在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 ,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攻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最终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30万人来犯,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5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4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300里内不绝。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4723 

李豫优宠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则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但是,李豫也能惩治飞扬跋扈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10天,已无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10日),李豫命太子李适监国。同日夜间,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53

李适即位,时年38岁,即唐德宗。看,李适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位成为皇帝的,刘禹锡成长的年代也正是这样一个内忧外患不断的时局。只是少年禹锡生长在江南,受战火影响较小而已。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为李适上尊号圣神文武皇帝。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李适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后依靠大将李晟浑瑊等平乱。兴元元年(784年),李适回到长安。同年,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派浑瑊与河东节度使马燧、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等率军讨伐,于次年八月平定叛乱。经历数次的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他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6363_副本 

德宗李适


贞元八年(792年),冬日的关中大地,寒风吹过,清冷凛冽,让从小生长在南方的禹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刺激,禹锡来到华阴县南8里的华山脚下,华山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华夏就源于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景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公里范围内。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此后,华山声名日隆。《书经》、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8511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东征祭山;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天宝九年(750年),群臣请奏封禅西岳,唐玄宗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

面对这样一座关中地区门户唐人奉之如神的山,少年时代在苏州、嘉兴、彭城(今徐州)等地度过的禹锡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下国人,一见华山就仿佛脱胎换骨。出于崇敬,禹锡挥毫写下《华山歌》,歌咏这座雄险奇峰。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9412 

《华山歌》是有史料记录中的刘禹锡的第一首诗,21岁的青年禹锡,一出道就站立在华山之巅,发出了“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大言, 男子汉大丈夫,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品质与特立出众的才能,即使占据显贵的地位,仍然像碌碌凡夫一样平庸!什么时候,那个恭敬详雅的江南总角童,那个总是捧着笔砚站立于文人身旁的羸弱少年,成了藐视平凡草木,渴望像神仙一样在气势磅礴的华山峰岭,傲然屹立于于天地之间的风貌强健咄咄逼人的锐气青年?青年禹锡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正是这样的刘禹锡,在长安和全国各地有追求和抱负的应试者们起参加了大唐贞元九年(793年)春的科举考试。

贞元九年(793年),由户部侍郎顾少连代行礼部侍郎的职权主持考试,考试的诗题是《风光草际浮》。以乡贡举人身份赴考的刘禹锡,样写道:

         省试风光草际浮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影碎翻崇兰,香浮转丛蕙。

  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题中省试,即是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风光草际浮是取自南朝诗人谢脁《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唐代试律诗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律诗,每联平仄相对,中间几联对仗工整。用韵一般有:题中用韵,即选择题中任意一字为韵,包括明用题字和暗用题字;官限韵,即由礼部或主司指定韵字;任用韵,即不加任何用韵的限制。此次科考是题中用韵,刘禹锡取字为韵,押仄声,且首句入韵。

云雾散开后,天空放晴,春光和煦,绿草如茵,风景鲜明艳丽。春光照耀,翠叶晶莹,交叉有致,景象明丽。茂盛的草木里,藏着新枝抽芽,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浮动,丛兰光斑摇落,香气氤氲。丛兰轻烟笼罩,绚丽多彩,其叶上朝露如珠,绽放光芒。恰逢采摘日,又在正月,可以折取收藏。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0182 

刘禹锡在此诗中以华丽的辞藻描写出春光熙熙,春兰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考场上的试律诗,也算是一篇佳作。这是因为省试诗大多限题限韵,束缚思想,不容易写好。刘禹锡作为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人,能将省试诗写到如此水平,实属不易,因此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也在情理之中了。他的《平权衡赋》同时也为主考官所推重,权衡是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称锤;衡,称杆。平权衡就是说,统一了秤杆和秤锤的标准,刘禹锡应试做的赋也为他助力。

平权衡赋

惟天垂象,惟圣作程。播二气而是分晷度,立五则而在审权衡。上穆天时,应阴阳之克正;下统人极,俾准绳而惟平。于是黍累无差,毫厘必究,等度量而化通远迩,体平均而势行宇宙。当其夹锺中律,南吕戒候,铜浑应节于寒暑,玉漏方齐乎宵昼。繇是命有司而申令,考前王而是遵,权轻重以审则,中规矩而和钧。事垂文兮,风传乎千古;道如砥兮,日用于兆人。懿夫正以处中,平而立矩:命其同也,有虞之制克彰;称其谨焉,宣父之言可取。故能用该仁里,象合天文:既左旋而右折,量轻并而重分。持平罔亏,可为范于秉钧之佐;立信惟一,将有助于执契之君。不然,则何以悬之而息彼奸诈,正之而协于晨夜?得平则正,我之道兮允执厥中;益寡裒多,众所用兮不言而化。化之有孚,功莫可逾。立规程罔惭夫龟镜,揣钩石宁失乎锱铢。匪假垂钓,而其用不匮;何劳剖斗,而所争自无。

方今百度惟贞,万邦承则,顺时设教兮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兮尤臻其极。玉衡正而三阶以平,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美君臣之同体,犹权衡以合德;宰准绳之在心,庶轻重之不惑。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0827

这样,刘禹锡考进士一试中第。
与刘禹锡同时考中进士的,有32人,包括柳宗元,陈璀,裴杞,陈祜,吴秘,张复元等。其中柳宗元比刘禹锡还小1岁,773年出生于长安,真是春风得意少年郎。刘柳二人后来政治理想趋同,成为一生肝胆相照的挚友。

依照惯例,进士科录取名单发榜以后,各种喜宴和庆贺便接连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曲江宴和大雁塔题名。

曲江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这里地势起伏,低处有一个形似长葫芦的小湖泊,水面弯曲,故名曲江池,简称曲江。湖中碧波荡漾,种植了很多的荷花。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上巳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唐代这种游宴,皇帝亲自参加,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1588 

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在长安,曲江游宴种类繁多,情趣各异,除去上巳节游宴,还有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考进士是为天下选才这样的一件大事,中榜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的,庆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会,亦即曲江宴。因为宴会往往是在关试后才举行,所以又叫关宴;举行宴会的地点一般都设在杏园曲江岸边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园宴;以后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按照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称为曲江流饮。 至唐僖宗时,也在曲江宴中设樱桃宴专门来庆祝新进士及第。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2302
   

宴席上,皇家和私人的乐队奏起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舞女们翩翩起舞。湖中有披着彩绸的船只供贵戚、大官们在湖中游赏。湖东面地势较高,就是所谓的芙蓉园。上面就有很多亭台楼阁,花木成荫,是宴饮登高远眺的好地方。芙蓉园始称于隋代,唐代则沿用不变。曲江池的西面则是著名的杏园和大慈恩寺。按唐代风俗,新考中的进士,按照惯例先在杏园参加宴会,然后游览曲江西边的大慈恩寺,再在寺内的大雁塔上题字留名。

22岁的刘禹锡,21岁的柳宗元这批新第进士在曲江进宴,周围观者如潮,人头攒动,谁都想看一看新科进士的丰采,那些家有待字闺中的娇女儿的大臣们也各有心事,就是在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进士里挑选女婿。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2593

宴席完毕,新科进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沿着曲江边缓缓西行,最后来到长安城的最高建筑大雁塔下,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厮塔题名这件喜事。进士们登塔远眺,东南方向是逶迤高峻的骊山,北面是滚滚东流的黄河,长安城周围平畴无涯,眼观如此壮美的河山,想到将来无限可能的为官施政的抱负和理想,益发意气勃发、春风得意了。厮塔题名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发榜后,先于曲江宴饮,再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永作纪念,同时也是对其他举子的激励。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2906 

刘禹锡的大名也题到了大雁塔上。22岁的刘禹锡心潮澎湃,此时的大唐,几经战乱,朝政也呈现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他多么渴望自己能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能参与治理这个国家,再现大唐盛世啊。自己这么年轻,就一试而中第,要知道,进士科举是唐代科举中最难考的,也是唐时士子通往官场的主要门路和奋斗目标,代科举取士科目,常举之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为最盛,进士及第者,贞观时每年平均约9人,中唐稍多,也不超出三十几人,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2春风引路去入京城-诗踪鬟影中的大唐刘禹锡之二+-+(1)13153 

这么难的考试,没能挡住禹锡进取的步伐,贞元九年,继进士中第之后,同年禹锡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如此骄人的成绩,本来就自命不凡的禹锡不禁有些得意。

事情是这样的,刘禹锡于礼部考中进士后,按常规是不能立即当官的,在他面前摆着两条道路,一条是再参加吏部取士科考试,一般是每3年考一次,此称“吏部铨试”,考中后也不一定马上能上任为官,还须看官职有无缺额。另一条是立即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考试,须成绩特别优秀者才能迅速授官,且每试只中数人。
刘禹锡想尽速施展才能,报效国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所考的依然是诗、赋、论之类。刘禹锡考中了此科,但成绩并不特别出类拔萃,所以还是没有得到官职。而同时参加此科考试的李绛即以“甲等”的成绩被授于校书郎,先入仕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