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飘飘何所似 天地有列子(上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1-08-04 15:20:25  点击: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34

initpintu_副本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大家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满天星斗,汇成中国哲学始源光束,有了他们,中华思想高原才变得辽阔明亮蔚然深茂,这些光芒洞穿一代代人的心灵,成为行动指南,灵魂引导,化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闪耀千秋万古。

有一个人,他看万物皆由造物者摆布,或生或死,随起随灭,如梦如幻,于是他乘风而行,从心所欲,生则顺之,死则捐之,成了像神仙一样的人物,如此神仙一样的人,又讲出了《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小儿辩日》等动人的寓言故事,这个让苏东坡仰慕其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人,就是列子。

列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列子》八篇讲述了什么?2021年3月11日,我购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列子》一书,仔细阅读他的文字,反复品匝,在他的哲学世界里重新看世界自然,看万物人类,看存在和生死,也微笑着看他——列子。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421_副本

2021年3月11日购买的华东师范大学叶蓓卿教授译注的《列子》一书


今天的谈艺录,我们就跟着叶蓓卿教授进入列子的世界。叶蓓卿,华东师范大学先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先秦文学博士后,现为华东师大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并担任《子藏》项目编纂委员会委员、《诸子学刊》责任编辑。已出版专著《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编辑《“新子学”论集》《敦煌庄子残卷附黑水城庄子残本》,并担任《庄子鉴赏辞典》副主编及《庄子故里考辨》副主编。


列子其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660

列子,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据《汉书-古今人表》,列子在韩景侯,魏武侯之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列子的生卒年份当为公元年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庄子 ,故多为《庄子》所称引。    

列子确有其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就具体成书年代而言,杨伯峻,陈三立,梁启超,钱锺书等学者主张成于魏晋。《列子》又名《冲虚经》,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题材广泛,颇富哲学意义。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676


 列子八篇

《列子》今存八篇,分别是《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我们来逐一解读。

《天瑞》篇是《列子》全书的基石,言贵虚之理。“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829

《天瑞》即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即“道”才能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原。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4个阶段,形成“浑沦”,再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天瑞》中寓言与议论迭出,《黄帝书》视死如归,荣启期安贫乐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这些思想,东晋张湛在其《列子序》中认为:“大略明群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天瑞》篇来看,列子认为“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两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

列子居郑国,40年无人赏识,在国君、卿、大夫眼里,和普通百姓一样。郑国发生饥荒,列子打算到卫国,弟子询问有什么可以奉行的话,列子说,“不生不化者”时时都在生育化养万物,而其自身则往复无际,不可终穷。“生生者”,“化化者”所生化出的“生者”,“化者”,皆有生有死,“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不得不生。”

列子到了卫国,在大道上看到一个百年的死人头骨,对弟子百丰说,只有我和他知道人不曾生也不曾死的道理,死亡真令人悲愁吗?活着真令人欢喜吗?物类变化,人老后返归自然,万物的生命产生于大道,死后又复归于大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2657


《黄帝书》说,有形之物必然要终结,道终结在本来就没有开始的时候,穷尽在本来就没有形态的地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终将返回没有生命的状态,一切有形体的事物终将返回到没有形体的状态。终结的不得不终结,存在的不得不存在。天具有精神,地具有骨骸,精神离开形体,回归它的本原,称之为鬼,鬼就是归,意即回归到本原之地。人的生命也有始终,死不过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生与死都是人生最为自然的组成部分。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人在死亡阶段,就到了完全安息的时候,复归于自然的本质。

列子借孔子游历之时见到的人和事,反复言说“死之与生,一往一返”。“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世间万物皆不得不尔。

孔子游泰山,见到快乐的荣启期,90多岁了没有忧愁,自我宽慰等候着必然降临的结局。

孔子到卫国,见到了100多岁的林类,唱着歌拾麦穗,对子贡说,死与生,一往一返,在这儿死的,不会在另一个地方诞生?生死相等,求生不是一种糊涂?今天的死不胜过往昔的生?

子项厌学,希望休息,孔子说人生是没有休息的,只有死亡才是一种休息,是德性的复归。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身没有可寄托的地方,有人劝他,天不过是气,地不过是土,不会塌陷。杞人不复担忧,劝他的人达到目的也很高兴。列子笑话这二人,天地会不会坏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坏是这么回事,不坏也是这么回事。活着不知道死后,死后也不知道生前,未来不知道过去,过去也不知道未来,天地会坏或不会坏,为什么要放在心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3439

宋国穷人向氏以为齐国富人国氏靠偷盗致富,开始偷窃凡是眼睛看得见的人家积聚的东西,不久获罪入狱。而国氏之所以富,不过偷盗了天时地利,山川云雨,是上天所赐予。人人都是偷盗者,不过天地大德,是使公有的成为公有,私有的成为私有。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3682

《黄帝》篇,旨在论述养身治物之道,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应理处顺,忘形养神,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满的境界。修养内在的道心,“壹其性,养其气”,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黄帝》篇中又通过列子御风,海上鸥鸟,杨朱之沛,杨朱过宋等著名寓言,表达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黄帝治国,只顾自己养乐和操心天下治理,两种方式都头脑昏涨,3个月退居外庭,内澄其心,外敛其形,梦见自己到了华胥国,没有君主和长官,一切听凭自然,百姓也没有欲望嗜好,不迷恋生存,不厌恶死亡,没有喜爱和憎恨,一切不能绊住脚步,全是精神在运行。醒来后的黄帝依梦中所见治国,28年后,国家大治,像华胥国。不久黄帝去世,百姓痛哭了200多年。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交友,完全掌握了二位的道术后,乘风返回。心中不存是非,中上不说利害,不知自己也不知别人,身心内外完全融于大道,心神凝聚,形体消散,“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感觉不到形体所倚脚下所踩,随着风东游西荡,像枯木的落叶或是竹笋的干壳四散飘零,不知是风乘我呢,还是我乘风呢?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4285

关尹对列子说,守住元气,道能达到不露形迹与永不变灭的境地,圣人藏神于自然天道,外物不能伤害他。

伯昏无人对列子说,得道之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孔子在吕梁观光,看到瀑布从30仞高的地方飞落,激起的浪花溅达30里,一个成年男子游于水中,潜游百步后浮出水面,披散着头发在堤岸下且歌且行。孔子问此人是否有道术,他说,我没有道术,开始于木然,顺着天性成长,最终成就自然天命。安于自然,不知道为何这样做而去做了,就叫顺应自然天命。

海边有个欢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一起玩。他父亲让他捉只海鸥,第二天他去海边,海鸥在空中飞舞却不肯落下。所以,最高深的言论是摈弃言论,最卓绝的行为是无所作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4713


杨朱向南去沛地,老聃西游去秦地,杨朱在沛效迎候老子。老子说,你一副跋扈傲视的样子,谁愿跟你同处?一生清白的人应该觉得仍有污点,道德高尚的人应该谦卑自居。

杨朱经过宋国,见旅店主人轻视漂亮的妾尊宠丑陋的妾,认为自以为漂亮的妾不觉得她漂亮,自以为丑陋的妾不以为她丑陋。杨朱对弟子说,“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品行高尚而又能去掉自以为高尚之心的人,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敬重呢?

宋国有个伺养猴子的老翁,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也懂他的心意。不久,家里粮食匮乏,要限制猴子的口粮,对猴子们说,早上3颗橡粟,晚上4颗。猴子们十分生气。老翁说,那早上4颗,晚上3颗,这总行了吧。猴子们听了十分高兴。圣人用智慧笼络愚人,就像老翁笼络猴子。名义和实际都不亏损,却能使他们欢喜或愤怒。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5180

《周穆王》篇旨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的思想。通过8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常信常存,无极无穷。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怀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

周穆王的国家来了一位有幻化之术的人,触及实物不受阻碍,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他带着周穆王同游,周穆王神游所见仙居,左右侍从却看到他只是默坐了一会儿,化人说他和大王一起在梦中神游。周穆王不再关心政务,迷恋姬妾,肆意远游。驾着8匹马拉的车,到了昆仑山,西王母为穆王歌咏,穆王唱和,哀婉动人,一天下来行程万里。穆王活到100多岁去世,世人认为他登上了仙境。

老成子向尹文先生学习幻术,尹文说,富于生机的气息,具有形状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天地的开端,阴阳的变化 ,叫做生,叫做死。随时产生,随时幻灭,我和你的存在也不过是一场虚幻,还有什么需要学的呢?

《周穆王》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列子借“化人”之口分析说:“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天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其实,真幻有何差别?觉梦之别也是如此。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做区分而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5913

《仲尼》篇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

宋国太宰见孔子,问他可算圣人。孔子说不敢当,甚至回答三王,五帝,三皇也不知是不是圣人。西方的圣人,不治理国政而国家不乱,不发表言论而自然得到信任,不施行教化而教化自然地流行,他的伟大人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称颂,我揣度着他是圣人。

列子带着40个弟子见隔墙而居20年而相互不交往的南郭子,南郭子像泥塑土雕,无法与他进行交流,过了一会儿,南郭子与列子弟子中排在最后的那个人攀谈,从容果断仿佛专为辩论求胜一般。列子的弟子们很惊惧。列子说,领会真意的人无须言说,什么都知道的人也无须言说。将无言当作表述,也算一种言说,将无知当作知道,也算一种有知。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没有什么要知道的,不过如此,为什么要惊惧呢?

列子起初好外出游历,是了为观察事物的变化。壶丘子说,向外浏览,会要求外物完备,反观内心,则能从自身获取充实完美,才是游历的最高境界。从此列子终身不再外出。壶丘子说,最高深的浏览,就是不知去往何方,最神妙的观赏,就是不知道观看的是什么。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6547

无所依凭而生存的称作道,依照大道而生命得以终结的称作常理,有所凭借而死去的称作道,依照大道而得以死去的也称为常理。季梁死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死去,杨朱抚其尸而哭。常人诞生,常人死去,众人或歌或哭。

关尹喜说,自己的内心无所偏执,外界的事理就自然显明。它动如流水,静如明镜,回应着一切如同回音,所以说道是顺从事物的。“唯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者得之”,只有物违背了道,道却从不违背物,唯有虚静默然地体察本性的人才能够得到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6866


《汤问》篇,笔锋奇崛,横扫天下,罗旷古奇闻,飨博物君子。用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

时空无极无尽,天地亦物的宇宙观,自然界的生息幻灭及人世间的寿夭福祸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圣人也未必能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不足为奇,因为他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世间万物不可凭借有限的耳闻目睹来臆断是非有无,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也无法按惯常思维理解其深刻内涵。为人处世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即“均”,“均”于术,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各种诡异奇特的技艺,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同此,“乃可于造化者同功”。可惜,这些至情至理被疑为无用的废物或荒诞的谣传,被迫“无施于事”,遁形避世。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7253

商朝的建立者汤询问大夫夏革(又名夏棘),远古之初有物存在吗?事物的产生有先后吗?天地有尽头吗?

夏革说,虚空自然没有极限,实有自然没有穷尽,世界的尽头和这儿没什么两样,大小事物相互包含,没有尽头和穷尽。

商汤又问,事物有大小之分吗?有长短之别吗?有同异之分吗?

夏革答,万物的形体气质有所差异,但各自的习性相对于各自生长环境而言都是平衡均等的,没法相互转换。生存条件已完备,天分条件也充足,我如何识别它们的大小?长短?同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7753

愚公年90,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为进出方便,率子孙敲石挖土,且告诉妻子把挖出来的石土填到东边的渤海。智叟存疑愚公是否能完成这件事,愚公笑言子子孙孙无穷尽,山不会再长,还愁不能挖平吗?山神恐惧愚公的执着,天帝感动愚公的诚心,把两座大山移走了。

夸父自不量力,追逐太阳的影子。渴了就喝黄河及渭河水,河水不够就准备跑到北面去喝大泽里的水,还没到就渴死了。手杖浸润着他的脂膏血肉长成方圆好几千里的桃林。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8068

大禹说,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神灵所孕育的万物,外形性质不同,生命有长有短,只有圣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夏革说,也有不靠神灵孕育而产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是圣人能通晓的。

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子争论,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到了中午就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升起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日初时大而日中小,当然近者大远者小。第二个小孩说,日初凉日中热,当然远者凉近者热。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孩子笑了:“谁说你见多识广?”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8574

均,天下之至理。均衡,是天下最高的真理。詹何用一根蚕丝为钓线,拿细针做钩,小荆竹当竿,小饭粒当饵,钓起满车的鱼,楚王问其原因,詹何说是用心专一,用力均衡,所以以弱胜强,以轻盈招来沉重。大王治理国家也能这样,整个天下就可以像掌中之物运控自如。

鲁国的公扈,赵国的齐婴两人患病,一起找名医扁鹊。扁鹊为他们治好后天生的病,又经他们同意治先天生的病,让两人服下麻醉药,昏迷中,把两人胸膛剖开,互换了心脏。两人醒后没觉得两样。公扈到了齐婴家,齐婴到了公扈家,家人却不认识他们。两家闹上公堂,扁鹊说明了换心的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9119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聆听。伯牙说,我奏出的高山流水你都欣赏得到,你的志趣与想象和我的心一样,“吾何逃于声哉?”我又怎么能在琴音中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甘蝇善于射箭,飞卫向他学习,后来超过了甘蝇。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3年后飞卫说纪昌掌握了箭术的奥秘。纪昌想杀死飞卫天下从此无敌,二人郊野相遇,张弓对射,飞卫的箭射完了,纪昌还剩1支,发出后,飞卫用荆棘刺的尖端来抵御,毫无差失。二人哭着相跪,请求结为父子,在手臂上刻记号盟誓,永远不把射箭的绝技告诉别人。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出锋利无比削玉如泥的锟鋙之剑和入火后取出仍光洁如新的火浣布。皇子不相信世间有这样的东西,萧叔说皇子过于自信,而怀疑实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9701

《力命》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列子认为,天命超越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力所不可企及。天命“不知所以然而然”,对天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天命说,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又怎么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呢?我又怎么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呢?

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生生死死皆由天命,天地不能违犯,圣人不能干预,鬼怪不能欺瞒它。自然而然的天道,在静默中形成,在平和安宁中无所作为,在送往迎来中顺应万物。

杨朱的朋友季梁得病,7天后病情加剧。他的孩子们哭泣不止。季梁请杨朱开导他们。杨朱唱道,“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祐由天,弗孽由人。”上天不知道,凡人怎明了?福分不靠天,罪孽非人造。你,我,医生,巫师,谁能分晓?

齐景公游牛山,眺望国都而感慨流涕,“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多么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为什么生命要流逝我有一天要离开这片国土而死去呢?假如没有死亡,我难道会离开它吗?两位大臣跟着流泪。晏子在一旁独自发笑,没有死亡,您如何继承上任国君的王位?历代国王相继死亡,才轮到您。您单单为自己的生死而哭泣,这是没有仁德的表现。我看见没仁德的国王和两位谄媚流泪的大臣,感到可笑。齐景公十分惭愧。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0317

《杨朱》篇,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千古罕见,同时成为所谓的“异端邪说”。杨朱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 有死亡才能消除贵贱等差,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和飘忽不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的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任何生前虚名和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但是,杨朱又怕矫枉过正,说现实中名与实并不完全割裂,若是在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后人曲解,才让杨朱无端担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0898

杨朱游历鲁国,住在孟氏家中,对孟氏说,真实的人没有名声,有名声的人不真实,名声不过是虚假作伪罢了。尧舜虚假地把天下让给隐士许由,善卷,却没有失去天下,而享天子之位百年。伯夷叔齐真心让位,反而亡国双双饿死。这就是真实与虚伪的分别。

杨朱说,“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远古的人们懂得生命不过是迅疾地到来,死亡不过是迅疾地离开,所以顺从心愿行动,从不违背自己天性的喜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对于现世的欢愉不放弃,因此能够不受名誉的诱惑。放纵天性,优游世间,不违逆万物的喜好,不追求死后的的虚名,因此也不会触及刑罚。名誉的先来后到,寿命的长短多少,并非是他们所思量的。

杨朱说,“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溅“,“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敦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万物的差异在于生命的过程,万物的共同点在于死亡的终点。生存并非是自己做主的生存,死亡也不是自己做主的死亡。万物的生死齐等,贤愚齐等,贵贱齐等。活十年是一死,活百年也是一死,仁人圣贤会死,凶顽愚劣也会死。活着时是尧舜,死后是腐骨,活着时是桀纣,死后也是腐骨。同为腐骨,谁知道他们生前的差异?享受今生的乐趣,哪里有空理会死后?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1526

杨朱说,原宪在鲁国挨饿受穷,子贡在卫国经商发财。原宪的贫寒损害了自己的生命,子贡的经商劳累了自己的身心。合适的事在于让生命体验到快乐,让身心体验到安逸。善于使生命得到快乐的人不会让贫穷伤生,善于使身心得到安逸的人不会为发财而累垮。

杨朱说,生相怜,死相捐。活着的时候相互爱怜,死后捐弃释怀。这话真是有水平的。管仲对晏平仲说养生之道,“肆之而已,勿壅勿阏”,不过是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罢了,不要去堵塞它,不要去遏制它。晏平仲向管仲谈死后送葬的事,说尸体可以焚化,可以沉入水中,或者露天抛弃,遇上什么就是什么。管仲听后,觉得养生之道和送死之道,他们二人算是彻底领悟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1963

子产在郑国当国相,好人服从,坏人畏惧,郑国得以大治。子产的哥哥公孙朝好酒,天天醉入梦乡。子产的弟弟公孙穆好色,天天沉缅女色。子产见到哥哥和弟弟后劝告二人要守礼,要改悔。这二位说,生命难得,死亡易到,以难得的生命,去等待易来的死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你想重礼义来向人夸耀,招美名,我们认为还不如死了好。生而为人,就要享尽一生的欢愉,穷极有生之年的快乐。你凭治国的才干向我们说教,太卑鄙太可怜了。善于治理外物,外物未必治理得好,却心力交瘁。善于治理内心,外物未必会混乱,本性却自然得以安逸。你治国或许有效却未必合乎人心,我们调治内心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天下,连君臣一切纲常教律也可以废除。我们想开导你,你却用治外物的办法教训我们。

杨朱的弟子孟孙阳问长生与速死之事。杨朱说,“既生,则废而任之,穷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迷,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既然已经活着,不如听之任之,尽量满足所有的欲望。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要听之任之,让生命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没有什么舍弃不下的,没有什么不能放任的,何苦为生死之间的迟缓或迅疾而惶恐担忧呢?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2638


杨朱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古人对于损伤一根毫毛来施惠于天下的事,他不愿意去付出,对于把整个天下拿着来奉养自身的事,他也不愿去获取。如果人人都不损失一要毫毛,人人都无须有利于天下,那么天下就大治了。一根毫毛比较轻微,但正是一根根毫毛形成了肌肤和肉体,一根毫毛固然只占身体的万分之一,可是怎么能轻视它?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杨朱见梁惠王,说自己治理天下像在手掌上翻转东西那么容易。梁王说你有一妻一妾及三亩大的园子都管不好,还治理天下?杨朱说治理大事务的人不处理小事情,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建立小事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杨朱说,“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馀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世间各种人事,无不消亡,不过迟早。挂念一时毁誉,身心陷入焦苦,追求百年间能够留下名声,名声又如何滋润腐朽的尸骨?这样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3160

杨朱说将本属于天下的身体还归公有,将本属于天下的外物还归公有,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这就叫达到至人的最高境界。“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杨朱说,“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名声怎么可以抛弃?名声怎么能当作附庸?只是厌弃那些死守名声而损害实体的做法罢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3449

《说符》篇,与首篇《天瑞》呼应,说符即“道”与人事相应验。世事无常,福祸相倚,为人处世应当“持后而处先”,透过表面“察其所以然”,通过30个寓言,说明“舍末明本,照见反一,因名求实,得其精而去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列子向壶丘子林求学,壶丘子林说,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你只有懂得保持谦退后让,才可以谈修身。回头看看你的影子,身直则影直,身曲则影曲。影子的曲直取于身体而非影子自身,处世取决于外物而非自身,这就叫保持谦逊而获得领先。关尹对列子说,言辞美妙,回音动听,言辞粗鄙,回音难听,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声好比回音,举止相当于身影,圣人听见言论就知道回响,观察历史就预知未来,这就是先知先觉的道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3896

列子穷困,门客对郑国国相子阳说,列子有道的人,却在您的国家受穷,您不爱惜人才吗?于是子阳让官员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谢绝,惹妻子抱怨。列子说,“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国相并非自己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来赠我粮食。等他要加罪我,也会凭着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先前采纳的,现在或许被废弃了。现在废弃的,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这里的用或不用,并没有一定的是非对错。迎合时机,抓住机遇,应对事变,不拘成法,才是智慧的表现。

晋文公出兵会师,想讨伐卫国。公子锄大笑,我一位邻居送妻子走亲戚,路上遇到一个采桑女子,心生好感与她攀谈,回头看妻子也有男子此时招引她。晋文公明白了公子锄的意思,停止出兵,率队回国,还没抵达,他国就侵犯晋国北部边境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4462

晋国盗贼非常多,郄雍能审视盗贼面目神情,晋侯派他识盗,盗贼纷纷落网。赵国的文子对晋侯说,郄雍一定不得好死。果不其然,不久群盗合伙杀死了郄雍。晋侯大惊,文子说,国君要消灭盗贼,不如任用举荐的贤才,在上政教昌明,在下教化风行,民众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做盗贼吗?

白公胜问孔子可否与人密谋?孔子不理。“一定不可以吗?”白公胜再问。“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孔子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只要领会言谈中的深意就可以了。最高妙的言论就是抛却言论,最高妙的行为就是无所作为,白公不明白孔子的话,仍然密谋造反,失败后自缢而死。

孙叔敖病重将死,告诫儿子,楚王屡次封我土地,我没有接受,我死后,你也不要接受丰沃的土地。楚越两国之间有片贫瘠的小土地,名声也不好,两国都不要,你可以向楚王申请它。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果然没有失去这片土地。

东方人爰旌目将去别的地方,饿倒路上。狐父地方的强盗丘喂饭给他,爰旌目醒来发现是强盗喂食救他,坚决不接受,并用手抠喉咙把饭吐出来,不久就死了。丘是强盗,可食物不是强盗,爰旌目不吃食物是弄错了名称与实质的关系。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5062

柱厉叔事奉莒敖公,自认为不被理解,离开他到海边居住。莒敖公遇难,柱厉叔又回去打算拼死为莒敖公效力。他对朋友说,因为莒敖公不理解我,我离开他。现在他有难我为他而死,就是想用死来羞辱他不理解自己的臣子。柱厉叔可以说是为了怨恨而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

杨朱说,“利出者实及,往者害来”。将利益施给别人,实惠自会到来,将怨恨发泄给别人,祸害就会降临。“发于此而应于外者惟情,是故贤者慎所出。”从自身发出而能在外界得到反应的,只有内心的情感,所以贤明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小心。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头羊,领全家人去找,还请杨朱的童仆帮着找,因为有好多岔路而没有找到。杨朱为一群人找一只羊而忧。杨朱的学生心都子理解说,大道因为太多岔路而使羊丢失,治学因为有太多途径方法而迷失了方向。各类学说并非根源不同,观点不一,结论及结果却相差悬殊。只有回归到相同的本原上去,返回到一致的观点上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白衣服出门,在外遇雨,脱掉白衣服穿黑衣服回家,他的狗认不出来对他狂叫。杨布生气要打狗,杨朱说,不要打它,换成你也一样,让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不奇怪吗?

邯郸民众正月初一向正卿赵简子献斑鸠让他放生,赵简子因为自己显示了对生命的尊重而高兴。门客说,民众知道你的喜好,更会捕捉斑鸠,斑鸠死伤更多。你如果真的让它们活下去,不如禁止捕捉,放生的恩德补不了伤生的罪过。赵简子认为门客说的对。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5745

齐国田氏在厅堂上设宴祭祖,宾客上千人。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感慨,“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上天厚靠待人啊,生长五谷和鱼鸟供人们所用。众宾客纷纷响应。鲍家的小孩子才12岁,说,不像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天地万物与我们共同生存,各成其类,类与类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仅仅是凭着个头大小,智慧以及体力的不同而相互制约,更迭相食,并没有谁为谁存在的道理。“人取可食者可食之,岂天本为他生之?”人不过是拿了可以吃的东西来吃,怎么会是上天为了人类而特意生养这些生命呢?况且蚊虫叮咬人,老虎吃人骨肉,难道上天为了蚊虫虎豹而生出人类吗?

有个人的梧桐树枯萎了,邻居老头说枯树不祥,他把梧桐砍伐,老头于是请求把伐下的梧桐树枝当柴烧。这个人很生气,认为邻居是为了要柴火才怂恿他伐树。“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和我当邻居,却如此阴险,做人可以这样吗?

有人丢了斧子,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神色,说话的语气,全像偷斧的样子。不久,这个人去山里挖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再看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全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列子(上篇)16356

齐国有个人想得到金子,清早穿戴整齐到集市金店去,抓起金子就跑。被官吏捕获,大家都在那儿,你为什么抢人家金子。“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这个人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眼里根本没看见人,光看见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