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是你——让李白一寄愁心与明月——诗家夫子王昌龄(上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1-07-14 08:46:06  点击:


            是你——让李白一寄愁心与明月

                             ——诗家夫子王昌龄(上篇)

 


 

我爱屋及乌,喜欢李白,就喜欢李白诗中他提到的他的朋友们。

李白的朋友很多,他写给朋友的唱和诗,思念诗,分别诗,友情诗非常多,其中有一首大名鼎鼎,几乎可以说是脍炙人口,那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尽,子规声啼的时候,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随风陪你到夜郎以西。

李白到底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首优美的七绝一下子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关切与忧愁的艺术境界,在这里,天上的明月也有着喜怒哀乐并且了解诗人,富于同情。明月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首诗气蕴超逸,笔势灵动,我读它时立刻折服李白的表达艺术,且因其清丽的朗朗上口的音乐之美马上背了下来并再也没有忘记。

 

这么美的诗,是李白因为听说王昌龄被贬迁龙标(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洪江市)任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而做。

 

唐时龙标县,今湖南怀化洪江市

 

王昌龄,就是那个写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七绝圣手?

是的,是这位著名诗人。

王昌龄的诗,我也喜欢呀。

那么,写出了这么好的诗,又和李白交好,这个王昌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故事?

我好奇又急切地渴望了解他,走进他。

2021310日,我先是买了一本西北大学李云逸注的《王昌龄诗集》,读了他选注的100多首王诗,觉得对王昌龄仍然了解不够,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家人什么样?他的朋友都有谁?历代评家如何评价?320日正是春分,我又收到购买的巴蜀书社出版胡问涛,罗琴两位学者校注的《王昌龄集编年校注》,把王昌龄的全部作品给予阅读。除了王昌龄的家人依然史料匮乏外,他传世的全部作品及朋友写给他的作品,史上对他的各种评价及故事传说都读了,才多少感知到了他的灵魂,才能以自己的所感与这位著名的唐诗七绝圣手对话。

 

2021310日、20日分别购买的王昌龄作品集

 

读王昌龄,是多么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了解王昌龄的生平故事,又多么让人惆怅和叹息。

在整个大唐著名诗人里,成就卓绝而又死于非命的,仅陈子昂和王昌龄二人。

这期谈艺录,我们就走进这位悲剧命运的诗人王昌龄吧。

 

                琅琊王氏之后代

王昌龄,字少伯,他具体的出生年份,史无确定。闻一多的《唐诗大系》、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歌史》定他生于公元698年,但未能提出证据。傅璇琮的《王昌龄事迹考略》,推断“其生年当在690年左右,后又有所修正,认为早于王维(701年),但当相近,大致在698——701年间。

 

王昌龄不仅生年未有确定,他的籍贯也有好几种说法。有太原、京兆、江宁三说。《旧唐书》昌龄本传以昌龄为京兆人,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又有《灞上闲居》“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之作。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因为王昌龄曾在江宁任职县丞,唐人有称呼官谥的风气,把王昌龄称为王江宁,但官职所在地肯定不能等同于籍贯。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按王昌龄自己的说法,他是京兆长安人,他的长诗《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明确说“本家蓝溪下,非为渔弋故”,蓝溪,亦名蓝水,牧护关水,源出于今陕西蓝田东蓝田谷,西流经蓝谷,蓝桥,又西北流入灞水。王昌龄的家就在灞陵以西的滋阳村,村在灞水之畔。按王昌龄是长安人来说,他的老家也就是祖籍,则为琅琊王氏,今天的山东临沂,与东晋王羲之同出一族。王昌龄的长诗《宿灞上寄侍御玙弟》,这个被称为弟弟的王玙,时任侍御史,本为方士,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尊道术,深得玄宗信任,靠着祭祀鬼神,竟然忽悠得后来的肃宗李亨任其为丞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即有王玙的记录,记为琅琊王氏郡望。王玙是王昌龄的族弟,故王昌龄亦出自琅琊。

王昌龄不仅生年无定考,籍贯无定论,连他的直系家人父母兄弟也无定考,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妻儿兄弟皆无任何明确史料,比李白还迷幻。只知道他家道衰微,家境贫寒,父亲不知是何身份,母亲则死在诗人遇害之后。王昌龄在兄弟排行中位居老大,故有王大之称,他有一个小弟,其名不详,据王昌龄诗《别李浦之京》中提到小弟在邻庄“渔猎”。亲戚中有族弟王玙、族兄、任同州刺史的伯父、从弟王销和王越,还有姨夫及舅父。这些亲戚都是王昌龄诗集中自己提到的。

至于他最亲近的父母妻儿,则未能检索到片言只语任何蛛丝马迹,不能不令人叹息。同时,又让我想起李白,身世一样成谜。

喜欢一个人,就想了解一个人,但了解一个人,又因资料匮乏而把喜欢的人罩进了云里雾里。

也许,永葆一份好奇,永远期待新的发现,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魅力所在。

 

                入仕前的王昌龄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在家乡京兆万年县白鹿原滋阳村,早年从事躬耕,年轻的诗人写下了东园刈秋韭的农事生活。

 

在唐代,青年人外出游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是时代风气,李白杜甫都有过壮游的经历,王昌龄也不例外,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之间,王昌龄游历河南、河北,河东并州、潞州,发出了“不觉行路难”(《大梁途中作》)的叹息。

道教在唐代被尊为国教,像李白一样,王昌龄也有过访道求仙的经历,于开元八年庚申(720年),23岁前后,嵩山学道。

正是这一段壮游时期,王昌龄写下了一系列广为传唱的边塞诗,其中就有被后人喻为神品的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一出,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7字,就被认为天造地设,横空神骨,具有苍茫雄浑的意境。秦筑长城,汉亦戍守,万里征人,迄无还日,关山明月,同此悲凉。

诗中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只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示士卒的内心世界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诗由古到今,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古往今来,明月依旧在,又有宏大的空间感,万里辽阔,纵横征战时。汉关秦月,融情入景,所有复杂的感情熔铸在深沉含蓄4句诗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让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出塞》一出,即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大名。

不仅七言,还有五言绝句,同样具有盛唐风骨。

         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大将军挂帅出战,部队行军威武雄壮,宛如众云压暗了榆关。 三面队伍列成包围之势,金色的铠甲映射着敌人仓皇破胆而退!

 

这首五言绝句气势雄壮,简短的诗行擘画了两军列战威武者不战而胜的雄师之风。白日变暗,金甲闪闪,强烈的色彩冲击下,大将军和他的兵士以压倒对方的绝对战术优势吓退了来犯之敌,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战之功。

这样的边塞诗,充满了青年王昌龄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诗人对大唐疆域永固的骄傲和豪迈之情。

朋友们,读到这样的诗,我常常对人的天才陷入倾慕和佩服,此时王昌龄也就是20多岁,像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一样,年纪轻轻就已达到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境界,做出的诗就已能千古流传。看来,英雄出少年,艺术世界真的存在天才。

王昌龄在河北山西一带漫游,一方面是体察边塞风光风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皇帝唐玄宗驾幸河东献诗以引起注意有关。“睿明悬日月,千载此时逢”(《驾幸河东》),王昌龄家境贫寒,他只有走应试科举入仕之路才能改变命运。

诗人客居潞州(今山西长治),曾向任同州刺使的伯父上书,希望得到引荐和任用,但是并没有如愿,“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沙苑南渡头》),王昌龄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得到统治者的使用。

失意的王昌龄开元十一年(723)秋冬返回长安,但长安的家又能有什么希望呢?次年春,他再次漫游河西,陇右边塞,历时约两年时间。这一段的边塞游踪,王昌龄写下了《从军行》十数首流传千古的边塞名诗,使王昌龄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先驱人物。

玉门关遗址

来看几首最著名的诗: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开元十四年(726),王昌龄从西北边塞返回长安,隐居于蓝田西南部的石门谷,著书写作,除诗歌之外,还有《鉴略》5篇,以究知人之道,以作干谒之用。“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秋兴》)。

肃穆,落寞,寂静,清凉的风吹来,好像听见诗人轻掩卷的叹息,“门馆常肃肃,是著书人家光景,非老于此不知。”钟惺在《诗归》中这样评价此诗。

 

              仕途坎坷的王昌龄

 

开元十五年(727),年轻的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放歌行》),终于脱下了担柴的布衣,著上了官袍,有了国家承认的身份和地位,哪怕低微(正九品上),此时的王昌龄仍然心情激动,职掌典校藏书,与一干官员诗酒往来,又亲闻亲见许多宫中女性的生活,王昌龄写下了一系列唱和诗,宫怨诗,闲居诗,赠别诗,尤其是宫怨诗,诞生了许多名篇。来看《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及《春宫曲》。

《长信秋词》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西宫春怨》

其一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其二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些宫怨诗拟托班婕妤,陈皇后,卫皇后在宫中的情事,以汉喻唐,借古讽今。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廷女性的寂寞生活和幽怨心情,失宠仍不忘“皇恩”,又悲又恨又羡又妒,优柔婉丽,含蕴无穷。

王昌龄的这些七绝,寥寥几笔,就活画出人物形象,好像幅幅月下宫女徘徊图,满纸孤寂哀怨,成为写意的人物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5年后,开元二十七年,初次被贬谪岭南。贬谪岭南之前,王昌龄曾在襄阳呆过几年,和孟浩然过从甚密,二人同时受到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庇护。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龄北归,游襄阳,再访著名诗人孟浩然。有一个传说是,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王昌龄愧责不已。

屐旅处处,王昌龄写下了大量送别朋友的深情诗篇。

740年秋天,李白由淮南至巴陵(今湖南岳阳),王昌龄因赦北还,在巴陵结识了大诗人李白,写下《巴陵送李十二》诗,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从此视朋友比自己还重要的李白也把王昌龄挂在了心上,以至后来在扬州听到王昌龄再次被贬谪龙标之际,写下了千古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们对比两首诗,李白当然技高一筹,王昌龄的《巴陵送李十二》艺术成就显然要低一些,不过,败在李白手下,虽败犹荣吧。

经襄阳回到长安后,这年冬天王昌龄被任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此时已与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相识。岑参这时还未经颜真卿举荐赴边塞,还未写出后来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表达了对王昌龄谪江宁的悯惜之情。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都有留诗。

江宁任职的王昌龄,从此被人们呼为王江宁。天宝二、三年(743744),北返长安,停留长安1年有余,其间与王玙,李白,王维,王缙,裴迪,岑参皆有交往,还有与王维王缙裴迪等共游青龙寺的唱和。

此时王昌龄的族弟王玙正受玄宗宠信,王昌龄写了《宿灞上寄侍御玙弟》诗,希望这位族弟能有机会对自己给予引荐援奥。744年冬,王昌龄返江宁,1年之前中进士的岑参为他送行,王昌龄写诗留别“岑家双琼树”的岑参兄弟。

在中国的边塞诗中,王昌龄和岑参都留下了动人心魄的壮美诗篇,二人也同时登顶著名边塞诗人高峰。岑参715年出生,乃是初唐名相岑文本之后,岑家一门也多出为官之人,对家境贫寒的王昌龄,岑参兄弟们并没有高高在上之态,反而屡屡相会和宴和,并在王昌龄远行时为他送别。

从开元末至天宝八年(749),将近10年的时间,王昌龄一直在江宁任县职,写下了大量赠送友人的诗,此间王昌龄还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万岁楼写下了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齐名的《万岁楼》诗: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镇江万岁楼图

 

万岁楼在润州西南,西北还有芙蓉楼,王昌龄登此楼写下了千古送别名篇《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王昌龄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此时的王昌龄遭到“不护细行”的谤议,心意已寒的诗人也借诗句表明自己宦情已薄,如一片冰心贮于玉壶,淡然无所挂碍。

不仅写下了大量的江南风景诗、送别诗,王昌龄还写了一些歌颂江南女性的诗,其中就有著名的《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中的第二首,历来为人所赞。荷叶与罗裙,都用绿色裁成。荷花与采莲女的容貌,同样美丽。姑娘们争先恐后乱入池中,人花难辨,莲歌响起,清脆甜美,才知道有人采莲。乱字,看字,闻字,把视觉,听觉,感觉都写了出来,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天真浪漫,明丽清新的采莲女形象跃然而出。

 

天宝八载(749),王昌龄被贬谪龙标(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镇),被贬的原因具体不详,《河岳英录集》记载,“王昌龄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新唐书-王昌龄传》说,“不获细行,贬龙标尉”。这个不护细行,也许是说王昌龄不拘小节,在一些小事情上可能处理得不太合适,或者一些个人行为不甚得体,以至于谤议沸腾,终遭贬谪。而此时,诗人悲剧命运的种子已悄悄埋下,导致了以后的死于非命。

 

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镇王昌龄纪念雕像

 

贬谪赴龙标,王昌龄从江宁出发,迤逦南行,先绕道安徽宣城、南陵,又转江西九江,再折向湖南岳阳,由洞庭湖至武陵,从武陵沿沅水上溯,经沅陵、卢溪、辰溪、溆浦,最后抵达龙标(今湖南洪江黔阳),一路风尘仆仆,领略风光无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有许多是写给同遭贬谪的友人。此时王昌龄仍怀一颗报国之心,“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黔阳风光图

 

2020年冬春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有一批日本捐赠我国的抗疫物资,箱体上面引用了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成为抗疫时期的网红句,而这两句诗正是五昌龄贬龙标尉期间所作。全诗如下:

赠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网,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啊,我为你送别,并没有感到离别的伤感,我们分处两地,但此处彼处的的青山云共雨我们共赏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王昌龄的送别诗自成一体,有着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鲜明特色,他交游很广,王维,李白,岑参等诗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一生一共写了40多首送别诗,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知心朋友。

王昌龄的诗很讲究格律,每首诗几乎都是千锤百炼的用心之作,他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论家,写有《诗格》 ,有着自己完整的创作理论。这一点和李白不同,李白几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天籁,王昌龄,则是精工雕琢之后的流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