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不学无术 不避辛劳——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上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9-05-08 19:04:39  点击:

image002.gif

朋友们,我读历史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了,中华五千年,晚清这一段我关注最早,相关书籍也读得最多。读它,常让我觉得时光仿佛还没有离去,时光中的人物,他们的步履声还依稀在回响。

前人的当时,是我们现在的历史,而我们现在的当下,明天也会成为后人的历史。时光流逝,每个人都是时间中的一个节点,去了,来了,去来的中间是历史数年。

历史是什么呢?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部分,而我的谈艺录带您走进的,是人文历史。时间难以把握,可时间里的人,却可以忆,可以看,可以读,可以悟,可以评。

今天,就说说晚清重要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人,他的大名因为中日甲午之战无人不知,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天下: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仅此割地赔款两点,就置中国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日本收到2亿两白银而一跃成为东方实力强国,中国由此开启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命运。条约的中方签署代表李鸿章也因此被以“卖国贼”之名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这样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代表人物,我们有必要来做一番完整了解。2019年2月24日,我在书店买回一批书,其中就有梁启超的大作《李鸿章传》

initpintu_副本sa.jpg 

initpintu_副本dgf.jpg 

梁启超及其书法

梁任公启超先生的大名更是不逊于李鸿章,他既是清末民初的政坛政要,也是其时的学界巨擘。梁启超在不足57年的个人生涯中,留下了不下1400万字的各类著述,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这一被他称为“过渡时代”历史阶段——的所有重要议题。凡诸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社会、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皆有其建树存焉。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字,更是已经超越了个人观察与思考的层面,直接而深刻地介入到了历史进程的肌理与脉络之中。

梁启超一方面积极入世,另一方面又自觉追求在“实事的理论”之上建构具有穿透力与启示性的“理论之理论”,因此在知行的双重维度上都为这一云谲波诡的“过渡时代”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意义上的坐标。

image011.jpg 

《马关条约》签署现场

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一定不比寻常人写的李鸿章,加上由著名写作者雾满拦江先生翻译成白话文,这本书一定好看。

雾满拦江,本名崔金生。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元老级人物,江湖人称老雾,论著颇丰。讲史功力尤为深厚,言辞犀利幽默,多诛心之论,颇为时人服膺,其人特立独行,其文辛辣生猛,读之可以下酒。

image012.jpg 

当今写作高手雾满拦江图片

李鸿章自己曾有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位高唱一万年来谁著史的人物,被梁启超著成什么样呢?我利用一个周末两天的时间拜读梁氏大作,受益匪浅。今天的谈艺录就跟随梁启超和雾满拦江两位先生走进李鸿章的人生画卷,因篇幅较长,特分为上下两篇。

 

政治上的公敌  同光以来大事记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心力交瘁的李鸿章去世。又仅仅两个月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完成了这部《李鸿章传》,梁氏时年28岁,已是清廷通辑在案的维新流亡领袖。

著名的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完败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而维持了103天,其中的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皇帝被囚,党首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

image013.jpg 

从左至右梁启超、光绪帝、康有为

这样一对政治上的公敌,28岁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为78岁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作传,大有意味。这一年,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同时,还为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作传《南海康先生传》,开始自号饮冰子,以“饮冰”自励。为洋务派和维新派两位领袖作传,可视为对1860年“自强运动”至庚子之变40年间历史的冷静反思。梁启超视李鸿章为中国近40年第一流关键人物,因此也称自己这部著作为同治、光绪以来的大事记。

尽管与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私人交情也一般,梁启超说自己肯定不会有心为他辩护,但在传记中出现大量为他脱责辩护的言语,甚至许多方面都和公认看法不一致,那是因为写史的人凭一颗公平心来写。梁启超说他只是像英国首相格林威尔对为他画像的画师所说:

“画出我的真面目,不要让我的本相失真!”

同时,又说,如果李鸿章在九泉之下看到这本书,一定含笑说:

“你这小子了解我。”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image014.jpg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李鸿章被骂,梁启超说:“我敬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李鸿章的见识不足,同情李鸿章的遭遇。”

评价李鸿章,就要对他所处的国家和生活的时代全面了解。李鸿章处于一个数千年皇权专制国家,这种政体专制程度达到极点,这个国家又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此时已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利开始逐渐恢复。

这样的时势,使李鸿章成为一个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萎靡不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无所成就的人。李鸿间并不是真正的权臣,不管是数年宰相,还是地方封疆大吏,只要皇帝的一纸诏书就可以解除官职,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而且,清廷中汉人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即使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也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弄臣而已,在国家重要政策上也插不上嘴。

image016.jpg 

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短时间内横扫半个中国,满族武人无奈其何,最高统治者只得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领兵征战,八旗兵靠不住,才开始委任汉人掌实权,而金田起义,也成为实际上满汉官员权力消长的开端。

尽管拥有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么大的军功,李鸿章也历任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表面上看位极人臣,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看。清朝从雍正时代以来,政府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军机大臣手里,而李鸿章从未能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在挂名各总督的几十年时间里,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徐用仪,刚毅,荣禄都不是和李鸿章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信仰的人,而且朝中所谓的清流派等人一味逞口舌之快对各种新生事物口诛笔伐。夹杂其中的李鸿章,无能为力。所以,执政误国的恶名完全由他一人来背,实在是不了解当时的国情政情。

image018.jpg 

李鸿章1832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父亲李文安,母亲沈氏一共生了4个儿子。李鸿章排行老二,老大李瀚章做到两广总督,李鹤章和李昭庆都投身军旅立有战功。李鸿章25岁考中进士,1847年进入翰林院,授业于曾国藩门下。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安庆,李鸿章恰在老家安徽做巡抚幕僚,带兵攻占了含山,巢县两县,能打仗的名声开始流传。1858年,李鸿章来到曾国藩手下做幕僚,这段经历让他终身受用。

1860年,李鸿章38岁,颠沛流离10多年,尚未有功名。此时的大清宗庙,内有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已命悬一线。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李鸿章随同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次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

image020.jpg 

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image021.jpg 

翁同龢像

咸丰十年(1860年)秋,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曾国藩转商于李鸿章,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

image023.jpg 

李鸿章的淮军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共计13营约9000人。李鸿章本人于3月10日随首批淮军抵沪。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

image024.jpg 

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李鸿章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不久,淮军于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3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1863年正月,李鸿章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七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救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这时,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发生动摇,与程学启部秘密接洽献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

image026.jpg 

淮军进入苏州

此后,淮军节节胜利。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常州,为最终曾国荃攻入南京奠定基础。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

李鸿章的战略是这样的:捻军已经成为流寇,设法阻止他们继续流窜,然后集中兵力共同进剿。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靠激烈的战斗去争夺胜负,就算是打赢了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所以他一直故意放弃地盘诱敌深入,最后集中各省兵力从各个方向将其包围歼灭。

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先进行详细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因此打了15年的硬仗,从来没有吃过亏。

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此年顺利镇压剩余捻军。

image027.jpg 

山西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河清门-李鸿章为堵截捻军而修建

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仅用1年进间就扫平了整个苏南地区。在剿灭捻军的时候,面对横扫山东、河南10多年的强劲敌人,在各位清廷名将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也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消灭了他们。

多年带兵打仗,养成了李鸿章一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形成了他开诚布公,团结部下的治军风格。事实证明,李鸿章在军事上堪称是善于统兵领将的帅才。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image029.jpg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全天下穷酸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全天下的功利之徒吹捧。梁启超说自己一方面推崇他,一方面责备他,一方面替他惋惜。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以为洋人办的事务就是洋务。

先来看一下李鸿章具体创办的洋务事项:

军事方面: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

image031.jpg 

江南制造局

initpintu_副本cx.jpg 

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

商业方面: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image036.jpg 

轮船招商局

教育外交方面:1863年在上海建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1870年筹划和日本通商并派遣常驻人员,1872年挑选学生前往美国留学,1875年光绪元年请求在各省建立西洋学堂,通过洋务考试也可以做官,1876年派遣低级海军前往德国学习海军陆军武器及战术使用方法,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洋学习,1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1885年在天津开设武备堂,1894年在天津开设医学堂。

image038.jpg 

1872年挑选学生前往美国留学(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李鸿章所认识到的西洋人的长处大概如此,他把一辈子的心血也花在了这上面。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一败涂地,他所积蓄、培养和筹划的海陆军烟散云消,军事强国成了一场春梦。而剩下他所办的商务也没有一个取得较大成功,因为他采取的官督商办的方法根本不可行。

image040.jpg 

所以,梁启超说李鸿章是不懂得国家事务的人,他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国家和政府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所拥有的权力的范围,不知道大臣应当尽的责任。他对于西方国家富强的真正原因完全没有认识,认为中国的风俗、传统、政治制度没有一样不比外国优秀,比不上的只有枪、炮、船、铁路、机器,只要把这些学来,洋务的事情就结束了。

image042.jpg 

无情的军事及商务溃败事实把李鸿章的洋务梦砸个粉碎,说明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不知道有内政,只知道有朝廷,不知道有国民。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不知道西方国家通过新政而富强的动力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可以凭他的地位和官职在上打动皇帝从而指挥百官,在下制造舆论号召全国人心,可惜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梁氏说他的问题就是不学无术,他只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

梁启超的这个评价,可以说并不高,因为一提洋务运动,大家多是对李鸿章的赞美之词,觉得中国许多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李鸿章都有开创之功。但是,看了梁启超的观点,又觉得他没有冤枉李鸿章,事实胜于雄辩,李氏最后的大失败为梁氏的评价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