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诗圣杜甫 苦难凝成最美的歌(下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9-03-13 15:29:06  点击:

  



一生破碎伴山河

758年,回乡探亲的杜甫没见到什么亲人,回来时又遇到兵变,真是一路走一路哭,大唐好像把所有的苦难都通过各种机缘让杜甫遇到,好像在暗示他用笔记录下这离乱的世情和种种痛苦,于是,我们读到了“三吏”、“三别”。

image005.jpg 

757年,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称帝,759年,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开始于魏州称帝。唐将郭子仪率军围攻邺城,史思明领军前来支援,唐军溃败逃到河阳,洛阳及附近又陷入战乱。

新安是杜甫离开洛阳的第一站,这里正有官军抓未成年的少年入伍,这么小的孩子也入伍吗?诗人上前询问,《新安吏》由是诞生!可是,纵是询问又能如何?能不入伍上前线吗?诗人无解,他离开新安继续西行,晚上投宿在石壕村一个农户家,一户3个儿子均赴战场的家庭,室中更无人的贫寒之家依然被官吏前来抓丁了,堪称现实主义典范之作的《石壕吏》诞生了!这首诗太有名了,句句叙事,没有任何抒情,也没有什么议论,只用最简洁最传神的笔来叙事,精炼到“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全诗共120字,却在反映矛盾与冲突上达到了惊人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同时也成为后代绘画和舞台艺术表演的生动题材。我还是把它进行摘录吧,朋友们再来阅读经典,读过后你会明白为什么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项桂冠杜甫不是浪得虚名,他凭的是高超的语言功底和杰出的表达艺术。波澜老成,一唱三叹,洗炼精简,沉郁顿挫,这就是杜诗。

image007.jpg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image008.jpg 

杜甫继续向西,到达了华州前的最后一站,潼关。看到士卒和劳役们正在加固城墙,杜甫便与他们交流,进而创作出《潼关吏》。这一路上,杜甫不仅写了兼问答叙事的“三吏”,还写了托为送行者之词的“三别”,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古乐府题材。《新婚别》写的是一对刚结婚的夫妇,新娘子尚未拜见公婆就面临与丈夫的分别,“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人间事本来不如意的就多,但愿我们永不相忘。《垂老别》写了一个“子孙尽阵亡”的老者,愤而参军,临行时发出的感慨。《无家别》则是一个刚刚从战场上归来的人,家已不存在又被应征入伍的悲惨故事,“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以辞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image009.jpg 

我们读杜甫的诗,为什么觉得他高于其他诗人?通过“三吏”“三别”可以看出,无论叙事还是抒情,杜诗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面人心,通过个体反映大众,精确传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所铭刻,杜甫的所想、所写和所说都是大唐王朝最底层子民的心声,从人文角度来说,这些诗作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对安史之乱中饱经离乱饱受苦难的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水准,展现了杜甫无私的仁者情怀。

回到华州不久,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杜甫亦因“关辅饥”辄“弃官而去”,说是因为旱灾,实际上是杜甫受朝廷党争之累在政治上毫无前途,遂“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离开华州。杜甫带着家眷去往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因为他的一个本家侄子杜佐在秦州东柯谷有一个小庄园,杜甫决定去投奔。

image010.jpg 

爬过2000多米高的陇山,西行700多里,秋天时杜甫一家来到秦州,借住在城里的一间破房子里,靠着侄子和朋友的接济度日,离穷困潦倒到了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的只有一文钱看家的地步。杜甫开始采药制药至集市出售,所得无几,偏又疟疾发作,时寒时热,濒临死亡。疾病缠身的杜甫开始想念朋友,他写诗给高适,岑参,严武,还有李白,他不知从哪里听说李白已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溺水而亡,充满思念和悲伤,接连3天梦见李白,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怀念李白的诗,后代的我们读起来不能不为李白庆幸,他有杜甫这样一个肝胆相照至死不渝的朋友。

image012.jpg 

甘肃天水“杜甫在秦州”纪念雕像

在秦州住了3个多月,同谷县有位“佳主人”来信请杜甫去往同谷,759年十一月,老老小小一家人披星戴月上路了,但是到达后那位“佳主人”却没了音讯,杜甫只好搭了一间茅草屋以度大雪纷飞的寒冬,饥寒交迫中杜甫拄着锄头去山中找果食,常空手而归,儿女们饿得直哭叫。这段苦难的生活杜甫写成《韩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血泪之作,这7首“有客有客字子美,有弟有弟在远方,有妹有妹在钟离”的诗大有长歌当哭的意味,是杜甫陷入绝境的悲鸣,采用了七古定格联章的写法,自创一体,集中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落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南宋灭国后文天祥曾拟此体作歌6首。

image013.jpg 

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挣扎在死亡线的杜甫一家人又踏上了逃荒的路,十二月,杜甫决定向南去往成都,1年之中,杜甫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现在又要从同谷入蜀到成都,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个满头白发一身是病的人,携妇将雏,拿性命相搏,向成都而去。翻越险峻的木皮岭,渡过湍急的嘉陵江,走在江峡绝壁的栈道上,一家老小穿行在云雾之中,随时都有可能从绝壁上掉下去天人两隔,这是一条危险的生死之路,又是入蜀的必经之地,他们相互搀扶,战战兢兢,摇摇晃晃,越渡口,穿剑门,三千里路千难万险,终于在腊月月末到达成都!这一段艰难的行程都被杜甫写在了他的诗里,我们读他的诗,就仿佛身临其境,走他走过的路。苦难出诗人,这句话用在杜甫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上天给了中华一位这样伟大的诗人,却让他承受了这样多的苦难,这也是我读杜甫始终泪水不干的原因。

image015.jpg 

image017.jpg 

 

成都,杜甫来了;浣花溪畔的一块荒地,经杜甫的手盖成草堂,从此成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圣地!

成都接纳了杜甫,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级,能荣幸为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提供住所,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如此幸运,上天眷顾成都,把杜甫送给她。此后的成都,成为拥有杜甫草堂的成都。时光流过千载,中间多少物是人非,但草堂仍在,人们对诗人的崇仰仍在,代代人来这里寻觅、追随,只为那永恒美丽的诗篇。

image019.jpg 

现代诗人冯至为成都草堂题词

image020.jpg 

image022.jpg 

成都杜甫草堂图片

杜甫来到成都之后,正在彭州任刺史的高适写诗问候,760年开春,寓居浣花溪畔草堂寺中的杜甫要在浣花溪西侧盖房,他在成都府当司马的表弟王十五出钱资助,杜甫又向县令萧石索要100根桃树苗,向县令韦续索要绵竹,县尉何邕索要桤树苗,县尉韦班索要松树苗,总而言之成都府下辖的几个县城,都被我们这位大诗人索要了各类特产花果苗木。对于一个长期漂泊的人,能够安一个家,怎能不将这个家扮成最美的模样?这些朋友都满足了杜甫的请求,因为此时成都最高的行政长官裴冕正是杜甫的好友,所以诗人大胆开口四方“索物”,并得到满足,诗人写下《江村》来描述他家的美景和惬意时光: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image023.jpg 

还有流芳千古的《蜀相》、《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赠花卿》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都是歌颂成都文化及美景的绝唱,以致人们想到成都,就会联想起杜诗中这座锦官城的美好,杜甫之为成都增重,实在是成都文化的幸运。

761年,一场巨大的风雨,带给草堂毁灭性的打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详细记录了这场灾难,尽管自己家没了,但杜甫首先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杜甫有一颗多么广博的仁者之心。这年十月份,高适暂代成都尹职务,来看望了杜甫,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两个月之后,严武任成都府尹,高适仍回任蜀州刺史。严武是杜甫的好友,非常认可杜甫的才华,请杜甫入府做他的幕僚,但杜甫拒绝了。

image025.gif 

朋友们,看到这里,你会细心地发现,杜甫几乎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友人接济生活,“但有故人供禄米”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严武作为成都的地方大员,给了杜甫很多经济上的帮助。762年的四月份,严武奉调回京,杜甫一路相送到绵州,写下了“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的深情诗作。不料此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起兵造反,严武滞留巴山,杜甫暂待绵州,思家心切,又投奔离成都较近的梓州汉中王李瑀, 李瑀是玄宗李隆基的侄子,皇室宗亲,热情接待了杜甫这位旧友。冬天时候,杜甫把妻儿也接到梓州团聚。763年的正月,杜甫听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官军在河南河北打败了史朝义的叛军!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客居异地的杜甫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洛阳故居就是眼前,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横空出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image027.jpg 

这首诗节奏明快,韵律和畅,一气呵成,动感十足,巴峡穿巫峡,襄阳向洛阳的画面成为最拨动乱世流亡者心弦的经典,一经产生,即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朋友们,每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禁不住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膜拜,他用艺术,不朽的诗歌艺术征服了无数颗有情的向美的心!

说是回洛阳,但杜甫的心愿并没有实现,因为中原形势没有好转,朝廷借回纥(huí hé)兵打败安史叛军,但回纥又居功妄为,任意劫掠长安和洛阳,回乡路难。杜甫开始在阆州,盐亭,绵州,汉州及涪州等地暂住和旅行。九月份,杜甫接受阆州王刺史之请前往该地,不久,吐蕃攻陷松州和维州,十月份,长安沦陷,代宗皇帝匆忙逃至陕州,战火又起。冬末,小女儿患病,杜甫赶回梓州,待女儿病情好转,带着全家迁往阆州。

image028.jpg 

764年元月,朝廷任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杜甫本想出蜀,但严武的归来又让他看到希望,而严武也希望老友能够留下来,于是二月份的时候,杜甫携全家又行船驶向成都。从前年六月送别严武离开草堂,到现在已经1年零8个月,整整过去3个年头,草堂的家还在等着他们归来。多情又细致的杜甫写下300字《草堂》长诗,记录了3年中成都的战乱变迁。这首诗对徐知道,李忠厚等人的叛乱记录得十分详细,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杜诗“诗史”的价值。

image029.jpg 

image031.jpg 

战乱后的成都百废待兴,杜甫接受严武邀请入其幕府成为参谋,六月份时严武上表朝廷举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举兵西进,击败吐蕃7万兵马,收复失地,稳定了西蜀的形势。

原来杜甫没有入幕的时候,两人不经常见面,现在杜甫成为严武的幕僚,发现了严武“恣行猛政,穷极奢靡”的许多问题,心中开始不满,多次作诗讽刺。甚至有一次,杜甫醉后踩上严武的床,厉声质问:

“严挺之怎么有你这样的儿子?”

登上人家睡觉的床,还提出人家父亲的大名,说严家怎么有你这样的败类,这种事换谁也受不了,严武气急之下要杀掉杜甫,幸得他母亲劝住。

这件事也看出了杜甫的血性,他完全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没脾气的人,对于昔日的好友,哪怕有恩于自己的生活,一旦触及杜甫为天下苍生而谋的信念,他不惜断绝情谊,以死相争。

冬末时,严武答应了杜甫的请辞。765年正月,杜甫回到草堂的家。3个月之后,年仅40岁的严武急病而死,杜甫的生活来源又没了依靠,于是在五月的时候,杜甫举家南下,离开成都这片生活了5年多岁月的土地。

image033.jpg 

这里,我多说几句严武的故事。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旧唐书》说他“神气隽爽,敏于闻见。幼有成人之风,读书不究精义,涉猎而已。”而在《新唐书》中道:“武字季鹰,幼豪爽。母裴不为挺之所答,独厚其妾英。武始八岁,怪而问其母,母语之故。武奋然以铁锥就英寝,碎其首。左右惊白挺之曰:郎戏杀英。武辞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也。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从新旧唐书中,可以看出严挺之严武父子的个性都强悍得有些可怕。严武仅仅因为父亲宠爱小妾而冷落自己的母亲,8岁时就奋然举铁锥杀死父亲的小妾,而且坦然指责其父厚妾而薄妻,所以要杀死她,真是凶悍无比。

image035.jpg 

严武画像图

安史之乱发生,严武随肃宗西奔,参与了灵武起兵,随后陪驾到凤翔至长安。至德二载(757年),任给事中。次年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史。不久调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乾元二年(761年)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这时唐室为了对付吐蕃,合剑南、东川、西川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统为一体,权力相当大。宝应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14日相继去世。七月严武被召回京,入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严武回长安很不顺利。他一离开成都,蜀中便大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阻塞,不得前行。直到八月,徐知道与属兵发生矛盾,被将所杀,叛乱才被平息。严武回京后,在监修二帝陵墓时,颇有魄力,立下功劳。但继任他成都尹职的高适,治蜀力不能支。吐蕃内犯,攻陷陇右,直通长安。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地都被包围,后来终于陷落。人们讥讽高适内战内行(指击败永王璘),外战外行。朝廷于是再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于广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蜀。

严武抵御外患的本领比高适强,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九月破吐蕃7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四川理县西南),十月又拿下盐川城(甘肃漳县西北)。同时遣汉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击吐蕃,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主力战相配合,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严武是一员将才,也能作诗,《全唐诗》中现存严武的诗6首,来看其中一首《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出的。朝廷因严武破吐蕃有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image036.jpg 

严武活着的时候给了杜甫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杜甫几年惬意的成都生活与严武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后来杜甫离开严武幕府,甚至有过对严武大不敬的举动,但严武依然照拂着杜甫的生计。严武死了,杜甫马上陷入了生计之困。回首这位友人和恩人,杜甫又充满伤痛,他作诗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深切悼念,反复咏吟,对严武作了高度的评价。

 

流离失所  客死他乡

765年,即永泰元年五月,杜甫一家沿岷江南下,端午节前抵达嘉州,在一位族弟家稍作盘桓后,继续沿江南下,月底到达戎州,船入长江,改向东行,一直到了渝州。

image037.jpg 

朋友们还记得我在岑参那期谈艺录中讲到岑参出任嘉州刺史的事吗?当时岑参的任命是在11月,因逢战乱而未能成行,所以杜甫与这位好友没能于嘉州相见。

数月时间坐船行驶在大江之上,此时的杜甫已是一位老人,他坐在船头,眼前皆是江波浩渺,远处则是蒙蒙群山,像一叶浮萍,飘浮在茫茫宇宙中,身世孤微之叹又让我们的诗人写成千古名篇《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image039.jpg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达到艺术至臻之境,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意境雄浑,气象万千:平野辽阔,大江浩荡、星月灿烂,沙鸥渺渺;人似沙鸥,一叶扁舟,漂徙江湖。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感与柳宗元的《江雪》诗有些相似,但柳宗元的诗是独坐而钓的静的孤寂,杜甫则是飘然渺如飞翔沙鸥的动的孤寂,不同的情境带来不同的美,天地一沙鸥,或许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好像在飘泊地寻找,寻找一处安宁。

一家人继续在江上航行,重阳节之前到达云安。一路上江面风湿,引发了杜甫的旧疾,他日夜咳嗽,夜不能寐,只好停船上岸,寄居在县令宅中,经常是拄着拐杖还要宗文和宗武扶着才行。这一病就是半年多,直到第二年,也就是766年的春末,杜甫的身体才稍稍恢复,一伺好转,便迫不及待踏上行程,一路帆影鸥踪,开往240里外的夔州。

image040.jpg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病苦的流离中,诗人随手漫成写出这样美的江景诗,真是大才。

两天后,杜甫到达夔州,即人们习惯地称为白帝城的地方,让杜甫没有料到的是,他竟在夔州生活将近两年,而且这两年也成为他一生创作最密集的时期,竟有诗作400多首,占他全部存量诗歌的30%!此时,55岁的杜甫还拖着多病之躯,他患有疟疾,风痹,消渴症等多种病症,如此体质之下其创作力的旺盛,着实令人惊叹!

image042.jpg 

767年初,杜甫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他的弟弟杜观要来看他。从758年末回洛阳探亲,到现在将近10年,杜甫别说见到家中亲人,就是书信也成为难得一见的珍奇,可以想象杜甫是怎样兴奋和欣喜。杜观在哥哥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即回蓝田接妻子去了,这些都在杜甫的诗里作了记载。

在夔州任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对杜甫的生活很关心,屡分月俸给杜甫维持生计,还为他选择了一处更好的住处瀼西,杜甫在那里租了一所房子,命名瀼西草堂。柏茂琳又上奏朝廷把100多公顷公田交给杜甫管理,还赠送40亩柑林,杜甫精心管理着这些田地和柑林,生活有了保障。

image043.jpg 

为什么杜甫会得到这样的照顾呢?可能是杜甫文章写得好,朋友多,许长州吏旧同僚愿意资助他。纵观杜甫一生,几乎是托迹官府,全靠当官的友人供奉,而杜甫的诗中也多有向人索食索物的句子,好像底气也很足,没有太多不好意思。但是,毕竟开口向别人索食是件不太舒服的事,困顿长安十年的时候,杜甫也为自己这种行为写下过辛酸的诗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尽管到处潜悲辛,但杜甫辞官后的绝大部分岁月都是这样生活,这个真是比较有意思的事。

后来,杜甫又迁到东屯居住,瀼西草堂让给有姻娅关系的忠州司法参军吴郎。重阳节,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临眺一江秋色,写下了堪称“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曲震动千古的悲歌,诗人登高感怀,把国家,家事,百姓事,个人事的“艰难苦恨”融入江峡秋景,万里天高风急,浩荡江水东流,鸟飞猿啸,落木萧萧,人自苦恨,悲痛潦倒,整诗对仗工整自然,风格沉着凌厉,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魅力,当之无愧成为明代胡应麟盛赞的“古今七律第一”。

image045.jpg 

在夔州,杜甫有一次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看到一场精美绝伦的剑器舞,舞者李十二娘正是杜甫幼年时随父亲看到郾城广场舞剑的公孙大娘的弟子,杜甫回想从前,有感而发,又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激发过诗圣杜甫、草圣张旭创作萌芽的绝代佳人的舞姿及技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hòng)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日寒”,这些沉淀了大唐王朝50年岁月的时代印记,从幼年到老年,从盛极到衰乱,杜甫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了佳人师徒两场绝美的剑器舞,把因个人身世及家国动荡产生的无限感慨和叹息融入其中,其沧桑变换,直震人心。

image047.jpg 

在夔州,杜甫终于过上了比较安宁的温饱生活,他有了40亩柑橘园可以收获,又有百顷良田进行管理,这时候还有好几个仆人照顾生活,可以说,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宽裕的时光。但是,杜甫始终怀念长安和洛阳,夔州并不是他最终希望永居之地,当地一些风俗也使杜甫难以认同和适应,所以,当他的弟弟杜观来信说在当阳县找好了住处,催他出峡时,杜甫毅然离开夔州,又一次踏上前途未卜的风尘之路。

768年元月中旬,杜甫一家离开夔州,乘船穿越三峡,向江陵进发。三月初,抵达江陵,暂时住在从弟杜位家中。杜位当年曾与杜甫共同入幕严武成都府,他是权相李林甫的女婿,是岑参的好朋友。李林甫受清算时被牵连流放到南方,此时任江陵行军司马。杜甫把家人安排在当阳居住,只身在江陵寻求支持,但是却没有人施以援手,他的生活一天难似一天,身体也越来越弱,耳朵聋了,右臂僵了,写字都要靠儿子代书。日渐憔悴的杜甫遭受了无数冷遇,他拄拐前去拜访旧知,连看门的仆人都不愿帮他传达。

image048.jpg 

杜甫在江陵穷困潦倒,他当阳的家人也无米为炊,走投无路的杜甫把家人接到江陵,“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在江陵南浦登船,迁居江陵以南90里的公安县。一家人滞留公安几个月,没有什么人给他帮助,杜甫又离开公安前往岳阳,“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离开没有什么可悲,离开之后依然没有着落也不值得忧伤,此后的余生还有多少可以挥霍,不知道,无前期。走吧,向前走吧。

那条破旧的木船上,一家人已经习惯了漂流,江风还是那样湿冷,已无所谓适不适应。年底时分,杜甫一家到达岳阳,洞庭湖的美景,岳阳楼的雄壮,多少人登楼赋诗,多少诗文传遍天下,杜甫来了,这个饱经忧患的老者来了,挥笔又是千古绝唱《登岳阳楼》:

image050.jpg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面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水把吴楚大地分隔东南,波涛浩荡仿佛整个天地都在为之沉浮,北方的战火仍未停息,我扶着岳阳楼的窗子远眺,涕泪交流。

769年初春,杜甫决定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本来想北归家乡,无奈战火阻隔,只好反面相南,寻求托庇之所。杜甫一家经洞庭湖,青草湖进入湘江,过湘阴县,长沙县北部到潭州,从潭州出发经长沙县南部,湘潭县,衡山县到达衡州。一路险滩无数,蛇鼠尾随,终于来到衡州后,才知道老友韦之晋已在3月份改任潭州刺史,而且在潭州任上很快去世了。历经千难万险前来投奔,期间曾与潭州擦肩而过,友人身死,无可依靠,站在衡州江头,杜甫生计无门,他调船北归,夏末时来到了潭州。

image051.jpg 

到达潭州后杜甫一家靠接济勉强度日,秋冬时甚至已无法在岸上找到一个住处,一家人只能飘荡在船上,穷苦到无以为继,只能到附近渔市上卖点草药。“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58岁的杜甫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770年,杜甫靠着仅有的一点微名来往于官府之间,应酬乞讨过活,就是这样,他仍写出了最有名的应酬绝句诗《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读这样美好的诗,你根本想不到这是一位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只能在晃荡的破船上聊以为生的老人所写,江南风景好,落花见友人,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但是,它却诞生于穷困至绝境之人。我读杜甫,泪水不能自已,就是为最美生于最绝望之处。

image053.jpg 

潭州城中一名叫苏涣的诗人与杜甫相交,常到船上看望杜甫,两人谈诗论文,好像诗歌稀释了所有的苦难。

四月份,湖南兵马使起兵叛乱,潭州城内喊杀一片,杜甫携家人仓皇驾船逃离,上溯湘江,南下衡州。“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这首《逃难》诗中眼泪已尽,归家的路已彻底迷失。

一家人在衡州住了几天,杜甫计划南行去往郴州,因为他的一个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船行至耒阳附近时,江水暴涨,难以前行,停在方田驿附近,断粮绝食,5天时间颗粒未进。命悬一线时,耒阳聂县令听说后连忙派人送来食物。此时水势仍然不退,杜甫放弃投奔舅父的计划,掉转船头北返衡州。

image055.jpg 

向北而去的杜甫已到穷途末路,到达衡阳之后略作休整,决定沿湘江北上汉阳,然后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可是他终究没有回到长安,更没到日思夜想的洛阳,从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之上漂荡,贫穷和疾病让他寸步难行,770年的寒冬,59岁的杜甫殁于湘江之上。而这之前1年,也就是769年,他举荐过的大诗人岑参客死成都。家人无力把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只好停放岳阳。43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最终将杜甫的灵柩运回洛阳,安葬在首阳山下,安葬在他最崇敬的13世祖杜预身旁。

image057.jpg 

杜甫像

image059.jpg 

河南巩义市杜甫陵园杜甫墓

杜甫病死在湘江之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因为当时他还没有进入大唐的主流社会,他的朋友李白,岑参,高适,王维等暴得大名的诗人现存的诗文中也没有任何一首直接赞扬他的诗歌,这说明他的诗歌风格当时并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是,杜甫去世后,特别是中晚唐以后,一些著名的诗人开始推崇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给了杜甫极高的评价,这说明唐朝的浪漫主义诗风已转向了现实主义诗风。杜甫没能迎合那个浪漫的李白们广受膜拜的时代,时代也没有迎合沉郁的写实诗人杜甫,但是,时间终是一块试金石,中晚唐尤其是到了宋朝,杜甫的诗风越来越受到重视,宋人秦观甚至把杜甫与孔子并列,视作“圣人”,认为杜甫的诗文和《论语》《孟子》一样都是儒家经典;明代的杨慎直接把“诗圣”的桂冠戴在杜甫的头上,从此,中华文化里有了广被认崇的诗圣杜甫。

image060.jpg 

杜甫故里河南巩义杜甫纪念馆

关于杜甫的诗歌成就,我不再多余叙述,因为1000多年来的各位名家对此有详细的评论,他炉火纯青的语言锤炼,律诗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之作,最高境界的诗歌艺术之美,已经经过最公正的时间的考验,而且,他走出国门,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纪念4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考虑到中西方文学标准的巨大差异,一位中国诗人获此殊荣极为罕见。如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杜诗,杜诗已经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中国,代表中国文化。

苦难成诗圣,诗圣垂千秋!

image062.jpg 

image063.jpg 

成都杜甫纪念雕像

image065.jpg 

河南焦作杜甫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