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开创者的足音 引领我们今天崛起的路 —— 一代才华郑振铎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8-12-19 15:56:07  点击:

image001.jpg

郑振铎,这个名字太响亮了!以至于我从未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却在读过的许多文化大家的文章中无数次看到这个名字。

最开始应该在杨绛的书里吧,因为我非常喜爱杨绛,是30年来一以贯之的不折不扣的忠实杨迷,在她的书里,我看到记载郑振铎,新中国成立后杨绛和丈夫钱锺书由上海北上赴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钱杨夫妇来到了新北大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后来隶属中国社科院),当时的所长就是郑振铎;而正是郑振铎,孤岛时期在上海力邀钱锺书写《围城》并于《文艺复兴》杂志上首予刊载发表!可以说,没有郑振铎,就没有《围城》。“钱锺书的《围城》在《文艺复兴》刊出,主要是由于郑西谛先生的关系。”这是杨绛亲笔诉说,郑西谛就是郑振铎。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逃台湾。郑先生听说台湾大学聘请钱锺书、杨绛夫妇教书,赶紧给他俩写信,劝他俩留在内地等待解放。据钱先生说,他俩原打定主意不走,得到郑先生的信更加坚定下来。”这是一位文学研究所老先生在纪念郑振铎的文章中所说。

因为无比喜欢杨绛,爱屋及乌,喜欢杨绛喜欢的所有人,郑振铎这个名字牢牢印在我的脑海中。后来,看的书更多,发现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名人都在自己的文章里或多或少提起郑振铎,总是说他书多,以爱书藏书著称于文化界,是文物专家,好像全国的文物都在他领导管理之下,还有1958年那次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时悲惨的空难,最有名的遇难者就是郑振铎。

image002.jpg 

徐悲鸿手绘郑振铎肖像图

于是,郑振铎在我的印象中,就像大家的朋友胡适之一样,是所有人的朋友,大家对他的离世,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灾难和损失。

在这样的印象里,前几天,也就是11月21日,我在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忽然看到一本精装的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文博名家画传——郑振铎》,马上眼前一亮,这个在我脑海里与那么多文化大家牵连的郑振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让那么多重量级的文化名人提及?这本传记,正好可以解开我的疑问啊。写作者郑尔康,恰是他的爱子,一个最全面了解他的人。

image004.jpg 

马上买,马上读,读下来又是惊,又是叹,又是泪,又是敬,郑振铎,原来是照亮今天我们国家崛起之路的文化先驱!原来这样了不起!

他是冰心、老舍、巴金、丰子恺等文学、漫画创作的领路人,是《小说月报》的主编,《国际歌》的第一位中译者,“漫画”一词的发明人;他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先驱者,他与挚友耿济之先生以及其他人共同创立了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编辑出版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以来文化界少数几位“全才”式的大师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吧,对他的怀念,我们不应该缺席。

 

从瓯江水畔到燕山脚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笔名西谛,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条大江,它流入东海处的南岸,这里有座美丽的城市——温州。1898年12月19日,郑振铎出生于温州城乘凉桥下一座叫盐公堂的古老宅院里。此时他的祖父郑允屏是当地主管盐务的盐官,郑振铎的父亲郑庆咸是长子,在扬州知府衙门任职。郑振铎7岁时,父亲病逝,不久祖父也去世,郑家由此走向衰落。

image006.jpg 

温州瓯江风光

郑振铎八九岁时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十二三岁时母亲郭宝娟送他去三官殿巷的永嘉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考进浙江省第十中学,又以优秀成绩读完中学。

1917年夏天,19岁的郑振铎来到北洋政府统治中心——北京,投靠外交部做小签证官的叔父。不久,考入交通部所属的铁路管理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以优异成绩年年名列第一,获得免费学习资格。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今天的北京交通大学与校内郑振铎纪念雕像

课余时间,郑振铎常到附近基督教青年会办的一个小图书馆看书,在那里,他认识了瞿秋白,耿济之和许地山等人,瞿秋白和耿济之是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他们还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开始试译一些作品。

此时,郑振铎翻译契诃夫等人的剧本,收入瞿秋白、耿济之等人的译作,编了一本《俄国戏曲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得到平生第一笔稿费,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文学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各自代表学校,并肩投入,因是福建人,同时被推选为“福建省抗日学生联合会”领导之一。6月初,学校放假,郑振铎回到故乡温州,整个假期奔走于温州各校,发表演讲,组织学会“救国演讲周刊社”、“新学会”,创办《救国演讲周刊》、《新学报》,宣传反帝救国,推动新文化运动。暑假结束回到北京,于11月1日和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一起创办《新社会》,执笔《发刊词》“尽力于社会改造的事业”,创刊号上,郑振铎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我是少年》《灯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是少年》不仅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诗,而且被选入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本诗集《新诗集》,被远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选作教材,亲自朗诵,灌制唱片,唱遍中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处处角落。

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召唤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我起!我起!

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权。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愤腾的热血和活泼进取的气象。

我欲进前!进前!进前!

我有同胞的情感,

我有博爱的心田,

我看见前面的光明,

我欲驶破浪的大船,

满载可怜的同胞,

进前!进前!进前!

不管它浊浪排空,狂飙肆虐,

我只向光明的所在,进前!进前!进前!

image011.jpg 

《我是少年》诗朗诵

写诗的同时,郑振铎还创作小说,发表在《晨报》上。1920年,郑振铎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李大钊等3人被选为出版委员,还是李大钊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成员。,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及介绍。他密切关心现实,立志改造社会,初步提出自己的文学观点,阐述“文学的价值”,文学的“真”的精神,“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悲剧的文学”等一系列重大的文学理论问题,公开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血和泪的文学”乃至“革命文学”,并以自己的大量评论、理论文字为新文学护航。

1921年1月4日,由郑振铎牵头,与茅盾,叶圣陶等人一道发起文学研究会,这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最早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月,郑振铎毕业分配到上海火车站当见习生,由于他已选定走文学之路,1个月后便离职,担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编辑,同时负责创办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文学旬刊》(后来改为《文学周报》),不久,由沈雁冰(茅盾)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当了编辑,开始为期10年的编辑生涯。

image013.jpg 

文学研究会成员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大会时的合影

 

上海出版业最著名的“星探”

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的同时,还致力于新文学理论的研究和著述。1922年,他做出了一件载入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史册的大事,就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儿童文艺刊物《儿童世界》,从此,万万千千的中国儿童有了自己的专属杂志,儿童文学创作也有了自己发表的专刊。

initpintu_副本.jpg 

郑振铎办儿童期刊的设想,发轫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时期。1921年7月,他在《学灯》上新辟“儿童文学”专栏,主要发表由他主持的文学研究会会员的有关翻译作品,以满足国内儿童接受文学启蒙的需要。这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儿童文学专栏。

该专栏办了两个多月,颇受小读者的欢迎。郑振铎决定乘势而上,干脆办一本《儿童世界》周刊。1921年12月,郑振铎起草的《儿童世界宣言》陆续刊登在《时事新报》、《晨报》、《妇女杂志》等南北各大报刊上,宣告《儿童世界》周刊即将诞生。

1922年1月7日,中国首本儿童期刊《儿童世界》正式问世。开头几期的内容,几乎都由郑振铎一人撰写。除了自己创作的童话、图画故事外,还改写、引进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欧洲古代的《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到日本民间故事《竹取物语》和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童话。作家许地山提供了部分儿童歌曲,他的哥哥许敦谷为刊物画上插图。后来,经郑振铎竭力动员,叶圣陶、赵景深、顾颉刚、吴天月等青年作家纷纷为该刊供稿。尤其是叶圣陶,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最后结集为《稻草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影响很大。鲁迅撰文称:“《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image019.jpg 

巴金著作《稻草人》

《儿童世界》为小32开刊物,每周出1期,通过诗歌、童话、图画、游戏、做手工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懂得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培养他们从小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兴趣。

这本小刊物很快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一度远销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著名学者夏鼐和吴晓玲后来回忆说,他们都曾是《儿童世界》的忠实小读者。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戈宝权晚年在《我怎样走上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的道路》中说:“童年时,我最喜欢的儿童读物,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把它们遗忘!”

1923年,郑振铎接替沈雁冰担任《小说月服》的主编,《小说月报》是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8月29日于上海创刊。从1921年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1931年12月停刊,共出22卷。《小说月报》最初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initpintu_副本a.jpg 

郑振铎接手主编后,开始清除“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是文学研究会的人。《小说月报》注重发现、培养许多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新人,鼓励他们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涌现出许杰、王以仁、王任叔、鲁彦、罗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继刊载了王统照的《黄昏》、张闻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等长篇小说和朱自清的《毁灭》、叶绍钧的《浏河战场》、朱湘的《王娇》等长诗。像老舍这样的现代文学大家,正是郑振铎一手发现和栽培,并第一个为《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写出文学评论,两篇小说首次相继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英国讲学的老舍,他接着写出了《二马》,从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30年初,老舍回国,途经上海就是住在郑振铎的家中,创作了《小坡的生日》,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initpintu_副本w.jpg 

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先生

还有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也是发表在《小说月报》,也是由郑振铎发现、帮助并支持鼓励,巴金在以后的岁月里多次说:“在发表《灭亡》之前,我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作家。”

朋友们,你能想像没有了老舍,没有了巴金,中国的现代文学会是什么样子吗?没有《四世同堂》,没有《家》、《春》、《秋》,那简直不可想像啊。

还有我们最可爱的诗人冰心,正是看了郑振铎翻译的中国第一本印度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后,觉得那些小诗“非常自由”,便学这种自由的写法写起了《春水》、《繁星》

initpintu_副本x.jpg  

这些大师级的名字,这些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引路人都是我们的主人公——郑振铎。

  1924年,郑振铎在上海主编《文学周报》时,偶然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不定期刊物《我们的七月》上看到一幅题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画,疏朗的几笔墨痕,一道卷上的芦帘,小桌上一把壶几个杯,天上一钩新月,郑振铎感到被带到一个诗的意境,心上有种说不出的美感,由于《文学周报》经常需要一些插图,便向朱自清打听作者,得知是丰子恺,当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浙江春晖中学音乐和图画教师。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郑振铎通过好友胡愈之向他约画稿,并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给这些画起了“子恺漫画”的题头,我国始有“漫画”一词;1925年底,在郑振铎主持下,以《文学周报》社的名义,出版了第一部《子恺漫画》,从此中国画坛诞生了笔调简洁,“表现了谐美与情调的复杂”、富含哲理和美感的丰子恺的独特画风。

initpintu_副本d.jpg 

丰子恺漫画

从漫画一词的诞生,到今天已经接近100年的时间,中国画坛产生了无数漫画,但子恺漫画所展现的美的艺术境界,还找不出第二人可以比肩,那种富含中国味道的说不出的熨帖、亲近和舒服,那种平静散淡又余味无穷的美,开创了中国画的一片新天地。这固然缘于作者的创造,但同样离不开郑振铎的欣赏与扶持。

对于编辑,人们有一句笑话, “为他人做嫁衣裳”,意思是付出很多得到很少,郑振铎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位编辑,开创了数个中国现代新文学上的第一,栽培了数位重量级大师级的文艺巨子,谁说他仅为人做嫁?他是真正的出版业的“星探”,他是一位伟大的编辑!

1924年10月10日,郑振铎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女儿高君箴举行盛大婚礼,高梦旦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德高望重,参加婚礼的都是名流,沈雁冰为主婚人郑振铎的母亲郭宝娟刻章,瞿秋白在婚礼上做精彩演说,一时蔚为大观。

image036.jpg 

郑振铎与高君箴

image038.jpg 

郑振铎的婚礼 后排右二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image040.jpg 

郑振铎挚友中国革命文学奠基者之一瞿秋白

有了甜美的家,郑振铎开始一系列重要写作,《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就是这时编著的。《文学大纲》于1923-1927年4年时间完成,4大册80余万字,系统介绍西欧和世界各国文学,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今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世界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被蔡元培先生誉为“空前之作”

image041.jpg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和沈雁冰、叶圣陶、胡愈之等联合创办《公理日报》,支持工学商各界群众的爱国行动,编辑部和发行所就在郑振铎家里,他亲自写稿,编辑,全家人参与发行,郑振铎不断发表爱国诗篇,同时开始最初的散文创作。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郑振铎强烈抗议国民党的血腥罪行,由于在抗议书上名列第一,为躲避迫害,被迫流亡欧洲1年半。

这次政治流亡,成了郑振铎读书,学习,充实自己的良机。辗转英、法、意等国,进行读书和创作。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对馆藏中国善本书(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在不能抄录的情况下,于借阅时背诵,然后装作吸烟,再到吸烟室默写下来。一方面又进行创作,出版了大量小说及散文,收录在《海燕》集中。initpintu_副本ff.jpg

矗立在福建闽江入海处的郑振铎作品《海燕》纪念碑

1928年10月,郑振铎回国,仍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不久,因与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矛盾尖锐而结束10年编辑生涯。经周作人和郭绍虞推荐,全家北上,担任北平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合聘教授。

             

执教燕大和清华

1931年至1935年,郑振铎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先是讲授中国小说史,戏曲史和比较文学等,1年后专任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此时,郑振铎与傅东华,巴金,靳以等人先后创办了《文学月刊》《文学季刊》等刊物。在清华读书的季羡林后来回忆,他经常听郑振铎的课,是郑振铎的学生,并且在郑振铎的鼓励下写作和兼职任刊物编辑。

讲课之余,郑振铎开始创作,他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力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此期间完成。全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3卷,自古代文学鸟瞰至近代阮大铖与李玉,共64章,每章分若干小节。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另外,本书还首次附入插图,而且都很精美,不少还是珍品。在书的论述中,着重于第一个文学运动或某一种文体以及能代表那一时代的重要作家。出版后,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特点的文学史专著。

image046.jpg 

image047.jpg 

1933年春郑振铎在燕京大学宅前与友人合影,右一为郑振铎,右五为朱自清

1934年-1936年两年时间,郑振铎又写了一部重要的文学史专著《中国俗文学史》,这是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后,学术界早期研究俗文学的成果之一。全书14章中专门论述讲唱文学的就有5章。全书中论述的大部分都属于曲艺这一文学范畴。对各种曲艺形式的产生、发展、演变,作了系统的研究,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 变文、 鼓子词、诸宫调、 转踏、 唱赚,到宝卷、 鼓词、 子弟书、 莲花落、 马头调、 岔曲、 八角鼓、 道情等,均作了全面的论述。对一种曲艺形式的嬗变、曲目的分析,均有立论,故此书一直成为曲艺研究者的必读之作。至今,人们认为对“俗文学”的发现,资料搜寻以及研究与刊布而言,“郑氏当推首功”

image049.jpg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全家人重返上海。1936年6月,他和周扬,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同年10月,他和鲁迅,郭沫若,沈雁冰,叶圣陶等21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8年3月,郑振铎参加了文艺界的全国性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理事。1936年10月16日,鲁迅去世,郑振铎与鲁迅是忘年之交,两人合作编著《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为彩色水印的木刻笺纸选集,共6册,收录人物、山水、花鸟、蔬果等各式笺纸332幅,画师、刻工分别列名,1933年12月荣宝斋刊行。这套书出版之前,鲁迅还撰写了广告,他在《北平笺谱•广告》中说:“古法就荒,新者代起,然必别有面目,则此为中国木刻史上断代之惟一之丰碑也。”

initpintu_副本g.jpg 

鲁迅与郑振铎合著的《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

鲁迅和郑振铎合作编辑出版《十竹斋笺谱》,是木版彩色水印的诗笺图谱,介绍宋、元、明以来中国彩色和单色版画。为我国古代木刻的精彩作品得以流传,对我国版画学习者、文学史研究者、工艺美术设计者和美术爱好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鲁迅去世,中国文化界痛失伟人,郑振铎心内剧痛,亲自执绋送殡,缅怀中华民族魂。

 

孤岛“蛰居”岁月

image053.jpg 

上海孤岛时期租界图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7月9日,郑振铎与洪深等140余位上海文化界人士决定成立抗日救亡协会,他写下《我们的伤痕永不在背上》等抗战诗篇,像战鼓和进军的号角,激励所有参战的人们——

我们向前,我们向前,

上了刺刀的枪,紧握在双手。

远空里电鞭炮光不断地在抽闪着,

狂雷般的炸裂的声音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窒人气息的黄烟,在涌滚,在包围,在弥漫,

野火的紫光,在吞咬,在追逐,在熔毁,

红的,热的,是血,是火,是人,是马,

倒了的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但我们向前,我们向前,

我们的伤痕永不在背上!

上海八•一三抗战之后,“国军”西撤,除了租界,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成为“孤岛”。1937年11月12日,郑振铎回到家中把全部日记和重要文稿装进一个手提箱,把一些友人的通讯录和书信全部烧掉,为防范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他要出去暂避一个时期。“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位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名言,成为郑振铎离家时留下的话。从此,他脱去西装和皮鞋,换上长衫和布鞋,开始了长达8年的迁徙流离生涯,他有家不能回了,没有了国,家无以再为!

孤岛时期的上海,出现过一个“复社”秘密组织,以出版进步书籍和革命书籍为主,出版了《西行漫记》及600多万字20大册的《鲁迅全集》,郑振铎是复社的主要成员。为了躲避日伪特务的迫害,郑振铎化名陈世训,蛰居在一条居尔典路偏僻的小巷二楼,装作文具店店员,每天早上夹着破旧的公事包,说是“上班”,中午回来。他一人独居,自己生火做饭。“郑振铎”消失了,“陈世训”每天清早装作有工作的样子,“上班”掩人耳目,其实,他能去哪里呢?无非是到书店转转,没有力量买书,下午和晚上则呆在小楼上整理他前几年抢救下来的古书,写成《求书日录》。他最怕听到警车声,他将一些衣物装进一个小提包,放在床头,做好随时被捕的准备。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他时常一个人躺在铁床上两眼看着天花板,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image055.jpg 

上海郑振铎蛰居的小楼

1945年8月11日,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陈世训”顾不得穿鞋,趿拉着拖鞋就跑到街上,“胜利了,胜利了!”他来到好友耿济之的家中,两个壮实汉子紧紧抱在一起,像孩子似的呜呜痛哭。

离开耿家,他直奔“庙弄”,4年来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的家,自从成为“陈世训”,他再不能随便出入这个地方,有几次他深夜“潜”入,匆匆看一眼老母妻儿便闪身离去。祖母去世,他只能于殡仪馆混在吊唁的人群中,鞠3个躬便悄然离开。现在,他终于可以成为“郑振铎”,可以回家了。

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16日,无比喜悦和激动的郑振铎写下抗战后的第一篇文章《论新中国的建设》,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胜利已经得到了!

和平的建设必须立即开始!

建设,建设,建设!

建设现代的科学的伟大的新中国!

新的中国在努力建设里发展着,充实着,

成为和平世界中光荣而伟大的一个主要分子。

image056.jpg image057.jpg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

今天,我们读着这些作于1945年的诗,依然心潮澎湃,完全可以同感郑振铎那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对于建设强大的祖国,对于重新塑造一个伟大的中华,他是多么浓的渴望和多么真的投入!实际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博领域的领导者之后,他真的做到了。

1945年9月8日,柯灵,唐弢主编的《周报》在上海创刊,刊载了郑振铎的《蛰居散记》;同时,10月13日他与徐伯昕、唐弢一起新创《民主》周刊,提倡民主政治,保障国民自由的权利。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召开第一次委员大会,正式宣告成立,郑振铎当选理事,成立宣言由他和马叙伦共同起草。投入政治的时候,郑振铎始终不改文人本色,他深感当时的上海是文艺的荒漠,20种刊物中没有1个文艺刊物,他不能忍受。1945年10月6日晚,郑振铎的家里又摆上了著名的福州菜(郑振铎母亲做的福州菜闻名全上海,许多名人鲁迅、老舍、李健吾等皆在他家吃过,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叫“没吃过郑家菜,别说你来过大上海!”),李健吾,钱锺书,王辛笛,柯灵,陈西禾,唐弢等人聚集一堂,于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杂志诞生了!1946年1月10日,《文艺复兴》月刊正式创刊,陆续发表了钱锺书的《围城》,巴金的《寒夜》,以及曹禺,艾芜,丁玲的许多剧本和小说,成为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最优秀的大型文学刊物。

initpintu_副本gh.jpg  

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学作品的名字,相信每个朋友都会亲切地会心而笑,经典的《围城》《寒夜》,曹禺的戏剧,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文艺杰作,因为郑振铎和李健吾们,得以面世,可以说半个中国现代文学史,都要连上郑振铎啊!

initpintu_副本hsd.jpg 

钱锺书和《围城》

 

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

“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这句话,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的进步文化界人士中秘密流传着。这件事郑振铎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

原来,1945年7月国统区的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等6人应中共中央之邀到延安参观,座谈会上,黄炎培问周恩来:“南方文物很多,应该怎样保护处理?”毛泽东当即插话说:“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

于是,这个“段子”就传开了。

当唐弢把始末告诉郑振铎时,郑振铎恍然大悟,为什么总有人来问自己有关文物的事,原来如此。

其实,毛主席慧眼识人,他把未来中国文物方面的事情交由郑振铎来管理,实在是英明之至。

郑振铎长期从事文化写作与编辑工作,他非常爱书,爱中国优秀的文化,以藏书丰厚而著称。每次发了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开支上交妻子以外,其余全部用作买书,而且他买书不是论本买,而是论堆买,常有书商拉着整车的书来郑宅出售,以至于后来儿子郑尔康回忆每次买书因为花费之巨母亲的脸色总要不好看,但这依然挡不住郑振铎不停地买书藏书,总计存书达10万册!

image067.jpg 

在自家院中读书的郑振铎

10万册!什么概念?别说阅读了,就是点数也要花些时日啊。郑振铎为什么能创作这么多巨著?因为他精于读书,勤于治学,所以才有那么高的成就,那么精准的眼光,开拓那么多文化方面的第一。

在集书的同时,郑振铎也开始集俑,23岁那年初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去上海四马路旧书店闲逛时,偶然发现过几件精致的陶俑,买下来赏玩,渐渐爱上了这一凝中国美术与雕塑于一体的艺术品,买书的同时也买开了俑。书和俑成为他研究古代文化生活最好的实物史料,不仅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为了使祖先留下的珍贵艺术遗产不致流失异邦。郑振铎集了650多件多汉至唐代的精美陶俑,1948年他编号《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时全都照相制版。 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籍和陶俑后来全部捐献给国家,郑振铎由是成为我国著名的捐献大家。

initpintu_副本cx.jpg   

我买《郑振铎画传》的前一天,也就是11月20日, “郑振铎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展,展出文物共计128件,皆由郑振铎捐献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遴选出来。按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间顺序展出陶俑和陶器,弯身挥袖的女舞俑,绚丽斑斓的唐三彩马和骆驼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并体现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汇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前期的艺术面貌和时代特色。今天,我们能重新领略古代精美的艺术品,能感受那穿越时光的艺术魅力,不能不感谢郑振铎艰辛的收集与无私的奉献,不能不感叹郑振铎真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写的“人”!

initpintu_副本aa.jpg 

郑振铎捐献的陶俑

image075.jpg 

image077.jpg 

 郑振铎捐献的陶俑

另外,郑振铎还将他一生视为第二生命的10万册珍贵古籍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一笔无法用钱来计算的财富。从抗战时始,郑振铎就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邓氏群碧楼、沈氏海日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私藏珍本,避免民族瑰宝或付劫灰、或陷敌手,为中华文化保存保护做出巨大贡献,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永久安放郑振铎的铜像予以缅怀和铭记。

image079.jpg image081.jpg

image083.jpg 

 郑振铎用他特有的瘦金体手写龚自珍诗句

image085.jpg 

前面讲的是郑振铎自己的无私捐献,其实,对新中国来说,他更大的贡献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于整个中国文博、图书事业总揽全局的奠基、开拓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振铎被任命为第一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成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当时郑振铎社会活动很多,有不少重要兼职,除担任全国政协文教组组长,又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在文物局他主要是参与确定大政方针,对于方针政策等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以及一些重大的业务性工作,他不仅事必躬亲,而且还一抓到底,审定于1950年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为颁发《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的命令”,“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颁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的命令”、《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和《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令、指示和办法,为新中国的文物保护管理创立出了开局之功!

image087.jpg 

国家文物局最早的北京北海团城办公旧址

新中国初始成立,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队伍十分薄弱,专业人员更是屈指可数,郑振铎和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提请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先后举办了4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共培训341人,及时分配到全国各地参加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1952年郑振铎推动北京大学创办了历史系考古专业,从而促进了文物考古工作新生力量的成长,扩大了文物考古队伍。全国各地就是依靠这支队伍,短短几年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影响至今。

image088.jpg 

今天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图片

image089.jpg 

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60年庆典大会

建国初期,郑振铎和王冶秋一起组织了对解放后接管的博物馆改造工作,重点抓了对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改革,筹建了绘画馆、陶瓷馆等专馆,使故宫陈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6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性质、方针、任务和发展方向。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以全面反映地方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充实丰富各大博物馆的馆藏,郑振铎在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文物收购小组,面向社会,开展了大量的文物收集工作。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以48万港元购回拨交故宫博物院入藏。之后,又陆续收购了许多珍贵文物,如唐韩滉的《五牛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唐的《采薇图》、赵孟頫的《三竹图》、吴镇的《渔父图》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善本图书,都是堪称国宝的稀世珍品。其中陈澄中藏书是当时收购的重点,陈澄中与北方周叔弢都是著名的藏书家,曾被人称为“南陈北周”。从1952年开始出面交涉,直到1955年才成功收购,包括著名的南宋世綵堂的《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以及许多宋元善本、明抄黄跋等陈氏藏书的精华。这些回归的国宝分别拨交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馆藏。从境外收购国宝都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的,但自始至终具体筹划和操作的是郑振铎。

image091.jpg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

文物局在解放初期主管的业务,除文物、博物馆事业外还有图书馆。郑振铎对图书馆事业极为关注,提出图书馆要采取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他建议经常举行展览会、座谈会,强调不仅要到图书馆来看书,而且还应当送到每个没有图书馆、室的地方去,供广大人民们阅读。他还亲自组织专家,主持召开了图书分类法的座谈会,并产生了委员会和研究小组,提出了制定新的图书分类法的任务,并亲自为《图书分类法问题研究资料》撰写前言,所有这些都对建国初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image092.jpg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片

郑振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做所的事情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国家文博图书事业繁荣昌盛的今天,我们大国崛起经济腾飞在全球广受瞩目的当代,其实源于所有开拓者的引领,而郑振铎,作为文化领域居功至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功绩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牺牲的消息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通宵未眠。他的朋友沈雁冰,夏衍亲自去机场迎接他的骨灰回国。“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泱泱大国的文物事业多么需要他呀,可是,人们再也不能问到他了,他带着对祖国对文化无限的爱和眷恋魂断蓝天。

image094.jpg 

浙江温州郑振铎纪念馆

image096.jpg 

image098.jpg

郑振铎上海孤岛蛰居时旧居

image099.jpg 

福建长乐郑振铎公园

image101.jpg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郑振铎铜像

郑振铎家的院子里有两株石榴树。每年结果后,他都要亲手在上面刻上家中和邻里的孩子们的名字,石榴红了的时候,请来小客人,过一次快乐的石榴节。今天,在北京,在上海,在福建,在温州都建有郑振铎的纪念场馆,每一次石榴又红了的季节,这位中华之子的魂魄一定重返人间,在万千颗粒晶莹的果实中与你我同在。

initpintu_副本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