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把所有的光芒向世间绽放 你是这样的聊城人 (上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8-11-07 17:06:49  点击:

image002.jpg

image004.jpg

朋友们,今天写的这期谈艺录,从想要写到落笔开始写整整有1个月的时间,这1个月中,我的心情每一天都不能平静。

因为她为聊城而写。

聊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故乡和家园。这里有我的童年,少年,我的青春;有我的家人,我血浓于水的父老乡亲。这里的每一抔土、每一捧水、每一朵云、每一株草都和我一样属于聊城,出生就带着聊城的标签和印痕。像身体里的血液一样,聊城地缘成为我的地理血缘,无论我到哪里,故乡和家园永远是天地中和心坎里的最亲。

有时候,因为太近,反而不敢轻易触碰,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柔软的心疼痛。前一段时间,一位外乡学者写的《聊聊聊城》火遍聊城人的朋友圈,大家相互转发,似乎转发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更多是心头的乡恋。像一点火星,突然闯进我的心,作为土生土长的聊城人,还有谁比我们自己更熟悉聊城?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们是本地土著,原生土人,笔下的聊城应该是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的归宿。我一直关注文化,关注文化中的人。一个城市的厚度和重量,一定是靠她的人来烘托。曲阜是圣城,因为有孔子,我相信她同样也有美食和美景,但只有文化,文化中的孔子使她厚重和崇高。我笔下的聊城,没有东关的八批,没有沙镇的呱嗒,甚至没有美丽的东昌湖和雄伟的光岳楼,只有那些于岁月交替星转斗移中把所有的光芒向世间绽放的伟大生命,那些伟大的聊城人。

image006.jpg 

我在自己的书橱里找出了所有买过的读过的有关聊城的书,其中《东昌古今备览》购于1990年,距今已经28年!它的纸张已经发黄,一翻开就产生裂响,可当我再次翻阅,依然心情激动。朋友们跟着我走进聊城人吧,他们已经被我们遗忘得太久。正是他们,铸就了聊城的底蕴和风骨,凝成了聊城的伟大和不朽。我选择了6位地道纯正从根儿上就属于聊城的聊城人进行讲述,特分为上下两篇。

              

最有才的一位思想家

今天的聊城,古来称作东昌。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为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

image008.jpg 

聊城光岳楼雄姿

聊城名称的来历,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地,后被齐国吞并,因国衍城,故名“聊城”。四五千年的夏商时代,聊城属九州之一的兖州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设置聊城县,为东郡所辖。东昌一词,源于西汉,汉宣帝刘询封清河王刘刚之子刘成于聊城,称“东昌侯”,东昌由是得已命名。之所以叫东昌,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遥昌乡,聊城自秦以来属于东郡,昌字含有吉祥之意,故名东昌。隋朝废郡,置聊城县,属于博州,隋唐五代至金,一直为博州;元代改为东昌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东昌府;19498月,复名聊城县;1952年改为山东省聊城专区,19978月撤地设市,名为聊城市(地级市),原聊城市(县级市)改称东昌府区,聊城市下辖东昌府区、临清市、高唐县、茌平县、东阿县、阳谷县、莘县、冠县等116县。(后东昌府区又分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此处暂不作记述)

image010.jpg 

美丽的聊城风光

简单说完聊城地名的历史沿革,我要引出一位聊城历史上乃至大唐初期最有才气最博学的一个人——吕才。大唐帝国开国创业人才济济,贞观之治一众英豪群星灿烂,说他最有才最博学,意思就是无人超越。

说吕才你可能有些茫然,但你肯定知道《西游记》里西天取经的唐僧,唐僧唐玄奘大名鼎鼎,以坚毅博学、德高学厚的中华佛学大师而著称,就是这样一位弘学之士,吕才就敢到慈恩寺玄奘面前进行辩论,在逻辑学上和佛教公开叫板。这场争论上至朝廷公卿、下至街巷百姓无不知晓,可见当时影响之大。敢叫板大师的吕才是什么样的人?

image012.jpg 

聊城市高唐县风光

image014.jpg 

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图片

吕才(606-665年),博州清平人,就是咱们聊城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是最正宗的聊城人。他的头衔很多,是唐代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自然科学家。这么多身份集于一身,因为他是哲人,一位有着独立思想体系的大家。在春秋诸子百家早已远去的唐代,成为哲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image016.jpg 

吕才画像

吕才出身于寒微的庶族家庭,从小好学,兴趣爱好广泛,通晓《六经》、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逻辑学、哲学乃至阴阳五行、龟蓍 [shī] 古代占卜之具)、历算、象戏等,尤长于乐律,而且大都有专门著作和创造。因其学识渊博、博才多能而逐渐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赞赏他的“学术之妙”30岁时,由温彦博、魏征等人推荐给唐太宗进入弘文馆,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他因职务关系参加了许多官方编辑、修订图书的工作,有不少自己的著作,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数、地理、军事、历史、佛学、医药等众多领域。吕才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可惜他的著作几乎全部失传,至今保存下来的仅有8篇残篇、5000余字,从中已经无法了解吕才思想和学术的全貌。

从存下来的残篇中,我们来看一看吕才彪炳千古的成就:

哲学成就——吕才在哲学方面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观点有4个方面:

image018.jpg 

一、“极微”和“气”是世界万物之本原。“极微”即物质实在。他认为,有行的万物都是产生于无形的元气;

二、义理产生于实录。他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多生于具体事物中,理论来源于实践;

三、刚柔相济的矛盾发展观。他认为,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矛盾运动;

image020.jpg 

四、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认识论,把学习当作取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并身体力行。

吕才还是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写成《叙葬书》53卷,唐太宗李世民“诏颁行之”天下。吕才对禄命迷信、风水迷信、五行附会五姓迷信(五姓是指宫、商、角、徵、羽等,师巫认为“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以此为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他强调人为,反对机械宿命论和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他对佛教也进行了批判,公开举起反佛大旗,立场坚定鲜明,表示自己与佛界人物“内外不同,行己各异”,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言戏之间,是非锋起”。要知道此时佛教由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影响力已经非常之大,在唐朝有玄奘等高僧翻译经书,并于慈恩寺弘扬佛法。唐朝的皇帝们虽奉道教为国教,但崇佛佞佛的也不在少数。吕才在与玄奘、慧立等名僧相互辩论与诘难中,表现出坚强的斗争意志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他“不惭颜厚,靡倦神劳。再历炎凉,情犹未已”。这样的吕才,若非一个真正的哲人,若非自己的思想自成体系,如何能有着无畏的战斗的情怀?

音乐成就——吕才令人惊奇和佩服的是,他还是一位大音乐家,在乐律方面的成就尤为人称道。现在仍在日本乐坛演奏的尺八这一乐器,吕才即最擅长制作。东汉时期,竖篴(zhú】,同笛)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旧唐书•吕才传》记载:吕才“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image022.jpg 

乐器尺八

image024.gif 

东汉陶俑,左边乐者所吹即是尺八

贞观初年(626年),吕才奉唐太宗御诏参论乐事。 贞观六年(632)九月,太宗驾临庆善宫。庆善宫原来是太宗降诞之所,因此在宫里与从臣举行盛大宴会,吕才又和以管弦之乐,取名为《功成庆善乐》,并播之乐府,用64名儿童进行演练,“冠以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履履而舞,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之后每逢享宴及国家大庆之日,即进行表演。

image026.jpg 

贞观七年正月,唐太宗为了表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将过去的《秦王破阵乐》制成舞图,其形式为“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吕才依照舞图,以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习之”。此舞有3个变化,每次变为4个战阵,有来往、快慢、击刺之象,动作与《秦王破阵乐》节拍相应,不几天即演习成功。后来魏徵等人修改了歌词,并取名《七德舞》。正月十五日正式表演,观者见其“抑扬蹈历,莫不扼腕踊跃,懔然震悚”

image028.jpg 

敦煌莫高窟217窟秦王破阵乐图

image030.jpg 

吕才亲自教练而成的《九功舞》、《七德舞》获得了成功,自此每年元旦、冬至朝会庆贺时,两舞都在廷中演奏,成为唐初的名舞。这表现了吕才的精湛技艺与卓越才识。千余年来,吕才及其《秦王破阵乐》等歌舞曲,一直受到史学界、音乐界的重视,《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今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都为其列传,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将其列入《齐鲁文化六十名人》之一。这些舞曲还传到日本、印度等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齐鲁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日本的艺术团体,仍在演奏《秦王破阵乐》《唐代乐舞》

image032.jpg image034.jpg

 日本《秦王破阵乐》舞图

image036.jpg 

吕才图解的周武帝《三局象经》戏谱

贞观十七年(643)前后,唐太宗计划亲征高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特命吕才制作《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博学多才的吕才对四方疆域及阵法也很精通,所绘制的地图及阵法图“皆称旨”

吕才还参与编修工作,曾与右仆射高士廉等人奉诏共同编修《文思博要》,全书1200卷,目录12卷。他还精通谱牒,与中书令许敬宗等人撰成显庆《姓氏录》,全书200卷,重新品定氏族门第的高下。后来右监门长史苏敬上奏唐高宗,说陶弘景所撰《本草》药书,“事多舛谬”,高宗诏命吕才与中书令许敬宗等官员及诸名医,增损旧本,刊正以后,并图合成54卷,“大行于代”,可见,吕才在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另外,吕才还精通史学,自撰《隋记》20卷,流传于当时。

吕才还制作了《合婚法》“合婚”之说在命相学中起源稍晚,唐代以前没有此说。为什么反对迷信的吕才会制作这样一个含有“迷信”色彩的命相学说呢?原因是为了减少胡人与中原人的通婚。魏晋以后,异族大量进入中原,到了唐代,异族向唐王室及大臣们求婚者很多,于是唐太宗命吕才造了一个合婚表,用来堵住大批异族人的嘴,减少与他们的通婚。这个为政治服务的合婚法,又称为《减蛮经》,政治目的十分明确,但是它的影响很大,后来为很多相术之师所利用。

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们一定会惊叹,一个人竟然可以这样无所不能!说吕才是最博学最有才的一位思想家,诚不为过啊!

博学的吕才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对爱情坚贞不屈,他对心爱的女子青儿始终不离不弃,历尽曲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到博州清平吕庄探亲拜祖,成为聊城当地佳话。在大诗人元稹始乱终弃崔莺莺的宽容唐代,哲学家聊城人吕才又是多么忠于爱情!

image037.jpg 

 

最有为的一位政治家

朋友们,现在提到的这位政治家,1400多年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如果没有他,你现在出门恐怕连路都不会走。有这么牛吗?一点儿也不过分。

image039.jpg 

他就是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的名相——马周。为什么说没有他出门就不会走路呢?因为马路上行人靠右走,正是这位马周丞相提出来的。服不服?这就是政治家,立下的政令风行千年!

还有一句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名言“以人为本”,这个看着像舶来品的“新词”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词汇,它源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上书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临天下者,以人为本”!从此这句闪耀着人性之光的话语响彻寰宇!

这么神奇的马周,正是咱们聊城人!马周(601-648年)字宾王,博州清河茌平(今聊城市茌平县)人。父母早亡,既贫且孤,喜好学习,尤其精通《诗》、《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

image040.jpg 

唐武德年间,补授博州助教,每天饮酒,不把讲授当回事。刺史达奚恕多次斥责,马周愤然离职,在曹州、汴州之间游荡,又被浚仪令崔贤首侮辱,于气怒之下西游长安。宿于新丰的旅店中,店主只招待诸商贩不照顾马周,马周于是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独饮,店主深感惊奇。到了京师,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至于马周如何能住到常何的家中,《新旧唐书》上均没有明确记载。

image041.jpg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20多件,叫他奏上,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怀疑常何没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

这句话改变了马周的一生。李世民随即传令,急召马周晋见,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李世民竟然派了4拨使者前往催促,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多1次!。待到马周拜见后,唐太宗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 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没过1年即任命为监察御史,最后官至中书令(宰相),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与得力助手。

image042.jpg 

至此,聊城马周进入贞观一朝的权力中心。这样的风云际会,既成全了李世民,也成全了马周,因为马周从此提出的种种政建,无不符合李世民的心意,唐太宗每予采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来看一看马周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

一、尽孝上皇。虽然太上皇崇尚淳朴的德行,追求清廉简朴,但希望住处建造高墙,修建门楼,务必体现显赫高大,以满足各方面人士的愿望,那么陛下的大孝之心就明示于天下了。大家知道马周为什么要提这样的建议吗?因为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手下尉迟敬德等人又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让李世民做了皇帝,马周建议李世民尽孝自己的父亲李渊,是为了堵住天下人说李世民逼父弑兄之口,为这位赏识自己的皇帝挣口碑。

二、废除世袭。宗室和功臣镇守分封邦国,并传给子孙,使世代承袭政权,这就正好伤害了他们。分封给他们土地,使食邑世代相传的,一定要有才能品行。根据才能品行授予官职,而不是仅因身份授职,万一骄横无才贻害天下。

三、祭祀太庙。圣人教化天下,没有不把孝作为根基的。 国家的大事只有祭祀与战争,所以要顺从时俗祭祀太庙。

四、严明赏罚。实行教化,在于得到贤人和挑选官吏;为政的根本在于提倡清明的时尚荡涤丑恶的风气。宫中仅凭一技之长而受宠不可一世者,应该受到受到弹劾。

五、倡行节俭。马周来自民间,深知民众之苦,力倡节俭。京师和益州等地制造供奉的器物以及诸王嫔妃公主的服饰,都不是节俭的做法。君主总是见到前代的覆亡,就能知道他们政权丧失的原因,却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么过失。因此殷纣嘲笑夏桀亡国,而周幽王、周厉王又嘲笑殷纣的灭亡;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嘲笑齐、魏丧失国家。现在看隋炀帝,也像隋炀帝当时看齐、魏一样。这不能不作为警戒。

六、与民休息。“自古以来,国家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贮积是国家的正常事务,应当使百姓有余力然后征收储藏,不能使百姓劳苦而强制征收。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 “感动人是靠行动而不是靠言谈,感应上天要靠实际而不是靠祝词。”

七、约束藩王。自从汉朝、晋朝以来,乱天下的何尝不是诸王?都是因为封授不当,没有预先确立一定的名分,导致灭亡。所以安置好现有的子弟不能算完事,还应当制定长远的约束制度,让世代遵照执行。

八、选拔良吏。治理天下的人以人为根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于选好刺史、县令。郡守、县令要精心选拔那些贤良有德的人来担任,打算提拔来担任宰相的人,一定要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直接从俸禄两千石的人中挑选入朝任宰相。

看看,这8项主张,每一项都是治国大策,深为唐太宗赏识和尊重,对马周言无不听,谏无不从,以至于如果有一天没有见到马周,李世民就会说:“咦?怎么今天没见到马周呢?”“朕与马周,暂不见则思之。”

image043.jpg 

 李世民与他的名臣雕像

image044.jpg 

马周雕塑像

唐太宗李世民的肱股之臣,大家熟知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名将李靖、谏臣魏征等。但最有才具的却是马周。作为宰相,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的名气都比马周大,他们的为政措施今天还能为人知道几何?可是,马周就不一样,马周本人从一介布衣到宰相之位,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这样的火箭提拔,在贞观一朝极为罕见。别说贞观一朝,就是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官僚体系中,也非常少见。因为他确有宰辅之能,他的每一道奏折,从国家稳定到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从分封制到官员选拔,每一次都 “深识事端,动无不中”(旧唐书),他提出的建议直到今天,直到现在,依然指导着我们的理念和行为。

image046.jpg 

我再举几个小例子:

长安城早晚靠喊声提醒民众注意开关城门的时间,马周说:“改为鸣鼓!”从此,更鼓声回响在每一座城市。

唐代官服原来只有黄紫两色,为明辨品阶,后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服朱,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谁让颜真卿一辈子穿上紫衣即愿望足矣,谁让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马周!

现代企业加班及各大医院医生护士值夜班,有“大夜”“小夜”之分,不超过夜里12点为小夜,超过12点则为大夜,唐代宿卫也采用这种方式轮流值勤,谁提出的?马周!

官府驿站马匹容易走失,难以辨认,马周就说了一句话:“把马尾巴截了。”结果驿马无论跑到哪里,都能找回来。看了吗?这就是最高明的品牌,马尾巴短一大截太明显了,这样的公家驿站马匹标志性LOGO独一无二太有创意太令人叫绝了!我们现在的市场品牌广告学如果想做出好的创意,可以拜马周为师了。

例子举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完全折服了。一个1400多年前的人,他提出的政令竟然直到今天还指导着人们的出行(行人靠右走),指导着工作时间的安排(大夜小夜),指导着执政者的政务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什么样的智慧和能力?什么样的务实精神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

这是真正的大手笔,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马周以自己卓越的治国之才,协助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李世民为表彰马周对大唐的杰出贡献,亲笔为马周题辞:“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如此高的评价,在名臣云集的唐朝初年也属少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年仅48岁的马周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李世民亲手为马周熬药,还命皇太子李治执弟子礼去看望马周。但马周还是医治无效,英年早逝。马周死后,李世民亲自为马周举行高规格的国葬,让马周的墓室陪葬于自己的昭陵。

image047.jpg 

image049.jpg 

马周墓碑——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

马周去世后,陪葬昭陵。其墓碑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目前保存在咸阳礼泉昭陵博物馆。该碑高358厘米,下宽116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碑文为隶书,共37行,满84字。如今我们看到的马周碑,只有局部能辨认了,其它部分的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且撰文、书丹、篆额者的名字也因磨损而难以辨认。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该碑由许敬宗撰文,殷仲容书丹。宋代之后,关于马周碑的介绍都依照赵明诚的这则记录。《金石录》同时提到,马周碑立于永徽二年(651年)。永徽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刻碑时为了避李治的名讳,将马周的“治书侍御史”官职改刻为“持书侍御史”。从目前能见到的碑文中,可以依稀辨认出来。

image051.jpg 

image053.jpg 

陕西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

initpintu_副本.jpg 

陪葬昭陵的马周墓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认为马周是远远高于魏征等空有大名的政治家,称马周的奏折是继西汉贾谊著名的《治安策》后的“第一奇文”,并认为马周的才德远在商代名相傅说、助武王灭纣的姜子牙之上,甚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万言书都是纸上空谈而已。

image058.jpg 

马周本人很自信,把自己比作商朝之傅说、周朝之吕望(姜子牙)之类的千古贤相,对此欧阳修在《新唐书•马周传》后评论说马周的才能不及傅说、吕望。但毛泽东却否定欧阳修的评价,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认为马周的才能品德远在傅说、吕望之上。毛泽东主席酷爱读史,本人又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大家,对政治人物的品鉴一定高于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的眼光,能得到他如此评价,足见马周非同凡响。

image060.jpg 

聊城茌平县马周纪念雕像

对于马周,这位影响千年的大政治家,聊城人把他“遗忘”得太久了,我们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曾经有过这样杰出的政治精英。他制定的规则穿越时间和空间,千百年来一天也不曾间断地实施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他把自己凝成了中华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把所有的光芒向这个世间绽放,只为照亮——你我脚下的路。

马周葬于昭陵,康熙年间东昌府太守叶天球等人在他的故乡茌平东郭也修建了马周墓,在茌平马庄西北之东关处建立马周祠,供人纪念和凭吊。

image062.jpg 

聊城茌平马周文化展览馆

image063.jpg 

 

最感人的一位千古奇丐

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名气最大的当属至圣先师孔子,但是若说到最感动人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因为别的乞丐行乞是为了讨口饭吃活着,而他行乞却是为了兴学。他就是千古奇丐——武训。

image065.gif 

右为赵丹在电影中塑造的武训形象

武训(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生于东昌府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聊城冠县人)。武训出身贫苦,连名字都没有,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武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代,以无与伦比的“刻苦而诚恳”,流浪乞讨30年,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3处义学,在整个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清末和民国的许多知名学者及教育先驱如梁启超,蔡元培,刘半农,孙伏园都大为颂扬武训及武训精神,梁启超专作《武训先生传》,教育家陶行知撰写纪念文章,倡导“新武训运动”,举办纪念大会,并于1946年在上海创办了武训社会大学。

一个目不识丁一无所有的乞丐,怎么会得到这么多大学者及教育家的认同?甚至产生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武训精神?

image067.jpg 

武训很小的时候父亲武宗禹就已去世,他跟着母亲崔氏乞讨为生,因待母至孝,被称为“孝乞”。7岁时他的母亲又去世,彻底成为一名孤儿。至14岁之间,以行乞,打短工维持生计。一直到21岁,先后为族叔,张大户及地主李家扛长活,受尽欺侮和虐待。期间,为李家扛活3年,因不识字,被赖去应得的血汗钱。对方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搭被蒙头大睡三日,不食不语”,“冤愤无愬,遂惘惘若迷”(陈恩普《义学碑文》),此后悟到不识字没文化是穷人受苦遭难的原因,立志行乞兴学。

image069.jpg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夏穿一衫,冬着一袍,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食无定餐,宿无定所,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等,边吃边唱:“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俺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通过吓人的把戏换取赏钱;或者手持捐册,长跪不起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或者走南奔北,吃尽人间苦,受尽人间罪进行化缘。

image071.jpg 

image073.jpg 

武训画像

同治七年(1868),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光绪十二年(1886),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花钱9000余吊,在堂邑(今聊城冠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武训办学尊师重道,每逢开学时,武训先向私塾先生叩头,再拜学生。另备宴席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肃立门外,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即去。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的感召下,义塾师生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

image075.jpg 

光绪十六年(1890),武训用资5000吊钱,又在馆陶县(今属聊城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3处义学的兴办,是武训苦行至诚乐善的见证。行乞时唱的那些歌谣,是他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尽管他拥有良田百亩,积资万贯,但全部充作教育经费,兴办义学,自己不取分毫。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路死路埋,街死街埋,死了自有棺材。”

为了兴办学堂,武训竟然达到了半疯痴的状态,这样奇罕的行为古来少见,令人震惊,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外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训于临清御史巷义塾房檐下,盘膝而坐,耳听学子的读书声,含笑而逝,终年59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东侧。10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的义举受到世人的钦敬,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1932年堂邑县创办了私立武训中学,随后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1933年始,冯玉祥将军在泰安先后创办了15处武训小学,194510月,冀南行署在柳林创办武训师范,全国共有730多处以武训命名的学校,故乡堂邑县曾一度改称武训县以纪念这位不平凡的教育家。

image076.jpg 

聊城冠县武训纪念雕像

image078.jpg 

聊城市冠县武训纪念馆

image080.jpg 

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竟然办成了3处学堂,而且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兴学和重教,国人感念他的赤诚,有30多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这样的乞丐,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他以苦难而启良知,以身死而殉教育,他来自最平凡的阶层,却成就了最崇高的事业,一字不识的武训,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千古奇观。

image082.jpg 

聊城市冠县武训祠

他是卑微的,执著燃烧着生命之火来点亮知识的灯,这样的卑微,这样的痴魔,正是天地之间的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