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酒醒何处 一生借问 ——倾听杜牧的灵魂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8-05-18 10:25:58  点击:


1.jpg

朋友们,我国诗歌史上有老杜小杜之称,老杜指杜甫,小杜指杜牧,因为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晚于杜甫所处的中唐,又因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写得太好无法超越,同样杰出的杜牧遂被称之为诗坛“亚圣”。

对于杜牧,多数人印象中他是一位风流诗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看,这些深情的诗句广为传颂,达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写出这些诗歌的杜牧当然风流倜傥了,“杜郎俊赏”是无数后代人心目中杜牧的形象。

历史上的杜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非常好奇,想知道创作了这样美好诗句的杜牧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46日,我去济南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唐朝诗人传记,其中有一本,便是权海帆创作的《忧魂悠悠——杜牧传》。

 

2.jpg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权海帆。

权海帆,陕西澄城人。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陕西省委宣传部副厅级巡视员。著有长篇小说《丝路之父》(与孟长勇合作),《忠魂正气——颜真卿传》、评论集《文坛呐喊录》、《文海苦航》,论文集《陕西文艺十年》、《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学》等18部,另外论文、散文、电视剧剧本等200余篇(部)。

本书共分十三章,全面介绍了杜牧从出生到去世的50年一生,作者说他力图深入杜牧的心灵,探察内外,叩问其心,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牧。我们就随作者一起来走进这位晚唐的天才诗人。

两枝仙桂一时芳

杜牧,生于公元803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是流传于京畿长安一带的民间谣谚,说的是位于长安城南樊川的韦家、杜家,尽是达官贵人。他们的权位之高,距离替代天帝统御百姓的天子,只有半步之遥。此语虽不无夸张,却也是实情。而我们的主人公杜牧,就出生于去天五尺的贵族杜家。

说杜牧的家族是贵族之家,丝毫也不为过,自汉代以来,这个名门望族就涌现出了大量的达官显贵,官居宰相者多人,男女娶公主嫁皇子的也不少。杜牧的祖先杜预,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西晋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为统一天下三国归晋立下赫赫功勋。他不但通晓战术,而且博学多能,精通刑律,历法,水利,桥梁建筑等,功成名就后,专注研读经籍,以求治国安民。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后誉称“武库”。杜预之后,杜家子孙,代代为官。第十四代孙杜佑,即是唐德宗李适的宰相,杜牧之父杜从郁,是杜佑的三子,任驾部员外郎。杜牧对自己的家世非常自豪,他曾在诗中这样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降生后的唐王朝,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40年左右,但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拒纳贡赋,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愈演愈烈。杜佑致仕退休时,杜牧5岁,开始读书认字。812年,杜牧10岁时,77岁的爷爷去世,1个多月后,父亲杜从郁去世,杜牧的生活从云端跌落下来,从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成为“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世间凡人。生活虽然困难,但杜牧却不忘读书,爷爷流传下来的大量书卷,杜牧认真研读。3年后,杜牧的堂兄,二伯父方式之子杜悰,婚配宪宗李纯之女岐阳公主,公主的外公即为汾阳王郭子仪,杜家一时又隆贵显荣起来。

819年,杜牧16岁,已成为博通经史的儒士,胸怀天下,忧兵忧政。他关注军事和兵法,精研《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军事著作,年纪轻轻就写下了《阿房宫赋》、《感怀诗》等指点江山的史诗之作,展示着青年杜牧的非凡才华。

3.jpg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月,东都洛阳的进士科放榜,25岁的杜牧高中进士第5名,这位名门之后的青年才俊,兴奋地吟道:

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仅仅两个月之后,京师长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举行,文宗李昴于325日驾临宣政殿亲试制策举人,这是为天下选取英才而特办的盛事,杜牧再次高中,“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年仅26岁的杜牧,“两枝仙桂”齐放,官拜弘文馆校书郎,处于天子近侧,地位优越。

 十年一觉扬州梦

4.jpg

杜牧步入仕途之后,829年受江西观察处使沈传师之邀,入洪州幕府,成为江西团练巡官。830年,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杜牧跟随到了宣城。833年,又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拜谒淮南节度使牛僧孺。

牛僧孺原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是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杜牧拜谒后便转入了他的幕府,先为推官,后提为掌书记。掌书记为节度幕府要职,“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大家是否还记得辛弃疾那篇谈艺录,文武双全的辛弃疾20岁出头便为天平军掌书记。31岁的杜牧在掌书记的位子上游刃有余,工作颇为自得。

扬州是隋炀帝江都府,是唐代时非常繁华的大都市,每到傍晚,青楼挂出纱灯数以万计,城市夜空如同白昼,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夺目,美女如云。唐风淫靡,扬州尤胜,在这里,杜牧度过了非常惬意的生活,写下了大量歌咏扬州的诗篇,风流倜傥的杜牧也于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公务之余流连青楼妓馆,与美丽的歌妓结下了深厚情谊。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的这些诗写得太好了,因此成为扬州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每个中国人心头的爱情梦。人之为人,皆因有情,勇敢而真实的杜牧大胆用诗歌咏心声,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对爱情对真情的深深礼赞。到今天,我们每一位读到这些诗的人,都会为它的美好而陶醉。扬州城在杜牧的笔下变得更美更迷人,后来杜牧仍有两首名扬千古的诗留给扬州,一并摘录: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jpg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35年,33岁的杜牧入朝升为监察御史,离开呆了不足3年的扬州。行前,牛僧孺为他设宴送行,在送行宴上给了杜牧意想不到的“一击”。杜牧常混迹青楼,通宵达旦不归。牛僧孺喜欢杜牧才干,怕他出意外,暗地里派30名士兵微服相随。对此,杜牧并不知情。酒至半酣,牛僧孺委婉劝诫杜牧:

你气概豪迈,前程远大,我常担心你风情不节,可能会有伤身体。

杜牧答道:我常注意检点自己,还不至于劳大人忧心。

牛僧孺笑而不答,叫人找来一个匣子,里面全是微服兵卒的密报,如:某夜,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夜,杜书记宴某家,无恙。杜牧看了那一份份密报,非常尬尴和惭愧,随即写下绝句《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在扬州3年,诗中的10年非实际时光,只是言其长。尽管遭此一击,但是杜牧却真正成就了扬州,上过学的中国人都会吟诵这几首诗,在扬州人的心里,杜牧就是扬州文化的代言人,是一个永远无法被替代的诗魂。

 杜牧何幸,留梦扬州!

扬州何幸,长伴杜诗!

 拜章艰难忧惧多

835年,杜牧离开扬州回到长安,任监察御史。此时的杜牧已经32岁了,仍然未婚。河东名门裴家的裴偃,现任朗州刺史,他的女儿知书达理,长相美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求婚者络绎不绝,但这位裴小姐因为读过杜牧的诗,告诉母亲嫁人就嫁杜牧这样的人。于是,好朋友从中牵线,这对门当户对的男女喜结连理。

其实,裴杜两家世代通婚,杜牧的姐姐就嫁给了裴俦,与裴偃是堂兄弟。亲上加亲,风流倜傥的杜牧十分满意这门亲事。

然而,幸福的婚姻并没有消解杜牧这位胸怀治国安邦理想却不能实现带来的沉闷和窒息。此时的文宗皇帝李昂朝宦官专权,废立皇帝如同走马灯,朝政昏暗,杜牧身为监察御史,却不能言心中想言,不敢对气焰煊赫的宦官们进行抨击。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却又无可奈何,8359月,杜牧来到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而这一年的1121日,长安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甘露之变!

事情是这样的,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均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达1000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6.jpg

         大唐历史上斩杀朝廷官员的“甘露之变”

听到这个消息的杜牧心魂悸动,悲愤之余又不由后怕,因为他刚刚离开长安两个月,如果不是来到洛阳,“甘露之变”中死亡的官员也会包括他。

往事不堪回首,天地枉自悠悠。杜牧感觉自己就像牢狱中的囚徒,悲哀,忧愁,这朝政,这国运,将走向何方?杜牧在《题敬爱寺楼》中写道: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杜牧的一颗忧魂,陷入茫茫孤独之中。

在洛阳,忽然有一天,杜牧在东城一条街巷的酒肆中,看见当垆卖酒的妇人,不是别人,正是以前在洪州、宣州时认识的歌女,后嫁给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为妾的张好好!当年的杜郎曾心属好好,好好亦钟情杜郎,但造化弄人,命运迁延,有情人没成眷属。此时的张好好已被沈述师抛弃,沦落酒肆当垆卖酒。

一切仿佛在梦中,杜牧感旧伤怀,叹息不已,挥笔写下长篇五古《张好好诗》,用核桃大小的行书,抄写麻纸之上。

7.jpg

现在,这本《张好好诗》古帖,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该卷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1924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1950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此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捐赠国家。这些佳话我曾在溥仪与国宝及张伯驹的谈艺录中讲过,朋友们可以对比阅读。“张好好诗”书帖是杜牧唯一传世的书法,无比珍贵,是我国永远禁止出境的文物, 杜牧地下有知,亦当欣慰。

839年,杜牧回到长安,任左补阙,此时朝中牛李两党倾轧争斗,藩镇跋扈横行,宦官傲慢天子,欺凌群臣,杜牧的左补阙谏官,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的近臣,但同样受到宦官的压制,不敢言也不能言,那种绝望使杜牧只能借酒消愁,带着满腔的愤怒和痛苦,带着无法消弭的无奈和沸腾的诗情,杜牧眼中含泪,写下五言长诗《李甘诗》:“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杜牧肝胆俱碎,自己身为左补阙,职在“掌供奉讽谏”,却偏偏“拜章艰难”,这难言之隐实在催心肝!

 

霜叶红于二月花

842年,40岁的杜牧迁黄州刺史,此时杜牧的诗歌进入了创作旺盛期。844年,杜牧迁任池州刺史,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优美诗歌,著名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传颂至今,妇孺皆知的名篇,给池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从杜牧题诗后,赢得千年说杏花”。 因为这首诗,其中“牧童遥指”的究竟是何方,数10年来,全国各地有多达10余地都宣称自己才是正宗的杏花村。为此,各地不惜绞尽脑汁引经据典、创作歌曲,甚至对簿公堂。与“杏花村”之争同时热起来的,对杜牧的纪念也多了起来。清明公祭杜牧大典在多地举办过,十分热闹。

8.jpg

9.jpg

                安徽池州杜牧雕像

10.jpg

11.jpg

             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牧《清明》诗

 杜牧虽然寄情于山水,却不忘国家,给执政者建言献策,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成为我国历史上比较罕见的一位颇知兵法的诗人。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杜牧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诗人,咏史诗也写得非常好,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的咏史作品,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杜牧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更为人称道且千古传颂,如《江南春》、《泊秦淮》和《山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jpg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jpg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朋友们,我列出的这些诗篇可以说名气之大,流传之广以致于稍有文化程度的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一个诗人,能够有一两首诗历经千载为人铭记已经十分了不起,因为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繁复,每个时代的精英太多,作品太丰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宇宙里能有十几首诗歌世世代代让人吟唱不绝,这个人称之为文化天才并不过分,而杜牧,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天才。

 

人间惟有杜司勋

849年,47岁的杜牧回到长安官拜司勋员外郎及史馆修撰,850年升任吏部员外郎,851年,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所在官位均为炙手可热的要职,期间有过短暂的任职湖州刺史经历,在美丽的湖州写下了大量诗篇,如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咏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首诗让人产生了无数的猜想,有人说这是单纯的咏花,有人说这是杜牧的一段情缘,见仁见智,不知这位风流俊赏的太守到底是咏花还是惜人。据本书作者权海帆说这是单纯的咏花诗,因为大唐王法规定地方官求娶民女“有逾规律”48岁时作此诗的杜牧断不敢“犯律”。

852年,杜牧迁任中书舍人,接近于王朝皇权的核心,而此时的杜牧早已漠视功名富贵,只希望安度晚年。说晚年,其实他才不过50岁。杜牧对祖父杜佑留下来的樊川别墅进行修缮,尽情享受樊川美丽的风景。

“笑向春风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

心满意足的杜牧坦言自己即知天命又知人间是与非。

到这一步,应该说杜牧的人生十分圆满了,功成名就且富贵尊荣,但奇怪的是杜牧这个人十分相信梦幻,他认为自己曾做过的种种奇怪的梦意味着50岁是自己的生命大限,如今自己已然50,必不久于人世,于是便开始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宜,自撰墓志铭、对儿女们进行临终赠言、检阅平生所作诗文,不满意的付之一炬。

做完这些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后,便静躺床上,拒绝请医吃药,于85211月冬五十而终。

当我看到有关杜牧辞世方式的描写时,十分吃惊,有些不解一个如此睿智之人何以选择这样一种离开的方式。毕竟,50岁,太过年轻!是什么带走了他“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的忧愤?又是什么带走了他“春风十里扬州路”的风情?还有他那罕见又卓越的军事理论,为什么不执策而安天下却是这样可惜地伴他长眠樊川?

但,这就是杜牧,无论世人或后人如何不解,他却遵从自己理解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间。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与杜牧同期的另一位天才诗人李商隐说人间惟有杜司勋!

14.jpg

 

杜牧走了,他的子女将父亲葬于少陵司马村杜家的九世先茔。《咸宁县志·陵墓志》载:“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其墓建国后尚存,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平毁。如今只剩一片洼地,旁侧堆满垃圾,使无数喜爱杜牧的人来到西安南郊的司马村看到后唏嘘不已。

15.jpg

              司马村的这一片洼地就是杜牧墓所在地

那么多城市哄抢杜牧诗里的杏花村,却无人理会现今杜牧墓的垃圾满地,这真是讽刺啊。抢杏花村的城市,也许他们眼里看到的是杏花村酿酒和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无人争抢且垃圾遍地的杜牧墓地,也许是古城西安名人太多,光帝王将相就保护不过来,一个诗人,算了吧。

他们抢的,与杜牧无关。

他们不屑的,仍与杜牧无关。

杜牧,活在中国美丽的诗歌里,活在每个爱诗读诗的人心里。骄傲的杜牧早就说过自己知命又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