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千载有余情——你所不知道的溥仪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7-11-15 09:50:23  点击:

1.jpg

 

我比较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因为咱们的国度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号称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

历史上有趣的事太多,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中学阶段开设历史课,对全体国民进行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高等院校中设有历史专业,社科部门也设有历史研究所,更有图书及出版行业、博物馆等部门进行相关历史书籍文物等的收藏与出版,这一切都可以总结为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十分沉迷其中,通过读书走进各个朝代,看那些历史人物的起伏人生。晚清这一段历史尤为我感兴趣,尤其带给我阅读的快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缕流波,是整个中国2000年帝制的终结,因为这一段历史离我们最近,这里面的人物,他们的故居、遗物、后人仍有一部分存于当今的时代,联系起来更直观,联想对比起来也更让人唏嘘,所以,更打动我,让我更喜欢。

而这其中,末代皇帝溥仪便是举足轻重的一位代表人物,围绕着他,有许多故事。我读过关于溥仪及其家人的很多书籍,对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兄弟姐妹叔伯大爷臣下侍从等一干人熟悉到像老熟人老朋友,而且,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尽可能地去他们的故居转转。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这些历史人物面前,我更容易想到生命的存在,想到只前行不能再回头的人生旅程,从而一番思索后快乐地仰望星空和悠游岁月。

尽管一切终将逝去,但存在过的一切还是不可救药地让人迷恋。

关于溥仪,这位中国的末代皇帝,很多人并不陌生,也知道他的一些故事,比如他的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成立伪满洲国,最后作为战犯被新中国改造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这些历史事件较为人知,今天的谈艺录和您拉的是贾英华先生的大作《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来给您讲一些较为新鲜的溥仪趣事。

 

2.jpg 

这本书是今年1028日九九重阳节那天,我去泉城路逛新华书店时买的。因为之前我读过贾英华其他一些作品,所以很感兴趣他的新作。本书依然延续了他以前的叙述风格,轻松和平实,史料也很丰富。


3.jpg


贾英华

贾英华,1952年出生于北京,作家、学者,是研究晚清历史的专家。代表作品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等。曾任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副司长、国家电监会供电部负责人。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

多年来,贾英华先后采访数百人,搜集了末代皇帝、末代太监及晚清宫廷人物史料数以千万字计,一些资料为国内外罕见。其搜集的部分晚清珍贵照片,堪称独有。他自费录制晚清以来人物录音数百小时,拍摄大量晚清以来历史人物文献纪录片,如《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太监忆生平》、《末代皇族生活实录》等,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贾英华撰写的“末代皇族系列”,引起国内外权威媒体广泛关注,众多国际媒体都曾整版或大篇幅评论贾英华及“末代”作品。媒体评价:“贾英华对末代皇帝和末代太监等晚清宫廷人物史料的全面占有量,可称为当代第一人。”

《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是贾英华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邀讲述的溥仪结集作品的第一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20余万字,配有上百张珍贵的溥仪照片,有的属首次面世。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他三岁登基成为中国的皇帝,六岁退位结束中国的帝制。历经晚清、民国、伪满洲国,一度滞留苏联,在新中国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他的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仅是历史奇迹,也是晚清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讲中国近现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溥仪。现在我就挑选一些您可能感兴趣的篇章来分享一下。

溥仪的汉族血统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爱新是族名,满语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爱新觉罗连起来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样高贵的家族。溥仪的汉族血统,要追溯到嘉庆皇帝的生母身上。《清史稿》记载:“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也就是说,这个后来被追封为皇后的嘉庆帝的亲生母亲,确系汉族妇女,她父亲原是汉军,后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她改姓魏佳氏。可见,嘉庆帝有一半汉族血统。

溥仪的爷爷醇亲王奕譞,是嘉庆帝的孙子,他娶刘佳氏为侧福晋,而刘佳氏也是汉族,生下溥仪的父亲载沣,所以说,溥仪的身上确有汉族血统。在旗人中,凡是带有“佳”字的女子,几乎都是加入旗籍的意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清朝后六代皇帝无一例外都有汉族血统,这也正显示中了华民族融多民族而进化,民族的融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溥仪剪辫子

满族是游牧民族,其祖上的习惯,是把前额的头发全部剃掉,在脑后边留一根辫子,以适应游走于草原上的放牧生活。1644年清兵入关打入北京后,正式规定全体男子必须剃发且梳起长辫子,违者格杀勿论。

进入宣统朝,多数国人对留辫子早已厌倦,许多皇族的人也开始剪掉辫子。而溥仪的外国老师庄士敦,曾多次劝溥仪剪掉辫子。因为这个被外国人讥笑为“猪尾巴”一样的东西,实在太难看了。1912年民国成立,溥仪成为逊帝,但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中,宫内的人全看溥仪而行事。1922年,溥仪叫来剃头太监,吩咐给他剪掉辫子。太监以为听错了,没敢动手,溥仪让另外一个太监拿来一把大剪子,干脆自己动手咔嚓剪掉了脑后的长辫,此时距清朝结束已是10年时间。溥仪自己说他将于530日会见著名学者胡适,他不想拖着一条封建长辫子来见现代大学者。

溥仪剪辫立马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当初清兵杀戮百万百姓而剃头蓄辫建立起的清王朝,终于随着辫子落地走入了历史。

4.jpg

溥仪剪掉的辫子

5.jpg

剪完辫子的溥仪

“挑动天下反”的大婚龙碗

1922年,溥仪17岁,逊清宫廷宣布,这一年121日,溥仪将举行大婚典礼。

后人客观地评价溥仪婚姻不幸,他曾有过5位妻子,但都是从照片上选来的,都不是出自他真心喜欢。溥仪本人长相英俊,且又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当时不仅国内许多名门女子向溥仪抛来橄榄枝,就是国外不少漂亮的洋小姐也打起溥仪的主意,向帝师庄士敦寄信,希望成为溥仪的皇后或者妃子。

溥仪最后选定婉容成为皇后,这里面包涵背后有人运作的原因,溥仪的七叔载涛与婉容父亲荣源交好,遂暗中运作挤掉文绣最终令婉容成为皇后。婉容风华绝代命运却又极其悲惨,这是后话了。

6.jpg

溥仪与婉容

大婚之前,溥仪派人去景德镇专门定制了“挑动天下反”的大婚龙碗,婚碗外面的图案,是两条张牙舞爪的金龙,睁一眼,闭一眼。碗里的图案,则是两条鲤鱼正跃龙门,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为此,溥仪在上面特意亲笔作诗一首:

睁眼看世界,闭眼养千年。

挑动天下反,谁主沉浮权。

据此碗的收藏者一位叶赫那拉后裔说,此碗图案,喻意当年努尔哈赤造反起家是鱼化龙,而溥仪逊位则从龙重新变成了鱼。显然,溥仪内心希望天下大乱,以便乱中“复辟”。从溥仪后来的两次称帝来看,他的确不甘心退位,不甘心结束帝制。而此碗的碗底,也仍然印着大红宫款:大清宣统年制。因为溥仪一心渴望复辟,才在后来的张勋率辫子军进京的闹剧和成立“伪满洲国”的丑剧中带给国人深重的灾难。

7.jpg

溥仪大婚龙碗

溥仪宫中盗宝

   1922121日,是溥仪大婚的日子,但这时已进入民国,逊清小朝廷已入不敷出,据说在1921年以前,每年宫内平均开支都不少于360万两银子。即在溥仪结婚前一年,不算日常花销,仅算内务府的恩赏一项,共计年支出87万余元。皇上即将大婚却没钱,溥仪召各位帝师前来研究对策,结果有人出了馊主意——借。溥仪发话,让内务府出面向各大银行和商铺借钱。借钱却没还钱的能力,怎么办?只好拿宫中珍宝当成抵押物,先后向京城各大银行借款百万两银子以上。

溥仪委托皇叔载涛全权筹办大婚,在京城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出售宫内的国宝《四库全书》,并派了宫内府大臣逐一向驻京各国使馆询问买主,同时,还专门派一位熟悉日本人的皇亲前去向日本驻京公使接洽,询问日本人愿不愿意购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由乾隆主持编纂的一套规模巨大的历史丛书,历经多年才完成,是真正的国宝。消息一经传出,一群富有正义感的北大教授得知,连夜串联签名抵制。192241日,以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马衡、周作人等为首的7名教授公开站出来,发表了一份严正声明《为清室盗卖四库全书敬告国人》,将矛头对准溥仪,

“今爱新觉罗·溥仪,竟胆敢私行盗卖与外国人,不但毁弃宝书贻民国之耻辱,抑且盗窃公产干刑律之条文。同人等身属民国国民,断不容坐视不问。兹拟请北京大学速函教育部,请其将此事提请国务会议,派员彻底清查,务须将盗卖主者,向法厅提起诉讼,科以应得之罪。”

8.jpg

沈兼士

教授们强烈要求把《四库全书》从故宫三大殿转移至其他地方,以摆脱溥仪的控制。对于这件事,激起了社会公愤,连当时的军阀也十分愤慨,吴佩孚言于黎元洪,公开提出废止溥仪及皇族的《清室优待条件》。

9.jpg

吴佩孚


10.jpg

《四库全书》总目

溥仪在京城社会舆论重压之下 ,表面上停止了盗卖国宝的活动。但是暗地里却依然没有停手,私下用金编钟等宫中珍宝,向北京盐业银行抵押40万元,变相卖掉换钱。

11.jpg

金编钟

金编钟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举办八十大寿庆典,其祝寿之礼是由一万多两黄金铸造而成的金编钟。这套金编钟的神奇之处在于共有16只,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常见的铜编钟是以体积大小不一来定音域不同,那么金编钟大小一样,如何确定音域呢?原来,每个钟内含不同程度的铜质,虽然外观上看起来体积一样,但因为内含铜质不同,敲击后仍然发出不同的音调。这是稀世文物珍品,也是康乾盛世的综合国力象征。

溥仪把金编钟抵押给盐业银行,根本无力偿还本息100多万元,大婚前只得又把明清两代的一批大小元宝卖给银行。其实,民国政府与清仪为首的清室早有约定,宫内珍宝绝不可卖出宫外,所以这种行为属于违法。溥仪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复辟大清,很早就有心盗卖宫中珍宝筹集费用,并且,经由溥杰、溥佳等人之手,把1000多件无价之宝成功盗运出宫,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宗国宝流失案。说起来,这是一件让人极其心痛的事情,是整个中华文物史上的一次浩劫。其所包括的法书名画,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每一件背后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个话题十分之长,我将于下期谈艺录中详谈,朋友们可以通过溥仪盗宝来看一看我国历史上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金编钟存放于盐业银行,命运也很曲折,躲过了日本人及宪兵的数次觊觎,躲过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煕及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等人的追讨,新中国成立之际,1949年天津解放的第三天,由藏宝人陈亦侯、胡仲文献给了天津市军管会。如今,金编钟在故宫珍宝馆正式展出,成为一段传奇故事。这个月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访华,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故宫接待,带领他们参观了故宫珍宝馆,大家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知道注没注意,特朗普在珍宝馆里就欣赏了这套金编钟,并且还用双手兴致勃勃地抚摸了最边上的一个金灿灿的编钟。

12.jpg

13.jpg

贾英华先生说得好,何为文物?文以载道,物乃国宝。文物的价值,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文,在于凝结其中的政治、文化、艺术、经济、等诸多历史元素。而这些内涵,其实就是文明的最好见证。

谁要暗杀溥仪

溥仪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辗转于醇亲王府,日本公使馆,最后来到天津,先是住在张园,后来迁居静园。

静园是曾任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的私宅,溥仪将此地亲自改名“静园”,意即“静养其心,徐图复辟”。确切地说,溥仪正是在这里,走上了卖国之路。溥仪投靠日本人引起国人不满,许多势力甚至想除掉溥仪。

1926年,溥仪由于弟弟溥杰的引见,在张园第一次见到张学良,溥杰与张学良之间的交往,我曾在《岁月从不败美人——晚清名媛唐石霞》中有过介绍,朋友们也知道了溥杰的夫人唐石霞与张学良偷情的故事。这一次溥仪见到张学良,时年21岁,张学良26岁,二人都很英俊洒脱,溥仪对少帅印象也非常之好。

张学良在晚年回忆说:“在天津的时候,我跟溥仪相识。”张学良与溥仪不同,他受过欧式教育,在他看来,溥仪应该适应世界潮流,不应再梦想复辟大清王朝了。二人曾在一家西餐馆邂逅,张学良见到溥仪,也不喊他皇上,而是用“你”字相称,劝说:“依我看,你如果愿意当一位普通平民,就到南开大学去好好读书,若你不愿意,那我劝你到国外读书,无论是英国或欧洲哪个地方都可以嘛。你过去是皇帝,如果留学归来,民主选举国家大总统,备不注能选上呢。可如果一心就想当皇帝,我看你这脑袋可有点悬啦……”

溥仪并没有听进去,但也没当场翻脸,却一直暗中与日本人交往,直到1931年在日本人协助之下潜往东北,最后成立伪满洲国,走上分裂祖国的不归路。1931116日,一个陌生人拿着东北保安总司令顾问赵欣伯的名片,给溥仪送来两筐水果,打开一瞧,果篮里面居然藏着两枚炸弹。溥仪一见炸弹立时慌了神,马上报告警察署。随之来了一批日本军官和警察,拿走炸弹进行调查。溥仪被吓得坐立不安,认为必定与张学良方面或国民党有关,遂加快了投靠日本人的步伐,于4天后,也就是1110日秘密乘坐日本商船“淡路丸号”离开天津奔赴东北。

14.jpg

溥仪在“淡路丸号”上

时光荏苒,30年后,溥仪与溥杰先后被全国政协聘为文史专员。一次在审核东北省的文史资料时,溥仪偶然见到了张学良的胞弟张学铭。此时,张学铭问:

“你记得当年在天津时,收到过一份炸弹礼物吗?”

“我记得很清楚啊。”

“你知道是谁送过去的吗?”

“不知道。”溥仪老实回答。

张学铭听后乐了,一拍大腿:“是我哥哥张学良派人送去的呀!”

原来,正是张学良当年派人给溥仪送去炸弹警告他不要进行卖国行为。

15.jpg

张学铭将军

《你所不知道的溥仪》这本书一共有34章,讲了有关溥仪的34个小故事,我只挑选了其中几个来讲给朋友们。因为其他的一些事件,或许爱读史的朋友们已经听说过了。这是贾英华所著第十二部溥仪的纪实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他的书买下来,更详细地了解晚清皇族。对于溥仪,英华先生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因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中,变化最大莫过于近百年来,而末代皇帝溥仪,是其中最为奇特且不可替代的一位特殊历史见证人。他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并亲历“文革”而病逝其间。研究他的一生,就是研读浓缩的中国百年史。

贾英华认为,他所著的皇族系列丛书,不仅在记述溥仪及其有关人员的一生,也在借此真实记录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旨在留住历史,留住历史的细节。关于他的一些著作,也有持不同见解者提出异议,甚至涉及知识产权等有人把他告上法庭,成为一桩有趣的社会公案,使我觉得这个纷纭的世界十分热闹。无论如何,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亲自采访并撰写皇族丛书,值得钦佩,并且,他的作品带领人们读书读史,使人享受阅读的快乐,感谢贾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