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皖南一地发生一起多名未成年人欺凌一位女生案件,当事女生被堵在公厕的狭小空间,违法行为人扇了她数十个耳光,8月16日当地公安机关已经就此事发布警情通报,有10名未成年人涉及此事并受到处理。
未成年人欺凌,是指多数人聚集欺凌个别人或少数人,包括拳打脚踢扇耳光以及现实和网络上的语言羞辱谩骂,唆使其他人孤立某一个人等,有的会导致暴力伤害案。这几年,随着社交传播平台普及,未成年人欺凌的视频上网后,强烈的视觉画面,会迅速激发人的情绪,这一现象成为社会越来越关心的焦点。
未成年时期受到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对人的影响很大。被侵害方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受不了羞辱做出极端反击,性格弱的会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伤害过多,会使人性格发生改变,比如不信任人、害怕暴力,甚至迷信暴力。行使暴力行为的一方,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好的转变,长大后可能成为“坏人”。
避免欺凌,需要每个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不要欺负人,包括语言和肢体,要友好相处,不做违法的事。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承认错误,带着孩子向受害人道歉,通过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学好。
同时,要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惹事。提醒孩子遇到事要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平时多和孩子聊天沟通,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多关心关爱。
每个人的人生,都从一张白纸开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其实不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江西赣州市在2019年度该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分析报告中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为男的多、无业人员多、学生多,且初中文化水平的多。其有危险性、共同犯罪等特点,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占比例较大。未成年人通过同学、熟人、朋友等互相影响,邀约聚众作案情况较突出,一些涉案未成年人甚至在涉黑涉恶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寻衅滋事,殴打他人的居多;违法犯罪手段网络化的特征较明显,未成年人善于利用QQ、微信等招人入伙。
优秀的孩子,背后未必都有优秀的父母,但走上歧途的孩子背后,肯定与家庭与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的是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而被亲戚照顾的,有的是父母整天忙生意或工作,还有的是父母成天忙着赌博等,甚至有的父母自身就有很多恶习,哪能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如果对身边人仔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人是在没有认真准备的情况下当了父母,少数父母确实不知道如何当家长,应该怎么培养教育孩子。比如说,胎教教什么?幼儿期该教什么?上小学后要教什么?我们到底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要教他哪些知识?都该认真考虑。
现在,有些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物质需求,但在精神和性格及行为养成上关注不多,总是说自己太忙,说自己没读多少书,不懂教育。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些父母希望学校能包揽孩子的教育问题,假期甚至让社会培训机构看管孩子。
但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培养基地,父母是陪伴孩子最久且关系最亲密的“老师”,父母有最重要的监护责任,还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性格与人生观的责任。如果父母都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思教孩子,怎么能指望别人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呢?教孩子做人,还是要家长多上心,要以身作则,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成长,不只是课本知识学习,还要学习好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懂得基本礼仪与法律知识,懂得避险知识,懂得与人相处。
当然,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也很大,“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不止是给孩子提供书本教育,还需要以自己的言行、品性、人文法治修养来影响孩子,引领孩子成长。同样,社会对孩子也有保护、引导责任。
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