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阳光三农 >三农动态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和重大意义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2-01-21 09:11:00  点击:

1979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从那以后,“小康”成为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领导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锐意进取谋发展,众志成城奔小康,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2021b)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成就将永载史册。

一、科学擘画,坚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实现现代化,强国富民,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就把擘画现代化战略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毛泽东设想用50年到100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3)。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确定分两步走实现这个目标。然而,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艰辛和曲折。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冷静分析世界新形势和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思考和谋划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搞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这个概念。他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用语,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1994)根据邓小平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胡耀邦,2015)。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邓小平,1993)。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据此作出“三步走”战略部署。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以201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为节点,实现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江泽民,2006a)。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江泽民,2006b)。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2016a)。2012年,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设计又进一步向前推进,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为小康社会设立发展目标(胡锦涛,2016b)。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9)。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从“小康”到“现代化”,我们党一以贯之,越来越清晰地描绘中国现代化蓝图。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及时调整修订,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阶段性目标,现代化目标的内涵,特别是小康目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振奋人心,为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成就,首先要归功于我们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它确保了中国40多年间持续向前发展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带领人民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美好目标愿景,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千辛万苦的实践,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辉煌成就。习近平(2021a)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自觉践行承诺,勇敢担当重任,团结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重整山河,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尽管受国际国内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因缺乏经验,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但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小康目标的确立又使得现代化目标落到了实处。小康目标立足现实,充分考虑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且其指标便于同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奔小康”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代名词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这条光明大道上,中国奋起追赶时代的步伐,迅速融入世界潮流。通过改革开放,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迸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到 1990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人民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取得了小康社会建设新的成就。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家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抓住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十八大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团结带领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奋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经过八年多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建成了发展领域全面、覆盖人口全面、涵盖区域全面的小康,建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全面小康。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翔实而确凿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比如:

在经济方面。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实际增长约18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几十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低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跃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增强了实力和底气(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2021)。

在科技方面。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科技实力大大增强。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 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本书编写组,2021)。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许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在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居第十四位,是前30名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在生态文明方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上升5.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28.3%;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83.4%,上升17.4个百分点。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3%多,提高5个多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本书编写组,2021)。

在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万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超过4亿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消费较快增长,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39.9平方米和49.6平方米(本书编写组,2021)。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本书编写组,2021),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脱贫攻坚重大部署,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设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披荆斩棘,英勇奋斗,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

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农村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回望来时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出来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终于梦圆今朝,梦想成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迈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全面而雄厚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而不可逆转。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广大人民群众收入高了、腰包鼓了,生活空前改善,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人们不仅在物质上富了起来,也在精神上富了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当于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近一番,这大大缩小了世界贫困的版图,在人类反贫困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不仅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那些希望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铁一般的事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不仅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和信心,也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其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进一步证明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确保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仍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其二,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踏上现代化新征程,仍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全面小康又是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小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动力。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继续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攻坚克难。

其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一步步地顺利完成小康每个阶段的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积极又稳妥地推进发展战略。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仍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

其四,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扣全面小康目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发,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高质量发展。

其五,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毫无疑问,它也是能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走过千山万水,仍须跋山涉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脚踏实地,不懈奋斗。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