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老百姓下楼就能上学、就医;四川简阳的乡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老百姓抬脚就能坐上车;湖北宣恩815座铁塔搭建起深山里的“信息高速路”,老百姓乘上了“电商发展”的快车……这是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走进新国企·见证美丽乡村”主题活动中,看到的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近年来,很多国企投入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让很多乡村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蝶变成一个个更美的乡村。在下一步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企将接续奋斗,为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按下“快进键”。
“幸福指数大不一样了”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这是全国最大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区——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当下生活的写照。
端午节前夕,记者走进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看到66栋8866套安置房整齐排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及市政道路等已经建好,云南昭通5个县3.9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入住,他们告别了高山“忧居”生活,搬到新城开启了“优居”新生活。
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住上新房,作为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建设者,中建二局用1年完成了原计划需要3年建设的工程。
同样位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简阳近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都向东48公里的简阳市,890条“大城小路”如毛细血管一般延伸至群山里的千家万户,即使是独居山头的唯一一户村民,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
路兴意味着振兴,2018年10月,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成都简阳市乡乡连道路提升工程正式开工,为了赶工期,中铁二十四局在建设中跑出了“加速度”,仅用20个月就完成了道路的修建。
随后,一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开始覆盖简阳市广大乡镇地区,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串联了起来的同时,也叩开了村民致富的大门。
在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一条长19.9公里的产业旅游环线正式贯通,将荷桥村的文化与景点、景观、产业连接为整体,旅游产业成为荷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这条路就是我们村最大的亮点。”四川省简阳市平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邹斯若说,路通了,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农产品的销路打开了,村里的产业丰富了,游客变多了。如今,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已经摘了帽,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1万元。
当地劳动力在不断回流。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地劳动力在外出人口中的占比从之前的60%-70%下降到了30%。一些人实现了在家门前产业园区务工,其中工资较高的也能达到每月6000元,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薪资水平相近。
在邹斯若看来,村民外出务工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外出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在成都就近务工,他们或有固定职业,或有固定的小生意。其中,超过五成人在成都买了房,安了家。如今,从荷桥村开车到成都市区仅需一个多小时,很多村民回家的频率从一年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甚至下班就能赶回来。邹斯若说:“这带来的幸福指数大大不一样了。”
乡村互联网经济迎来了“春天”
如今,农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这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是修公路,现在还要加上信息高速路。”
从前,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部分乡镇村,由于通信网络发展滞后,村民打电话还要拿着手机到处去找信号。
中国铁塔派驻宣恩县的挂职副县长刘柏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表示,“打通山内外信息渠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然而,宣恩山大人稀,绝壁悬崖众多,攀山越岭修建铁塔可谓难上加难。宣恩铁塔公司基建项目负责人李森林谈起建设的情景感慨万千:当时,“骡马背,壮汉扛,人马受伤习以为常”。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中国铁塔在宣恩县已累计投入通信扶贫资金7495万元,新建及改造铁塔815座。截至2020年年底,宣恩县4G网络综合覆盖率已超过98%。随后,一塔架通山外,成就了信息互通的“空中桥梁”,让本地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消费扶贫基地梦巢小镇的多个直播间里,主播们在镜头前聊得热火朝天,深山的农产品也得以“借网出山”。这对于很多当地的农户来说,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当地部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实现了大幅提升。能鹏人生鸡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能鹏介绍说,他们生产的鸡蛋一枚能卖到100元,年销量近25万枚,其中部分销往海外。
宣恩县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特别是直播带货也迎来了春天,催生了大批本土网络主播,2020年,全县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实现2.04亿元,增长94%,其中,中国铁塔直接带动消费扶贫270余万元,间接带动上千万元。
老百姓的收入翻番 更有精气神
在过去的几年里,从云南鲁甸卯家湾到四川简阳再到湖北宣恩,这三个地区乡村变化的共同点是:基础设施更好了,生活更方便了,饭碗端得更稳了,腰包更鼓了。然而,下一步如何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每个地方都面临着不同的考题。
“后续扶持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成果就巩固不了,就无法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刘柏松表示,绿茶种植成了麻阳寨村和周边多个村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口帮扶的高罗镇龙潭村,“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已初步成型,已经实现了“人均一亩茶”。
“小叶子”变身村民走上致富路的“金叶子”。宣恩接下来的目标之一便是:到2025年,茶叶产业培育1家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
同时,还将同步规划建设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移动物联网,推动身份认证、移动支付、水电费网上缴费等信息技术在农村广泛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的建设。当地农产品上行的效率或将越来越高。
2016年返回宣恩县创业的花椒姐卢云,在过去的几年中主要通过种植花椒带领乡村们脱贫。在她看来,相较于种植,乡亲们在打开销路方面面临的痛点更大。她希望,在接下来的5年里,通过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就是让群众生活富裕。”邹斯若介绍,荷桥村在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业、乡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布局,而最终的落脚点是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
当前老百姓的住房、用水、用电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在邹斯若看来,“解决和解决好是两个概念。”之后,将进一步在解决好当地老百姓的住房、用水、用电、网络等方面发力。
邹斯若心中有一个小目标:首先是让群众的收入能够翻番。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荷桥村人均年收入2.1万元计算,5年后,荷桥村一个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就能超过10万元。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派驻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第一书记邓勇表示,每到周末就有上百人来村里旅游,部分老百姓已经吃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
在简阳,越来越多人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简阳市贾家镇村民何婉萍就是其中之一。路通了,她回村开了一个农家乐,取名花间集,可以住60-70人,平时基本都是满客,每到樱桃或桃子采摘的季节,房间往往不够住。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还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兴旺。目前,贾家镇的农家乐已有10多家。
在邓勇看来,在下一步乡村振兴中,文化将会发挥引领作用。在荷桥村,家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文化在新时代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邓勇说,下一步,除了逐步完善村里的配套的硬件设施,还将注重培养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让老百姓的精、气、神变得更好。
对于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来说,搬家只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安家”是接下来更重要的目标。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中建二局设立了云南省首个建筑类产业扶贫基地——建筑帮扶夜校,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培训课程16期,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搬迁群众既“富脑袋”也“富钱袋”。
作为建筑帮扶夜校的第一批学员,从前,卯家湾社区居民周应先通过“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通过在夜校的学习和在工地实践后,他很快成为工地上熟练的技术工人,月工资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涨到了6000多元。
如今,周应先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技术大拿”。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后,周应先组建起了一支施工队伍,他带着10名老乡活跃在建筑工地上,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搬迁后,孩子们的上学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4000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周应先家的两个孩子就在家楼下上幼儿园。
为了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的“后半篇”文章,中建二局云南鲁甸卯家湾项目党支部在安置区设立了24小时志愿服务站,力争让搬迁群众的诉求可以当天得到解决。并且,还持续入户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老人,更好地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