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和优势
江西省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林地面积1.61亿亩,占江西省面积的64.2%。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省以“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加速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林业产业,努力推动乡村“百姓富”
一是深化林业改革,充分激发林区发展活力。2014年以来,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促进林地流转为主线的林权配套改革,在贵溪等31个县(市)开展了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试点,推动了林地规模经营。目前,全省累计流转山林2572万亩,占集体山林总面积的18.9%;培育专业大户4229户,家庭林场739个、民营林场618个,专业(股份)合作社2637个,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社148家,激发了林区的发展活力。例如,武宁县积极探索县乡村三级“林长制”,改革林权制度由“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纵深推进,走出了一条“护绿、增绿、用绿”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林业改革新路子。武宁县的罗坪镇长水村从以前“靠山吃山”转为发展森林旅游,从以前一年“卖树木”收入几千元,转为如今“卖生态”年收入几万甚至十多万元。
二是加大林业投入,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江西省林业围绕脱贫攻坚,精准发力,重点倾斜,25个贫困县林业生态补偿累计投入突破18.8亿元。目前,江西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达到每年每亩20.5元,年度补偿资金突破10个亿。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天然林停伐、管护协议签订等工作,并及时将6.7亿元停伐管护补助资金分解下达到各地。争取中央生态扶贫资金1.05亿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1.05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近5万贫困人口脱贫,走出了一条既护林、又脱贫的山区就业扶贫路子。整合防护林工程、油茶、毛竹、苗木花卉、森林抚育、资源保护等项目,累计向赣南原中央苏区安排中央和省级林业投资达到126亿元,为贫困地区恢复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林农群众收益提供了资金和产业支撑。
三是发展林业产业,使林区贫困群众直接受益。近年来江西省林业产业发展稳中有进,继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2016年突破3500亿元之后,2019年将突破4000亿元,为林农增收和林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油茶产业扶贫精准发力。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油茶扶贫产业作出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油茶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大力推广“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抚育,分户管理和收益)经营模式,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机制;将省级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8000万元,新造高产油茶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亩;争取省农行设立“金穗油茶贷”,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赣州市启动开展全国木本油料产业精准扶贫试点,获得60亿元信贷资金额度,油茶产业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度全省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70.68万亩,较上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其中,结合精准扶贫新造油茶林23.1万亩,涉及贫困户11.6万户。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加大竹产业“放管服”改革,取消毛竹采伐计划和育林基金,建立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240万亩,新建竹林经营道路6400公里。目前,全省竹林面积达到1479万亩(其中毛竹1454.1万亩),立竹总株数23.21亿株,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弋阳竹笋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形成了弋阳、万年、贵溪等雷竹中心产区;宜丰、奉新、铜鼓等赣西竹加工产业快速做强,推动农村地区迅速掀起竹林资源培育热潮,全年竹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家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推动南康家具发展成为千亿产业集群和国内四大家具产业集群之一,带动务工人员超30万人。林下经济发展亮点频现。省委领导高度重视林下经济,2019年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把脉定向、加油鼓劲。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并召开了全省林下经济暨造林绿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吴晓军副省长亲临会议并发表讲话,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升温。目前,袁州、丰城、遂川、兴国等地的油茶产业,樟树、德兴等地的森林中药材产业,弋阳、贵溪、万年等地的竹笋产业等发展态势良好;吉水、金溪等地香精香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余、宜春、上饶等地苗木花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态势喜人。全省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超过30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超过40万人,林下经济助力林农脱贫致富、林业产业转型、林区经济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
四是推广实用技术,为林区群众致富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江西省充分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林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带动林农致富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江西林科网”“江西油茶网”等服务网站、开设了远程学习课堂,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10多名;与油茶基地共签订科技服务协议356份,提交技术服务意见书467份;建立江西网络森林医院并每天网络坐诊;播出《惠农直播室—林业版》节目350多期;制作科教宣传片6部;建设“江西林业科普基地”8家;出版林业科技、科普图书7册(部);累计培训林农20余万人次。例如,在原赣南中央苏区,选择了“南酸枣”这棵脱贫摇钱树,在崇义县立项实施了“果用南酸枣良种选育与矮化丰产栽培示范与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公司+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以免费供苗、托底收购等手段激励种植,目前已带动30多户贫困农户通过营建650余亩果用南酸枣林实现了脱贫致富。在项目辐射影响下,周边县市及广东韶关、湖南汝城、广西阳朔、安徽六安等县市均有农户种植果用南酸枣,种植面积已远远超过崇义县内种植面积。此外,在全省各地,立项推广红花凹叶厚朴、陈山红心杉、龙脑樟、鲜食枣等各具区域特色的树种,积极带动当地林农脱贫致富。
厚植生态优势,初步实现乡村“生态美”
一是巩固扩大森林面积。“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植树造林面积超过1000万亩。2017年,全省完成造林144.9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位。
二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江西省坚持问题导向,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每年安排2.5亿元资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改造低产低效林102.6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14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成效初步显现。2019年,江西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上,着手开展省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在崇义等20个县(市、林场)开展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不断把提升森林质量引向深入。
三是加强乡村风景林建设。江西近几年建成乡村风景林示范点3246个,面积超过38.7万亩,城乡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崇义县上宝镇水南村等10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绿色生态成为江西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和困难
第一,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不够。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振兴乡村,首先要让农民看到宏伟的蓝图和前景。但事实是农民对政策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对具体内容也模棱两可。比如,申请养殖的补贴,到底应该补多少?哪个地方有补?一般情况下,农民如果家里有人在林业局工作,就会倾向于通过熟人关系去找补贴,而多数人则不知道如何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养殖可获得哪些方面的补助。所以,必须大力宣传相关政策,确保每一个农民都熟悉政策,政策的执行才能到位。
第二,对乡村资源的激活力度不够。乡村的资源和城市不同,乡村所拥有的资源往往是城市缺乏的。例如青山绿水、老村老屋、名胜古迹、农村匠人等等,这些资源都是乡村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目前大部分乡村的宝贵资源还没有被激活,仍处于沉睡的状态。例如,有的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但是农民个人比较富有,村子里面召集修建寺庙,短期就能筹资几百万,这说明乡村有沉睡的资金资源。对于如何唤醒这些资金用到产业发展上、怎样用到乡村振兴上,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三,乡村产业发展薄弱。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产业的振兴。当前,农村的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问题,如产品单一、与市场对接不畅等等。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就是靠自己种、自己养,如果别人家今年种这个卖得好,那么他们明年也跟着种,而不是依据自身条件等实际情况来选择生产内容,进而导致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到位。
第四,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程度低。乡村产业的振兴必须要有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支撑。目前,江西省农业技术乡村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能完全支撑产业振兴的需求。例如对于橘子种植,其实很多地方都已采用了改良的科技手段,品种优,市场销售也好,但有些村里的橘子还是老式的蜜桔,有的农民明明知道种植其他品种能多赚钱,但没有人愿意改变现状。所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乡村产业的振兴很重要,只有将科学技术付诸实践,才能更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第五,人才的缺乏。目前乡村的发展不仅缺乏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还缺少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懂信息、懂网络的农民。因此,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队伍做保障。
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集体林权
继续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健全工商企业参与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拓展林业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组)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分散林地集中开发利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林业收入。加快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林权流转,规范林权流转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力争到2020年江西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
优化森林资源培育
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筑牢南方生态屏障。争取启动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联合融资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提升血防林工程建设成效,加快修复江西省沿长江生态环境。建立高速公路、高铁沿线等重点生态区域造林补贴机制,打造“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森林景观通道。确保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林施策、优化结构,大力推行商品林集约经营、公益林(天然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制度,规范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优化森林经营管理。加大对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升森林质量的支持力度。在崇义县等地深入开展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建设20个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示范带动并不断提升全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着力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及优良珍贵树种,打造国家储备林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经营样板。力争到2020年,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700万亩、森林抚育2800万亩、退化防护林修复170万亩,实现江西省森林质量大幅提升,加快构建健康优质森林生态系统。
加快林业碳汇开发。推动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资源状况数据库。积极探索适应江西省情的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模式,稳妥有序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发展。优先使用本省林业碳汇抵消企业排放,力争江西省林业碳汇抵消控排企业不少于10%的碳排放额。加强林业碳汇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知识,切实保护林农利益。
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完善天然林保护管理体系和天然林信息化管理系统。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合理选择天然低产低效林改造方式,加快天然林生态功能修复。严禁移植原生地天然大树进城。积极落实并不断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各项政策措施。
健全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认真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红线保护补偿政策。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探索建立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市场化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划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严格保护生态功能区的林地,及时纳入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区商品林长效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赎买、租赁、置换、入股等改革试点。
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分级管控、执法监督、考核评价等制度。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放活商品林经营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承包森林管护等,探索多形式、多渠道资源管护方式。强化基层林业执法能力建设,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推进林业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步伐。深化森林公安改革,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分级分类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施生态移民。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启动航空护林直升机机场和驻防站点建设,实现全省重点林区航空护林全覆盖。构建地方专业队、武警森林部队、航空护林部队等多方协作机制,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能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治。
构建湿地保护修复制度
健全湿地管护体系。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建立湿地分级体系。加强重要湿地认证,分批发布重要湿地名录。逐步完善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全省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省智慧湿地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对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实时监测。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开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并逐步推开。探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
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模式。围绕构建以鄱阳湖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快建立鄱阳湖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和生态功能警戒线制度。启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江西鄱阳湖流域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探索鄱阳湖湿地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
夯实生态扶贫机制
推动林业产业扶贫。加快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扩大高产油茶种植规模;加大茶油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打造江西油茶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改造升级传统油茶生产工艺,发展油茶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森林中药材、苗木花卉、天然香精香料原料种植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拓宽森林资源利用空间,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目标,助力山区精准扶贫。加大对竹笋产品、竹类日用品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实现竹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各地依托优良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创建一批“省级森林体验基地”“省级森林养生基地”。加快林业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良好发展态势。
推动林业就业扶贫。完善重点生态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政策,加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在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实现更多贫困人员就业。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为生态护林员,带动更多山区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脱贫。鼓励国有林场通过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森林体验、休闲、养生旅游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
推动林业科技扶贫。在江西省贫困地区实施50项重大林业科技成果和林木良种推广项目,建立50个林业科技扶贫开发攻坚示范点,100个省、市、县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超5000人次,指导和帮扶林业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户500户,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此类工作,力争到2020年示范户户均增收20%以上。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