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新闻热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北京篇|奏响首都发展壮丽交响 开启新航程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2-07-12 09:26:34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征程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实现新跨越。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就巡礼报道,着重展示十年来各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立足自身实际,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取得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全局影响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编 者 

太行山、燕山苍翠拱卫,永定河、大运河碧水奔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10次考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十年间,北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四个方面实现深刻转型。

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扎实推进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双奥之城、天蓝水清森林环抱的绿色之城、创新指数跃居全球前列的创新之城、数字经济特征明显的活力之城。

坚守城市定位

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

天高云淡,碧空万里,登上景山这一北京中轴线的高点,十年巨变,尽收眼前。

纵贯南北,中轴线挺起千年古都的文化脊梁;横贯东西,十里长街展现国际大都市的时代风貌。“一核两翼”,今日的首都北京,已告别“摊大饼”的发展模式,犹如大鹏展翅,在更广阔的空间铺开全新城市框架。在首都核心区,老城保护成为重中之重,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精心呵护。在两翼腾飞区,新城建设一日千里:东面是北京新一翼——全新崛起的城市副中心;南面是拔节生长的北京又一翼——雄安新区。

据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委提出首都发展目的是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

围绕“都”的功能,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建设提升,进一步服务好“都”的功能。北京把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一核”与“两翼”的辩证关系,作为推进首都发展的重要抓手、关键环节。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北京积极转变思路。西直门外,曾经人流涌动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逐渐淡出城市记忆:过去的天和白马服装商城变身北矿金融科技大厦,世纪天乐国际服装市场变身北京金融科技中心……这片区域正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与金融街和中关村联动发展。大红门地区曾是北方体量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如今也已经完成疏解,目前正在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首都商务新区。

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推动一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4年、建筑规模连续3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年的50.2%。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

减量发展更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更大空间。科技、商务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面向前沿,抢抓机遇,北京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数据显示,北京独角兽企业达102家,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四成。

三地携手共赢

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协同发展

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8年多来,三地的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融合、向广度扩展。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由此,北京迈入了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阶段。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北京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天津、河北的协同联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重点领域任务取得新进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积极成效。

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突破,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迈入民用航空“双枢纽”时代。“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等建成通车,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大气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京津冀三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均超过260天。产业对接步入快车道,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

经典的围院布局,建筑组群高低错落……这是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援建的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6月22日,该项目实现竣工交付,这是继2021年12月30日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项目之后,第二个竣工交付的项目。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步,“三校一院”项目开始陆续交付,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办冬奥带来新机遇。以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冰雪经济迎来新机遇。京张高铁建成通车,北京到张家口的车程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50分钟,张家口正式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个圈层”正在形成。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近年来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显现。2021年北京企业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四成。预计到2025年,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下足绣花功夫

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让京华大地涌起万千气象。十年间,首都北京以绣花功夫推动大城善治,城市面貌提档升级,城市运转提质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增颜值,有里有面。PM2.5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6%,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蓝天回归,绿树环绕,水体还清,十年间北京的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内外兼修,一条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成为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的缩影。拆违建、治违停,改善生活品质,3958条背街小巷在焕然一新的同时留住了乡愁;全市1.63万多名街巷长、3.98万多名小巷管家,让胡同里的大事小情有人管。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总体满意度达95.6%。

办实事,增活赋能。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十年间,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增加到783.1公里,居世界第二;2019年客运量达到39.6亿人次,居世界第一。瞄准精细化治理,北京狠抓两件“关键小事”,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党建引领物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拥有80余万常住人口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开展两轮行动计划,围绕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累计实施170余个项目,补基础设施短板,强公共服务质量,昔日“睡城”焕发新生机。

解民忧,形成机制。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北京创新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并向主动治理深化,兴起了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工作体系,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数据显示,近3年,北京全市共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交出了诉求响应率100%、解决率93%、满意率94%的优异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