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聊城将建设成为:“中国江北水城,国际运河古都”;“三化协调示范,生态发展典范”;“区域交通枢纽,三省交界中心”。
为推进城市总体战略的实施与落实,聊城市规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历时一年多时间,经过前期策划、基础资料收集及现状调查、编制方案、征询各相关部门意见等环节,确定了聊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最终方案,着力推动城市用地与交通协同发展,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逐步构建了与聊城城市发展特色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生态休闲、都市区生活慢行区 让生活“慢”下来
为了彰显水城特色,塑造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步行及自行车出行环境,构建连续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加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连续性,保障绿色出行的环境,根据不同类型慢行活动特征及其对设施需求特点,聊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生态休闲和都市区生活两个慢行区域。
据介绍,生态休闲区域按照河流、湖泊及城市公共绿地的分布,将规划成以东昌湖、金龙湖及徒骇河为主体的“一环、两横、三纵、多区”的空间格局。
一环是由沿周公河、南水北调河、小运河及东环路生态防护绿地构成的环形慢行休闲走廊;两横是由南环河和湖南路组成的横向滨水慢行走廊;三纵是徒骇河、古运河及京九铁路两侧绿地构成的三条纵向慢行休闲走廊;多区是以东昌湖、莲湖、金龙湖、九州洼等为主体的六个慢行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按照机非适度分离、步行独立路权的模式进行建设,强化慢行道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注重慢行交通品质的提升,将会构建滨水、滨湖与城市公园相适应的生态休闲慢行通道网络。
而都市生活慢行区域是指自然景观资源地区以外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主要汇集通勤和休闲两类慢行活动。
结合15分钟生活圈的设置,依托高密度城市道路系统,将会构建连续、完整地慢行交通网络,加强公园、广场、不同层级公共活动中心、公共交通站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较集中的场所等之间的有效联系。
形成“七横七纵”自行车廊道 让出行“绿”起来
以东昌湖及古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内部湖泊为节点,以区域河流为纽带,通过铁路防护绿道、滨河绿道、城市道路绿道相连接,形成覆盖整个市区有效衔接的城市绿道网络。
聊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到,我市将结合聊城湖泊、景点以及公园的分布,规划将形成“一核中踞、多廊支撑、绿网交织”的绿道网总体布局结构。
一核中踞是指围绕城市中心的东昌湖、古城,建设高品质绿道网的建设,加强东昌湖周边绿道网络内部的衔接,打造城市绿道网络的轴心。
多廊支撑指依托于古运河、徒骇河、南湖、南水北调河、周湄河、湖南路等通道建设城市绿道,是打造支撑聊城绿道网络的重要廊道。
绿网交织是指围绕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绿地打造滨水、串联公共开放空间的慢行休闲绿道网络。
目前,根据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模式及城市特点,聊城自行车交通发展已经形成了“通勤+休闲”的模式,逐步形成“主次搭配、级配分明、结构合理”的自行车网络系统。
据了解,2030年,聊城中心城总人口预计将达到180万人,按照规划,每年30%的非机动出行比例,每年公共自行车占非机动车比例的50%,以及公共自行车每天租用次数按6-7次/天计算,届时,我市预计公共自行车为1.05-1.25万辆。
聊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到,我市将规划形成以东昌路、柳园路、湖南路为主体,总长度192.97公里的“七横七纵”廊道;以一般主干路及通行条件良好的次干路、支路,总长度为278.47公里的自行车集散通道。
此外,通过建设自行车休闲道,连接城市滨水空间和公园绿地等景观资源,形成了87公里连续通达的休闲旅游自行车交通网络。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将绿化、健身步道、人行道、自行车道、慢车道进行合理布局和穿插,鼓励广大市民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我市还将通过构建自行车网络系统、建设步行专用道网络和步行过街设施、设置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等举措,让聊城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让水城人朝实现畅快出行的梦想更近一步!
来源: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