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中国学者梁漱溟曾问:“中国以什么贡献世界?”
面对这样的“时代之问”,中国学界有一个普遍共识:对于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梁漱溟之问”是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从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到总体上实现小康;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到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从发展绿色金融,到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世界聚焦中国政治地标时,北京正以自己的“道路哲学”交出答卷。
中国道路“生存与发展性”贡献:从“吃饱饭”到“新四大发明”
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中共的“初心”与“使命”时,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此同时,外界注意到,报告还指出“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杨永纯认为,当“幸福”“复兴”“为人类作出贡献”等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描绘出的是中共矢志不渝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中国道路的一种自信。
“以全球化视角来看,一个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约19%的人口,这是对世界作出生存性贡献,而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具有‘毛细血管’式的发展性贡献。”杨永纯说。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曾撰文指出,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这是“生存性贡献”。
而今,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有些年轻人谈及对世界有哪些贡献,他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冒出一句:“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是指中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尽管“新四大发明”尚未记录在官方正式文献中,但十九大期间已有代表提及。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指出,“新四大发明”获得世界认可,都是靠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
杨永纯说,这些被形容为“新四大发明”的事物,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亦让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回顾这五年,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探索和完善中国道路的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国都交出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绩单。改革不仅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一次次打破了各式的“中国崩溃论”,为中国道路的行稳致远提供支持,为世界提供改革红利。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看来,中国制度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历史阶段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同时也为困于内在缺陷和面临种种问题的西方社会提供了启示。
正如美国媒体报道称,今天的世界换了一种方式持续“收藏”中国,不再是古老的瓷器和青铜器,而是引领全球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中国道路“和平性”贡献:世界大同、协和万邦
北京观察人士注意到,十九大报告至少20次提及“和平”,并用1400余字的篇幅阐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亦反映出在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字典”中,坚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
韩庆祥认为,中国道路的世界表达,就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它既强调世界多极制约、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反对单极独霸,又注重建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新秩序。
“中国道路使世界力量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力量转移,进而重构着世界新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平衡,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和平性贡献’。”韩庆祥说。
十九大报告重申,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杨永纯告诉记者,这是中方向世界表达出了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中国道路强调世界是多极而不是一极,是合作共赢而不是一极独霸。“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无疑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为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提供车票”。
杨永纯相信,未来相当长一个阶段,将是中国继续为世界作出贡献的时期,亦将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时期。“‘中国道路’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方案,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把世界的现代化道路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