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王冠”,中国战机“心脏病”问题虽然诟病已久,但近年来也是捷报频传。日前,央媒集中报道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事迹时披露,李应红又破解发动机“疲劳问题”,成功为战鹰延寿。
李应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就是他,诊治好发动机“高原病”,成功解决了先进战机高原作战这个重大课题。
当年,我们从俄罗斯引进了两种新型战机,在空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款战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却存在发动机不能启动等一系列“高原病”。发动机是战鹰的“心脏”,如果无法启动,价值数亿元的战机就是废铁一堆。事实上,正因如此,无论是美俄还是欧洲各国,都没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军用机场。
李应红作为时任空军工程学院飞机与发动机工程系主任,主动请缨担纲“某型发动机高原技术攻关项目”。他顶着巨大压力在高海拔地区主持科研试飞工作。呕心沥血近5载,项目终获成功,他却他落下高血压的病根,直到现在还时常犯病。
2000年6月28日上午,两架新型战机在海拔3500米的西藏某机场顺利起航,并在布达拉宫前专门举办了战机飞跃表演。李应红说:“当时飞的时候,西藏藏区有很多人都比较虔诚地膜拜,因为当时飞的高度相对较低,震撼力是比较强的。”此后,我国战机的作战范围覆盖到青藏高原全边境。
李应红是重庆奉节人,小时候还在上学之余帮助家中放牛。1978年,李应红考入空军工程学院,穿上“空军蓝”那一刻起,就与航空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他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的论文,被钱学森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
穿上“空军蓝”39年时间,他只干了一件事:当好中国空军战机“心脏病”医生。“某型发动机高原技术攻关项目”研制成功,让李应红功成名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并成长为空军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是李应红并没有躺着功劳薄上,率先突破某型激光技术,并顺利完成两种型号激光冲击强化设备的研制,实现由技术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他还“从零开始”瞄准了航空研究领域的下一个制高点——等离子体技术,与地方工业部门一起建起国内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工业生产线,彻底打破了该领域西方国家“独大”的局面。
来源:大国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