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新闻热点 >轮播图

“应急项目”诞生记:50名科研人接力,15天“零见面”完成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0-03-09 22:07:47  点击:

湖2.jpg


人流每分钟超过200人、精准人脸识别、半秒高温报警、准确率99%……关键时期,这套“发烧人群感应系统与智能辨识系统”起了大作用——让当地长时间地保持了疫情零增长态势。外人想不到的是,这套系统是由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发烧友”,在15天里通过网络沟通“零见面”“头脑风暴”攻关而成。

湖3.jpg

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这个真实故事呈现出非常时期一些“应急研发”的新特点,比如互联网思维、社群经济、体验至上、集成创新等等。

瞄准“堵点”,火线攻关:“完全自愿,没有任何奖励,没想到一呼百应”


“堵点”,是应急研发课题的源头。


“大约50天前,山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兰山区各村、社区封闭,大量机关干部下沉到一线。但人员短缺,体温枪紧缺,效率低下,还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疫情防控监测成为‘卡脖子’难题。”


作为上述技术的发起者,呆码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庆还记得,当地科技局联系到他,“能否瞄准‘堵点’,攻关疫情应急科技项目?”


于是,研发一套数字化防疫系统作为方案被提了出来。


大年初四,张庆在家中通过网络召集研发者,“完全自愿,没有任何物质奖励,没想到竟然一呼百应,迅速召集到五十人。”


在互联网时代,这是“社群经济”的典型特征。梳理那些互联网的成功史,我们可得出,“社群经济”让一群协作成本较低、兴趣点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在完成机会的同时,这些人也找到了存在感和参与感。此种参与感,非金钱能买到。


疫情当前,张庆和团队第一时间投入到“发烧人群感应系统与智能辨识系统”的研发中去。他们组织基础模块团队远程办公,带领测试团队和数据优化团队采用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积极讨论;次日快速进入工作模式,仅仅用时八天便完成了基础模块研发;为加快进度,该团队根据研发人员技术优势分成了人脸识别技术、语音合成、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编程等小组;分头完成后,将各组模块组装后在虚拟环境中测试……


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这是集成创新的定义之一,也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对张庆们来说,应急研发,集成创新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们长期做基础研究,有强大的底层技术,只要根据需要加以改进并串联起来,我们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攻克难关。”张庆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团队基于原有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人体定位技术,结合红外感应标注人体体温技术等,加紧算法优化,实现高精准人工智能等技术需求。


与疫情较量,跟时间赛跑:“单点突破,产品可以不完美,但关键它能解决难题”


疫情下,成员们分散在家办公,却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科研积极性。


1500公里之外,远在甘肃省敦煌市的团队成员梁晓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远程办公反而激发了科技人员更加努力进行技术钻研,进行‘头脑风暴’,以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创作。”


此时,全国疫情确诊数正快速上升,气氛紧张。与时间赛跑,各个小组加班加点。


马成是一个“90后”,在游戏开发公司工作,他这次负责写系统引擎。为解决画面卡顿难题,他尝试将游戏引擎应用到此项系统中,进行优化渲染,两天两夜,通宵完成。在最后组合成套系统进行测试时,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胰腺炎,马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产品可以不完美,但可以把一个问题解决好,单点突破,这也是创新。”马成说,“一切以效果为准”。


2月12日,发烧人群感应系统研发完成,并在当地大厦安装测试,进入调试应用阶段。软件设计了二维码,与微信链接。每名大厦员工用微信提前扫描墙上二维码登录相关身份信息,避免手写污染,系统自动录入后进行体温监测,检测人流每分钟可达200人,精准人脸识别,半秒高温报警,体温温差控制在0.2摄氏度以内。


兰山区科技局局长张家玮非常认可此项技术,他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项技术应用后,人员可以快速出入,遇到发烧人员语音播报,自动抓拍报警,自动记录;普及安装后,还能形成活动轨迹,形成疫情大数据云平台,对疫情防控很有帮助。”


因为是公益项目,当地所有单位都可无偿免费使用。张庆召集了志愿者,上门帮助配合大家安装调试。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高清摄像头,一部红外线传感器就能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张家玮说,到了二月下旬,兰山区在确诊病例达到峰值(18例)之后,长时间地保持了零增长态势,这项技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