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阳光三农 >精准扶贫

【决战决胜 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多昌村“翻身记”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9-12-09 10:10:58  点击:

738b4710b912c8fc4347ff86f1039245d78821c0.png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多昌村,光明日报社选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苏争鸣与村党支部书记东都旺扎商议完第二天的“光明助学”助学金发放活动事宜后,趁着夜色匆匆离开。

囊谦县香达镇平均海拔3600米,走在县城里的苏争鸣看着月色思量着,“明天为囊谦县第一民族中学第三批48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帮扶金,算一算,已经有260名贫困学生得到了光明日报社职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

高原天气在这深秋时刻已经寒意渐浓,但苏争鸣心里却有阵阵暖意。扎曲河畔的多昌村,这几年经历了“问题村、后进村、困难村”向“先进村”的转变,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以前,多昌村是问题村、后进村、困难村,党组织涣散、村集体经济为零、没有发展规划、部分群众对党的惠民政策了解不深不透,一系列问题导致村道破败不堪、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至于“发展”致富奔小康,大多数人还没有想过。

整改迫在眉睫。在香达镇党委的支持下,镇党委副书记东都旺扎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由原先的3人,增加至5人,两名优秀的机关干部增补为多昌村支部委员。改作风、清队伍,讲法律、谈廉政,学党章、悟原理……针对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短板,通过改组整顿,村“两委”班子已经配齐配强,开展活动多了,人心也凝聚了。这一改,为多昌村的脱贫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苏争鸣眼里,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凝聚力量,让自己的扶贫信心倍增。苏争鸣开始学习藏语,一年多来,他自学《康巴藏语干部实用读本》,了解藏族历史文化,学习康巴民风民俗,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与当地藏族干部群众的心越走越近。

苏争鸣也深刻认识到,这场脱贫战役中“教育脱贫”是一个“长久之计”。于是,苏争鸣奔跑于社会各界,在光明日报社的大力帮助下,新建了一个“光明图书室”,除了送给孩子们“知识大餐”外,两年来,资助学生的费用也高达30万元。

16岁的俄措卓玛现就读于北京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学习的劲头一天比一天足,对于未来,她这样思考:要考上大学用自己的知识力量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虽然自己家是贫困户,但在党的“两不愁、三保障”好政策下,在村里的光伏电站项目、电商扶贫示范项目、农贸市场等项目分红下,今年肯定能脱贫。

2018年底,多昌村还剩下最后38户189人未脱贫。对于今年年底脱贫,贫困户才仁更尕一家七口人心里是有底气的。才仁更尕有四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全免不说,每个孩子都能拿到补助。才仁更尕还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每年工资21600元,再加上草山奖补4630元,林地补偿709元,闲暇时间还能挖虫草收益近7500元,再加上各项产业分红,这一年算下来,家庭也有5万元的收入。

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同频共振,借着“脱贫年”,多昌村今年又打造了“党支部+电商”扶贫基地和OTO线下体验店,为贫困户们送去了“增收”。现在,苏争鸣与村“两委”又在为“五彩多昌”文化旅游扶贫项目落地而奔波。

离开多昌村时,一张印有“多昌村风貌”的明信片递到我们手中,不难看出,旅游业将是多昌村另一个致富产业了。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