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西藏,上学是件稀罕事。有些市县只有一两所帐篷学校,学校里也只有几十个学生。而现在,全西藏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99.16%,最美丽的建筑就是学校。从学前到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改变了藏区孩子的命运。”谈起西藏教育,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杜建功很有感触:“尤其在教育‘组团式’援藏之后,西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每年选派800名教师进藏支教,组织400名教师到内地培训”的决策部署。2016年秋季学期,首批800位援藏教师和管理人员如期到岗。这800名教师以每10—50名教师组成1个团队集中对口支援1所中小学的形式,集中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学校,打造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高中和标准化中小学校。
援藏团队走进来,家门口有了“内地西藏班”
“每当看到西藏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的内心就会涌起援藏的冲动。”在首批组团援藏队伍中,上海市三林中学的高级数学教师蒋逸明是年龄最大的一位,“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我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尽我所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这里的老师,也算是圆梦了。”
“从第一节课起,我就爱上了这群纯真朴实的孩子。他们热情开朗、积极向上、渴望读书、眼睛澄澈。”来自北京市东城区165中学的政治教师张丽新,是援藏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我希望为西藏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一点一滴都教给孩子们。”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援藏教师面临着缺氧、干燥、头疼、失眠等种种不适。但秉承着“高原工作,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这一个包含了从“60后”到“90后”的团队,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吃苦耐劳、团结奉献的精神。
作为教师,援藏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上课那么简单,雪域高原更缺乏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方式和完备的管理办法。
在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孩子们穿着西藏传统服饰,跳着流行的啦啦操,脸上洋溢着笑容;科学实验室、合唱团、舞蹈队等一应俱全,孩子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好玩……“是援藏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长赵隆颢介绍,目前学校开设了包括审美、体育、人文、科学在内的“智达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等综合素养。
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效率不高。“对此,我们形成了一套‘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校长徐夕峰说:“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思维训练和自我学习,对高中生来说十分重要。”
随着援藏团队“走进来”,西藏一批受援学校正逐渐成长为“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次仁拉姆的妈妈说:“本地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不用千里迢迢把孩子送到内地念书,我们很开心。”
结对帮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去年刚大学毕业的丹增顿旦,如今是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一来学校,他就与组团援藏的湖南老师刘芳结下了师徒关系。“我和老师一起备课,一起讨论修改。他一周听我一节课,我听他两节课,老师会及时纠正我的问题。”丹增顿旦说:“在结对帮扶下,我提高很快。9月底,我还要进湘培训,跟岗学习。作为西藏本地教师,我们急需加快成长步伐,毕竟,西藏教育的未来在我们身上。”
像丹增顿旦这样,通过师徒结对、新老结对、专业结对等多种方式,实现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本土教师还有很多。而为西藏培养一批“名管理人才、名班主任、名教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也是教育“组团式”援藏的一项根本任务。
虽然援藏教师的任务是对口支援,但实际上受益的藏区学校远不止对口的这20所。上一学年,仅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援藏教师团队通过“百名专家下基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等活动,就为自治区各地市、各县区开展讲座、示范课、听评课百余节。
远赴阿里地区进行师资培训,对本来就有高血压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陶佳喜来说,又添了一重挑战。“本来只讲作文,但看到当地老师兴趣浓厚,又加了一节阅读课。”陶佳喜说:“来一趟不容易,只要身体过得去,我就要尽可能地多讲一些内容。”
“‘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关键在‘团’字,就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邹四雄说:“我们来西藏的教师虽然只有45位,但我们背后是整个湖南的教育资源。搭起湖南优质教育与山南教育的桥梁,我们责无旁贷。”目前,山南三高已与湖南名校长沙一中结成联校,联校班的学生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就可以听到长沙一中的名师课程。
“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带来的还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援藏教师郁龙,是以信息科技教研员的身份来到这里的。“如果援藏教师来了,只把某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去,那远远不够。”郁龙说:“教育技术的应用,能给西藏的教学带来质的提升。当下,我们正在建设远程教研平台,将可共享上海名校名师的课程资源。”
支援西藏教育,必须尊重西藏实际
“以前的援藏,省对省对口支援的多,国家层面的少。援藏教师单独行动的多,成规模的少。这次由教育部门牵头的‘组团式’援藏,在制度、形式、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山南市副市长扎西加措说:“西藏教育水平因此会有一个大的前进。”
但“组团式”援藏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山南一高的援藏教师全家华在带课一段时间后,发现班里学生的成绩不增反降。“当时除了我之外,也有一些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到底怎么回事?”全家华和援藏团队的老师们在研究总结中发现,西藏学生的基础较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援藏教师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有时却不如本地老师的教学方法见实效。”于是,全家华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法,补牢欠下的底子、减少课程容量、时常重复回顾……班级成绩很快得到提升。
“支援西藏教育,就必须尊重西藏实际。西藏孩子汉语理解能力较弱、理科概念不足、习惯被动接受教育,种种情况都必须综合考虑,不能一股脑复制内地的教学经验。”拉萨市实验小学教学管理副校长、藏族班语文教师魏小东为了让藏族孩子亲近汉语,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办法:开设书屋,给学生讲故事,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诵读比赛,与南开大学附属小学的伙伴们视频聊天……
值得注意的是,“组团式”援藏教师工作时长与教育周期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教法的本土化效果,以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此次组团援藏原则上以3年为一个周期,但17个援藏省份在期限具体执行上并不统一。”山南二高副校长丹阳说:“初高中教师,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更符合教学规律。中途更换老师成本不小,老师衔接适应、学生心理调整都需要时间。”
此外,在教育信息化上,不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金、设备已经到位,但本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明显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