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未成年人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各种意外事故在各地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管理还有缺失。重智育轻德育、重片面轻全面、重功利轻价值、重短效轻长远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中仍然存在,道德、法治、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课程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家庭环境问题特别突出。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事实无人照护等导致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造成巨大冲击。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亲子关系、手机管理等问题引发孩子过激行为,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三是对特殊学生关护合力不够。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未有效运行,特别是在监护缺失、心理异常、不良行为、生活困难等特殊学生的关心关爱上,学校、属地政府、涉及部门、村(社区)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生命至上,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呵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抓教育、管教育的根本职责所在、关键责任所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呵护未成年人成长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呵护的五大体系,能够行之有效筑牢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防线。
一、构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并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合研究,指导学校规范、系统开展安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打造精品课程,让学生听得进、乐于学、能受用。同时,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组建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治教育宣讲团,定期面向师生及家长开展宣讲,提升安全健康素养,从源头防范事故发生。通过纳入每年教师招聘计划、现有教师培训转岗等方式,逐步配齐配好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开齐上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加大专兼职教师和学校主要负责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二、构建心理预防体系
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评估全覆盖筛查系统,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为后续疏导、干预、转介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老师可以通过深入学生之中交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敏锐地掌握一手情况、发现端倪。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关注到学生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旷课等异常,对未到校的学生要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询问了解真实情况。从发生的案例来看,出事的未成年人事前一般都有征兆,老师和家长对一些可疑的行为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大概率阻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构建心理干预体系
干预体系的建立需有完整的数据库支撑,首先要对离异家庭、留守儿童、事实无人监护学生,特别是因心理问题休学在家学生等进行全面摸排,以学校和乡镇街道为单位分别建立台账。可用数字化思维,建立有心理健康风险的未成年人数据库,按照心理健康风险等级来分类服务和监管:轻度风险群体,由学校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如发现心理干预不佳、情绪不稳、行为失控及时通知并动员学生家长带到医疗机构就诊;中度风险群体,由学校心理教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后,告知学生家长目前心理状态,并督促家长陪伴其到医疗机构就诊;重度风险群体,由专业精神卫生心理医生介入,进行疾病鉴别诊断,根据病情建议转至专业医疗机构强制治疗。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
由教育部门牵头,会同卫健、民政、团委、妇联等单位,建立家校社协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定期家访、校地协同机制,加强少年儿童校园和社会安全联防联控工作,同步发挥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各学校为单元,着力完善家校协同机制,重点推动家访常态化、全覆盖,做到班主任每学期与每个家庭面对面直接沟通1次以上,家长每学期至少接受1次家庭教育指导,对家访中发现的各种特殊状况,班主任要及时汇总,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报备学校。要用好家长微信群、家长会等载体,经常性地向家长宣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更加注重孩子心理健康。
五、构建体教融合体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保障未成年人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各学校可通过开设“选修+必修”体育课程,推动专业体育教练进校园,因地制宜导入特色运动课程,促进未成年人培养运动兴趣,让体育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同时,要统筹推进体校、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融合发展,系统性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体育赛事体系,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帮助每一位青少年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以丰富的体育运动来引导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交、提升未成年人抗挫折和抗压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