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一年一度企业秋招旺季,应届毕业生忙碌起来。可有些所谓的“助考中介”也忙碌起来,他们号称可通过作弊手段来竞争岗位。所谓“助考中介”,就是在考生与代笔者之间牵线搭桥,利用一些手段助考生得到高分。据媒体调查,这样的帖子,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不少见,相关服务的月销量十分可观。
从媒体调查看,这些“代考中介”的“业务”范围非常广,从企业招聘考试,到雅思、留学生考试,再到大学生期中、期末考试等无所不包,对应的价格则根据具体的考试难度而明码标价,俨然把帮助考试作弊做成了一门生意。很显然,任由这样的灰色生意蔓延,既是对考试规则和社会公平的挑战,也会助长年轻人走“捷径”的习气。对此,必须“零容忍”。
其实,考试作弊灰色产业链的存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往就有一些作弊案件被查处。但是,在当前背景下,由于各类线上考试越来越普遍,以及作弊生意的线上“推销”变得更为便利,导致这种灰色产业的规模变得更庞大,同时参与门槛也变得更低。像一些招聘考试的“代考”费用也就百余元,甚至还声称“包过”,这显然对部分应聘者形成了不小的诱惑。因此,对这类游离在灰色地带的作弊生意,打击和防范也必须跟上。
比如,“代考中介”广告一般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些甚至是“光明正大”地进行推销,平台方面理应采取干预和屏蔽措施。比如,对一些可以确定的“代考中介”账号应该及时纳入黑名单,并主动将相关线索报告上级部门。就目前来看,这些营销行为其实一点都不隐蔽,平台治理的难度并不大,关键还是要积极承担起该有的把关责任,而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应该看到,若纵容这种灰色广告,很容易向受众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即请代考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各网络平台都应该守土有责,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压缩作弊生意在网络上招摇过市的空间。
面对作弊行为的“无孔不入”,招聘机构、学校等也应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警惕并加大防作弊力度。尤其是一些线上考试,绝不能低估作弊的可能性。同时,学校也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加大对相关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力度,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的代价和后果。一定程度上说,做好这方面的防范工作,严肃考纪,也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还应该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关风险教育和法律常识的普及。应该看到,在“购买”代考服务的过程中,本身就可能存在个人信息、资金账户泄露等风险。此外,考试作弊一经发现,不仅可能会被取消考试成绩或相应的录用资格,还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需注意的是,个别在校大学生不排除因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误入歧途,也同时做起了“代考”生意。对此,高校也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要知道,对于考试作弊,我国法律有着明确规定。如刑法中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尽管企业招聘考试通常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相关司法解释也明确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符合相关犯罪构成要件的,同样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大学生不应该购买代考服务,更不能参与代考生意。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