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学习教育 >教育动态

如何让更多青年科学家“挑大梁”——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人才调研和机制探索样本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3-07-17 09:30:59  点击:

制图:姚莉

“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团队合影。中国科学院融媒体·声像资源数据库供图

“力箭一号”发射现场。中国科学院融媒体·声像资源数据库供图

第二次青藏科考现场。中国科学院融媒体·声像资源数据库供图

“深海勇士”号下潜现场。中国科学院融媒体·声像资源数据库供图

这个夏天,一场关乎青年科学家切身利益的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正在中国科学院15个国家级研究所铺开——

评价标准不再“一刀切”,探索符合从事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人才评价相关制度,把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聘任程序的公正度与透明度、科研人员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这是今年4月以来,中国科学院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推动着力解决科研人员长期反映的难题,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最新举措。从更好的实践历练平台,到更多担纲领衔的机会,从更大的培养支持力度,到更完善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每一项改革举措的落地,都关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关乎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乎我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十年过去,“悟空”“墨子”“中国天眼”以及凝聚态物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让人欣喜的是,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从国家重大任务的历练中脱颖而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显示,目前该院科技人才队伍有6.2万人,平均年龄39.4岁,40岁以下超过60%,45岁以下超过75%,青年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作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的答题人,中国科学院正在帮助年轻科研人员把基础研究的“冷板凳”焐热。与此同时,一个个调研问题也摆在这支科技国家队的面前: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能大胆“冒尖”,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之间如何良性互动,率先建成创新人才高地又需要哪些进一步的支持?

探索人才评价“新标”如何“立”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胥恒跟同龄人相处得轻松融洽。大家在工作之余,会聊游戏,聊电影,也会聊一些与每名同事都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帽子”,工资评级,科研成果。

“我们这些刚刚博士毕业的人,对以后参加工作可能需要的‘帽子’,还是会感到一些压力的。”胥恒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6月29日,他的研究刚刚“出了成果”: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引力波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据推测,这一引力波源有可能是超大质量的双黑洞系统正在并合导致的。

胥恒正是这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

事实上,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是整个核心团队里“较为年长的”。除了项目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之外,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90后。

在中国科学院,像胥恒和他的同伴王铂钧、姜金辰这样借助“天眼”仰望星空的90后年轻人还有很多。比如,31岁的杨海是上海天文台M87黑洞观测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他要用物理学的方式,“解释”关于黑洞的数据。国台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团组里,也有像牛晨辉、张永坤这样正在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年轻人。

他们坐着的,是天文学这项基础科研里最冷的“冷板凳”之一。

胥恒有时忍不住感慨,像他们这样做基础研究的人,在艰难的时候,可能好几年才能出成果。他读博士期间,就已经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纳赫兹引力波的观测工作,这个过程中“没有靠它写一篇文章”。

“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这方面就非常好。”他感慨道,“单位不会因为暂时没拿出文章,而给我们太多考核的压力。”

“科技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是科技界长期面临的难题,关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破四唯’‘立新标’也是近年来广大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普遍期盼。”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人才发展与政策处处长李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社近期的主题教育栏目《青年茶座》采访时表示,人才评价“新标”如何“立”还需结合具体实践来探索。

今年开展主题教育期间,中国科学院把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作为一项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同时进一步推动新出台的培养支持青年人才的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正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叶晓彤,即将走上科研岗位,未来已经是她不得不思考的事情。

她感慨,“青年科技工作者压力依然较大。”这名年轻人希望,在人才培养体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上,可以添加必要的心理支持、身体健康支持,以及补充人性化的关怀。她也很关心,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改革落地后,将会如何对青年人才进行评价。

据李园介绍,在今年开展的主题教育中,中国科学院坚持试点先行,制定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指导规范和试点方案,选取了15个代表性强、工作基础好的研究所作为试点单位,按照四类不同科研活动类型的工作特点和目标推进。这四类包括原创和前沿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需求和应用导向的“技术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战略和系统工程导向的建制化“工程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支撑保障”。

他以“科技支撑保障”这一类为例:针对科技支撑保障方面的工作,像维护仪器设备的这类群体,他们不用靠发论文和争取科研项目晋升,只要保障仪器高水平运行、获得服务对象认可就行,在考评时会分类做好评价。

“总的来说,要明确评价导向,改进评价标准、方式、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完善人才评价的相关人才管理制度,探索具有科学院特色、符合科学院实际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李园说。

推动试点的过程中,政策制定团队“一对一”深入试点单位调研,与科研一线人员座谈交流,了解人才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与各单位共同分析试点推进中的问题、研究完善具体实施方案。

这个过程中,李园发现不少科研人员呼吁加快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和单位实际的评价体系,面对正在推行的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大部分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支撑保障的科研人员表示很期待,有的甚至在座谈中认为“我们这些科研岗位将迎来春天”。

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杨燕初对此也深有感触。

“做基础研究不是短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还是要给年轻人时间去积淀。人才晋升、评价体系方面如果能够更加科学,比如制定一个相对长周期的评价体系,这样,青年人才就能更好履行国家队的使命。”杨燕初说。

他也注意到,在国外或行业内获得认可的青年人才,进入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后,可以获得同样的认可,同时,他们也能优先获得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这对青年人才来说“是很大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的研究员刘真,就是因为体细胞克隆猴的这一重大突出成果,直接从博士后晋升为研究员的,如今他也是团上海市委的兼职副书记。他的经历,正是因为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出台了畅通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一系列政策,才打破了传统的必须有海外任职经历这一限制。

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人力资源部主任胡嘉的话说,只要是“成绩优秀,特别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审,就可以相应放宽任职的年限。

“这极大地激励了青年科学家。”胡嘉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给年轻人“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

在7月1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周琪哽咽了。他在演讲中提及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了一生的黄令仪,寄语毕业生,要做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主力军”。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叶晓彤。

“周校长其实就是鼓励我们,要敢于冲到‘科技战场’上去。”她说。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叶晓彤其实已经冲到了这样的战场上。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用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在她的博士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有这样的4句话:有效满足国家需求;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每天进入实验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她都会看到这4句话。

叶晓彤深深地感到,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全方位的发展平台和多方面的关怀保障,可以让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在科技报国的路上“走得更稳、行之更远”。她告诉记者,当代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是“无比广阔的”。

用李柯伽的话说,对待年轻人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按照自己当年轻人的时候,想被老师对待的方式那样去对待年轻人就可以了”。

“基础研究想要有突破的话,一方面需要长期坚持,另一方面,有时也是需要一些突破的机会的。”他感慨,“这是不能硬性规定的,要给年轻人足够多的学术自由。我们国家的‘天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科学装置,只要愿意干,总是可以干出东西的。”

他曾经就是被自己的导师这样培养的,如今,他也这样培养自己的学生。

为保障支持青年人才能够挑大梁、担重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明确提出两个“不少于50%”的要求,即45岁以下项目负责人不少于50%,40岁以下课题负责人不少于50%。

“从今年新立项的先导专项实际执行情况看,项目负责人45岁以下的占比近80%左右,课题负责人4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60%。”李园说。

他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青年人才创新潜能,中国科学院还在全院支持、组建了100多个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等老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青年攻关突击队。力学所的“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鸣镝”宽域飞行器研制任务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临近空间投放高速飞行器实验、国际首次宽域飞行器返场实验等。团队中一名27岁的航电工程师,用两年时间成长为地面系统及航电系统指挥;一名33岁的气动设计师,承担了全系列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的主要任务。

中国科学院还实施了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已遴选80个青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岁,给予长周期、大力度的稳定支持,让他们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关键战略资源、数学前沿等领域科学难题,心无旁骛地长期攻关。

“我们院把青年人才培养支持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今年开展的主题教育中,我们围绕推动这些重点举措落地取得实效,进一步强化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统筹和协同,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重大科技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人才,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多实践历练、担纲领衔和挑战难题的平台与机会。”李园说。

青年科研人才要成长,需要的是平台。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做法是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创造机会,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

主题教育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分院系统18家研究院所,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方式,系统调研分析了上海分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也给出一些面向青年群体的政策支持。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我们也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政策和支持计划。比如,针对大家提出的,希望在加强顶尖人才、学术大家引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青年人才蓄水池建设,加强对国际人才来上海开展博士后研究的激励支持。”胡嘉说。

如今,各个研究所都在逐渐形成“传帮带”效应,进一步托举青年人才“冒尖亮相”。

“比如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就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举措。”杨燕初是较早入选的成员之一,他认为,中国科学院的人才支持政策,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就像成长的阶梯”,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能感受到这个时代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呼唤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实施的“人才项目支持+科研交流平台”等综合支持措施,鼓励35岁以下青年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合作,自主培养造就青年带头人,已累计支持超过5500人。

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为例,目前在职职工4000余人,像杨燕初这样40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61.6%,同样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从事的是浮空器研发工作,所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

在杨燕初看来,搞科研需要知识积累和铺垫,很多年轻人博士毕业后,还没能力独立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但又需要在项目中历练自己,青促会这样的人才支持政策就能够提供合适的机会,没有硬性条件,最终也只需要按照自己几年的研究方向,出个研究报告就行。这就给了年轻人“很大的试错空间”和成长机会,让青年人才可以拿着这笔支持经费,为之后参与重大研究“打前站”。

“正是因为有了青促会项目的成长,我才能在后面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取得成就。”他感慨道。

从青年人才急难愁盼的住房、子女入学问题入手

7月11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会议强调,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要根据薪酬管理需要和实际,优化和规范分配制度……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科研人员的利益和积极性,也影响着科研院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此,中国科学院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今年通过主题教育也在做相关调研尝试,以便更好地引导科研人员理解和支持薪酬制度改革,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杨燕初告诉记者,他研究的浮空器“就是一个小众行业”,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冷板凳”。但他认为,只要自己坚持做下去,“冷门也能变成热点”。

“对我所在的团队而言,真正去给国家解决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的追求。”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为了吸引和留住杨燕初这样的青年才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对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设立了“未来之星人才计划”,制定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还设立了各类人才的专项补贴。

“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上海分院系统科研力量的主力军。”胡嘉说,“我们在主题教育期间,在对青年人才进行扶持上,也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举措。”

胡嘉用年轻人通常都很关心的住房问题举了个例子。

对一些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高房价、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等问题,使得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规划和筹备。主题教育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通过调研,客观分析了十年来系统人才流失情况。

他们发现,虽然近年来上海分院针对科研人员急难愁盼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积极争取地方资源,出台过一系列举措,但是这些问题,依然是导致优秀青年人才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分院在上海嘉定区建设科嘉人才苑为科研人才提供1080套单元周转房的基础上,努力攻克在上海徐汇历史风貌保护区建设高层人才公寓规划难题,宁可“拆掉分院的食堂”,也要在分院园区,为研究所建设人才公寓。

“同时,我们在积极探索在研究所相对集中的区域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人才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进一步为我们青年人才做好服务保障。”胡嘉说。

而在整个中国科学院,该院对8000多个特聘研究岗位人员给予薪酬全额保障,使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决科学问题和重大任务攻关上。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院长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支持开展创新性强、挑战性大的颠覆性、非共识选题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李园也希望,能够通过主题教育,深入了解青年人才“所思、所盼和所想”,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搭建更好的舞台,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支持服务和关心关爱。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年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我们要切实落实好执行好这些为人才松绑、支持青年人才成长的各项政策要求,持续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充分释放各类青年人才活力。”李园也提到,目前,中国科学院很重视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质疑批判,宽容失败探索,让真正专注做事的青年人才受到尊重、得到支持、发挥作用。

他表示,有了强大的精神引领、有了更好的支持条件、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像优良的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优秀青年人才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像泉水一样涌现”,脱颖而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