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学习教育 >教育动态

从“两个不是”到“两个高于”: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设计与实践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3-02-07 10:04:05  点击:

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它既不是职教专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而应以“基础理论高于职教专科、技术技能高于普通本科”的“两个高于”为导向,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定位,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设计、协同推进等基本原则,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并落实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实践过程中。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该重要论述至少强调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应主动适应产业变革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人的增值赋能和对行业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生产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逻辑起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形成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到职业本科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不少学者基于研究给出观点。如孙善学认为“职业是逻辑起点”,肖凤翔等提出“职能传授(包括技能教育及该职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道德素质要求)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李斌提出“岗位技能作为职业教育逻辑起点”,陈佳认为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徐平利认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技艺自由。虽然观点有所差异,但共性之处是从职业实践出发提出。我们认为,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基本功能出发可以抽象概括: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体指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此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由此可以引申出劳动者实际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是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大的变革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到新世纪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再到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的“孕育”到“诞生”,都可以看作是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正是由于教育外部产业升级换代,导致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升级,引发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一轮轮的升级与完善。由此可见,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下,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逻辑起点出发,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大国之间的竞争势必要在科学、技术、产业领域分出高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以“质量换数量”、创造“工程师红利”的关键一环,肩负着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尤其重要。所以,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坚持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针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职业岗位场景综合性、技术复合性、工艺集成性和操作复杂性的特点,在技术技能培养上凸显复合性、精深性和创新性的培养要求。根据我们在专业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基础理论要厚,二是技术技能要强。这应该成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着力加强的两个方面。

(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在突破“四重困境”中迭代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其人才培养是坚持职业属性不变和对标本科属性发展转变的辩证统一。但在发展伊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升格、独立学院转设或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囿于原先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四重困境:

一是定位把握不准,容易出现“两个漂移”。虽然学界在宏观层面上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有较多阐述,但提法较多、共识不足,同时在微观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阐述较少,内涵把握不够精准,对“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辩证统一理解不透。体现在办学上,一方面容易缺少职业本科教育自信和战略定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础上做简单“加法”,从而向技能教育漂移,本科属性体现不足;另一方面容易出现照搬普通本科尤其是应用本科做法的情况,向学术教育漂移,偏离职业教育类型轨道。

二是产教融合不深,亟待达到“高阶融合”。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开放”“跨界”特征,需要将产教融合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虽然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做了诸多深入探索、形成了多种特色模式。但对于职业本科教育来说,更应在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深度、层次和水平上有所突破,从实训基地等“硬合作”向技术、项目、标准、服务等“软合作”提升,以技术为纽带、项目为载体、体制机制为保障,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学院、技术服务与创新中心等高端合作平台,将产学研用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中锤炼实践能力。

三是师资结构不优,难以支撑“本科水准”。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出“基础理论厚+技术技能强”的学生,达到“同等重要”的类型地位,拥有一批兼具深厚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家型双师是关键。与这一要求相比,职业本科学校面临着“存量”师资惯性思维较强、研究能力较弱、提升动力不足的情况;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地位和氛围等原因,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增量”师资能够达到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强”要求的甚少,引进博士的“双师化”成长、“专家化”成才需要过程和周期,在一定时期内面临着教师能力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高要求不匹配的矛盾。

四是创新机制不足,亟须破除“路径依赖”。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创新工程,无适合国情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而现有的职业本科学校,也存在着原有思维定式的藩篱、体制机制的束缚和办学路径的依赖,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以及配套的体制设计与制度安排还未确立起来。这种“路径依赖”的破除,既需要在教育讨论、上下互动中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更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与发展路径,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践开展研究,以研究引领实践,在实践与研究的良性互动中探究人才培养规律,在一次次的改革创新、循环迭代中螺旋提升、突破困境。

(三)从“两个不是”到“两个高于”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过程,我们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同样如此。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办学规律的探寻、模式的探索、范式的建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其起步阶段,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首批职业本科学校,我们提出了“两个不是”,即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职教专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而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结晶体”,其人才培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具备本科教育水准质量。“两个不是”的提出,在职业本科教育起步阶段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出现“两个漂移”的情况。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逐渐深入,我们对其背后学理逻辑的研究渐趋清晰,对其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刻,对其认知逐渐从“我不是谁”深入到“我是谁”,以支撑既升本不忘“本”、又升本达“本”的“蝶变”。2022年6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第一届职教本科生正式毕业,很多同学入职大型国企、外资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工程师岗位,不少同学进入研发团队,用人单位给予“对于应用技能和行业发展的理解较深”“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评价,就业起薪和就业形势良好。综合这些毕业生对比职教专科与普通本科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现出“两个高于”的基本特征,即基础理论高于职教专科、技术技能高于普通本科。我们将这一基本特征作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目标指向,以此牵引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其中,基础理论方面,区别于职教专科对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够用为度”,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职业素养高、成长有后劲、发展可持续;技术技能方面,区别于普通本科的注重学科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而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学习与训练中融合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具有更好的工程实践、技术实现和复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精、技能强、上手快。

如何准确认识与理解“两个高于”的内涵?我们认为,要在把握“两个不能”和做到“两个要”中深化理解。

一方面,努力把握好“两个不能”。一是不能简单地从“两个高于”的字面意义来认识,将其内涵聚焦为与职教专科、普通本科的简单对比,而应立足于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对职教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认识。“两个高于”源自产业需求、出发于逻辑起点,描述了职教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既反映我们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深化,又集中体现了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主动呼应产业的这种需求,用“两个高于”特征来牵引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二是不能将“两个高于”割裂理解,也不能单独表述,要深刻把握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个高于是第二个高于的基础,如果基础理论掌握不深厚不扎实,那么技术技能也达不到高精尖水平,更不会得到持续提升与发展。例如,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需要多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作为操作员,其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影响操作能力的高度。第二个高于是第一个高于的指向,就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偏离所学专业领域,要以技术为主线牵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实践技能反作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所以技术技能体现的是技术实现的能力(包括复杂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短暂的,是可持续提升的。所以,一定要将“两个高于”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

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两个要”。第一,要充分认识“两个高于”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内涵。第二,要充分理解“两个高于”的协调统一性。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达到“两个高于”,既不能过于重理论,也不能过于重技能,要在做与学、知与行的合一中实现两者的平衡。

从“两个不是”到“两个高于”,集中体现了我们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认知与理解的深化,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指向,牵引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构建契合职业本科教育本质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基本思路

基于对“两个高于”基本内涵的认识,职业本科教育要做到“两个高于”应秉承系统性思维,首先从宏观视角把准职业本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定位;其次要从中观视角把握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最后要从微观视角基于学校个体特征搭建好人才培养实践的基本架构,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谋划好“路线图”“时间表”。

(一)找准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

过去1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已从大众化阶段发展到普及化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更强的服务能力。可以预见,未来10年,高等教育整体增长幅度将会放缓,并且增量将以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为主;存量高等教育要加快转变培养模式,少量要向学术型、研究型转变,大多数亦要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面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要把准三个基本定位,才能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

一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做坚定的应用型教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全面发展需要,与行业领军企业、“高精特新”企业等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接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倒推教学内容、设计培养模式、配备双师队伍,让学生在学校获得就业能力、提升发展自信、积蓄未来发展能量,为区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即战力”。

二是要在教育链条中找准定位,坚定聚焦一线、协同发展。如果说,研究型教育可以不问应用,重在发现世界规律,应用型、工程型教育就应将科学规律转化为实用技术,重在设计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案,职业本科教育就要将技术方案转化为生产力,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职业本科教育要将自己有机嵌入教育链服务产业链的大局中,坚定挺在教育链服务产业链的第一线,瞄准产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的实际问题,与教育链条上游高水平大学加强技术创新合作,与教育链条下游学校强化育人有序衔接,发挥教育内部协同效应,整体提升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三是要在职教体系中找准定位,坚定担当责任、引领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条件不足、产教融合不深等诸多问题,培养的人才尚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学生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要勇担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光荣使命,通过高水平办学当好职教发展“龙头”,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整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遵循人才培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不忘初心、恪守正道,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延续良好传承。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坚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动摇,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基本办学规律,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将实际生产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参照,将职场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将企业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使企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素质高、技术精、技能强、上手快、后劲足”、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卓越人才。“创新”是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强调要突破陈规、善于创造。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本科教育的新类型,本身就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由此,“创新”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职业本科学校要坚定既不是应用型本科“复制版”也不是专科高职“延长版”的基本信念,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职业本科教育基本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创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职业本科学校要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二是坚持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是一项需要多方统筹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关注眼前也要展望长远,不仅要把握宏观也要聚焦微观,不仅要健全制度也要构建机制,统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期与远期有机结合,既要考虑学生掌握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磨炼技术技能,提升“来了就能干”的职业能力;也要兼顾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挖掘和培养,深化学生对技术理论、通识教育的理解,使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储备“能量”,推进技术技能培养与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平衡。宏观微观相统筹,宏观上要有大格局,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对接新发展格局建设和国家战略需要,紧盯区域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布局方向,掌握发展之舵;微观上要有切实举措,要深入行业领军企业和典型企业,做好深度岗位调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应用技术难点、未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构建校企混编的双师结构、专家型师资队伍,搭建校企协同共建的实训实习平台。制度与机制相互支撑,要建立健全从学校、学院到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健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确保培养目标在教学实施全过程落地落实;要构建人才培养制度顺畅运行的有效机制,健全纵横交错、并行不悖的矩阵式专业管理体系,推动教学创新团队、应用研发团队、校外工程师团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健全相关主体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推进企业和市场评价在人才评价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坚持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开放体系,要强化与多方的合作,整合各类可用资源,推进政校、校企、校校的协同合作。推进政校协同,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要求,按照国家和江苏省教育教学标准统筹设计培养过程,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各类建设支持;积极参与上级部门职业本科教育相关标准制度制定,在总结提炼自身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积极推出适用全国的标准体系。推进校企协同,将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创造条件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绩效激励等举措调动专业带头人、教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创建校企混编应用技术研发团队,切实增强学校服务企业能力,协同构建以产定学、以学促产的新格局。推进校校协同,加强与高水平工程类大学的交流合作,联合开展面向企业的横向技术研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与专科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贯通培养合作,推进各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衔接,构建有效服务产业链的教育链。

(三)搭建人才培养的基本设计架构

办好职业本科教育首要解决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基本问题。为了回答好这一基本问题,既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的人才需要,也要结合职业本科教育供给端的特色优势;既要坚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也要考虑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后于2019年成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在长期积累的办学经验基础上,经过近3年职业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基本搭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设计架构。一是在回答“为谁培养人”方面,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实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二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方面,坚持“五有三性”培养定位(所谓“五有”,即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所谓“三性”,即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特征),致力于培养能将技术方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达到“两个高于”的辩证统一,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品牌提质升级。三是在回答“怎么培养人”方面,坚定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搭建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以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架构,围绕“五有三性”培养定位,对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组建模块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三师三化”专家型双师团队,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项目化、综合化、系统化。(图1)

三、人才培养实践

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设计是否可行,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以上人才培养的基本设计结构下,坚持面向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优化专业布局,围绕“五有三性”的培养定位,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使培养的学生呈现出“两个高于”的基本特征,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聚焦“两个高端”,优化专业布局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建什么样的专业,决定了面向什么样的行业领域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要在专业服务产业上有布局、有特色,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水平确定合适的专业办学方向。要根据专业设置时代性、高端化的要求,聚焦“两个高端”来设置和布局专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聚焦装备制造业主线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以通用装备制造技术、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工业信息技术为主干的,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全产业链的八大专业群架构,体现从“行业领域—技术领域—产业链—岗位群—专业群”贯通式设置与布局的思路和理念。专业设置和布局的难点在于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升级改造,主要目标是瞄准产业高端,重点对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产业高端,推进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向支撑和服务智能制造的方向提升。专业设置和布局的增长点在于紧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的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和技术技能变革要求,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等,拓展新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学校设立航空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商务贸易学院和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打造“专业—专业群”建设体系,构建了以机电类专业为主干,以信息技术、经管、商贸、艺术类等社会服务类专业为配套,学科专业交叉互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目前,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68%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学校现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23个,有20个专业服务于通用装备制造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领域,以及轨道交通装备、民用飞机等专用高端装备领域。

(二)围绕“五有三性”,搭建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体系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必然要指向职业能力,整体性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学生社会性发展要求和个体教育性成长需要。职业本科教育服务于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上要有更强的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要求毕业生要有胜任高端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能够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这就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要比职业专科具有更高的整体性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其毕业生要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支撑个人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普通本科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是专业化通识教育;而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真正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训过程中才能形成,因此职业本科教育更侧重实用性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技术技能高于普通本科。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围绕“两个高于”“五有三性”培养定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与能力拓展和实践教育”三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规范化”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的专业和实践课程、“个性化”的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通过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专业和实践课程以岗位核心技术为主线,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发展进行动态重组,把新技术、新方法及时纳入专业技术课程、实训与企业实践等环节;课程模块遵循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规律,课程间能力提升形成螺旋层级递进逻辑;建设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授课,把产业最新技术引入课堂;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混编团队整合领军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术应用企业以跟岗、顶岗方式实施岗位能力培养。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在共性培养平台上发挥个性化,挖掘学生潜力和特长,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就业适应性,通过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

(三)推进“三师三化”,筑牢师资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要素和关键力量。目前,职业本科学校大多从职业专科学校升格或是职业专科学校联合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从专科到本科,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化建设面临很大挑战。相对过去的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加坚实的技术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离不开一批专家型“双师”队伍,来筑牢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专家型“双师”队伍的特点是“双能”。所谓“双能”指的是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工程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

职业本科教育教师要由普通“双师”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必须要在“双能”上实现突破。首先,要成为教学和理论上的专家,提升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能力。一方面,针对新的学情、生源情况,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把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素养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迁移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标本科教育“高等性”的特点,补足职业教育教师开展科学理论研究的“短板”,只有用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反促反哺教育教学,才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水平。其次,要成为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实践专家,提升运用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修订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引进和培育具有领军型企业实践能力技术型专家,通过技能竞赛、技能比武,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教师提高动手能力、锤炼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从教师培养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周期性的企业实践,学习企业新标准、新工艺、新技能,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价,不合格的无法取得上岗资格。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引进和培养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校企混编教师团队,重点实施并推进“三师三化”建设,为教师增值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所谓“三师”指的是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领军技能大师;所谓“三化”指的是骨干教师“专家化”、博士教师“双师化”、专业教师“国际化”。通过实施系列“人才新政”,建立了人才成长和发展良好生态,打造了一支由教学名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产业教授为引领,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博士为骨干,高水平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为基础的专家型“双师”队伍,成为提高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压舱石”。

(四)加强真学真练,深化实践教学

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技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能力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必然要求。技术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也是工作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渗透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活动中。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理论知识及工程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本科教育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根据专业特点、资源禀赋与行业企业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校内外产教融合平台,满足校内外实践教学需要。实践性课程要通过项目化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与企业的业务骨干一起针对学生从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具有综合实训项目特征的专项能力培训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切实落实“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校企协同、做学合一、系统重构“五有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启发式、项目化教学。与产业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校企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师生共同进行工艺开发。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院、系、课程团队等行政教学体系,形成科研牵引、校企互通、学科支撑、教研共进的教学科研体系;实施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双导师指导、全真实项目训练。协同培养专业基础实、技术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足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