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去贺信。在深刻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搏,洞察教育变革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习主席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使命,发出了“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的时代呼唤。“四个教育”的提出不仅向世人表达中国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认知与展望,更是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对以教育“智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思考与实践担当。
人的发展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就曾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此次大会又再次强调“四个教育”,充分表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要义。因此,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为了体现技术的优势,而是通过教育的“智变”在广度和深度上将人的全面发展推升到新的时代高度。
以教育“智变”赋能每个人的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努力使2亿多在校生乃至13亿多中国人,人人都能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接受良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通过“互联网+教育”,我们已经可以做到通过一根网线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而“人工智能+教育”则能通过跨界融合等新技术优势让每个人与优质教育资源产生更加深层次的学习互动,真正从内而外地享受到优质教育。
以教育“智变”赋能人的一生发展。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终身成长上的重要体现。通过多年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日臻成熟,数字化教育资源愈加丰富,学习方式与手段日益多样,终身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而“人工智能+教育”则能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需要随时随地获得更加灵活的、定制化的和最恰切的教育,让学习与人的一生都能相伴相生,真正有机融为一体。
以教育“智变”赋能人的适性发展。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永续追求。从早期的幻灯投影、广播电视技术,到后来的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也在不断向着满足不同个性学习需求的目标接近。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将凭借更加精准智能的数据分析,不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要造就人的适性发展,即,让教育更加精细化地适应人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让人的所有个性都能得到完全充分的成长。
以教育“智变”赋能人的高阶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更加颠覆性的影响,对具有更强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高端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是未来智能教育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要求和人的内在创造性价值的极大激发。如果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已经让人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那么“人工智能+教育”将让我们重新定义教育活动中人与技术的关系,通过人机协同发展,让人逐步摆脱简单、重复性学习的桎梏,浸入更加深度的学习之中,激发其高阶思维能力,从而迈入更高级的能力发展阶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才。
以教育“智变”赋能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贺信在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创新、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不仅意味着希望各国携手共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促动全世界共同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结下,教育将不仅打破时空的边界,还能实现与其他行业、领域资源的跨界融合,甚至跨越文化、语言的隔阂,实现“无边界”的教育,将全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互学互鉴、共融交流、同享进步的全球教育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