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医疗卫生 >疾病预防

三伏天 应该预防哪些病?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16-08-05 10:16:35  点击:

炎炎夏日,省会市民不得不撑起遮阳伞应对高温天气。 

  受访专家

  河北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秀娟

  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牛占丛

  河北医大一院急诊科主任张瑛琪

  现在正是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儿。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伏天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记者在省会几家医院采访时发现,炎炎夏日,一些科室的门诊量节节攀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中暑、肠胃疾病等“伏天病”尤为突出。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伏天病”?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警惕高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记者在河北医大二院采访时发现,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来该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逐渐增多。河北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秀娟提醒大家,省会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当夏季最高气温在34℃以上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就会有明显增加。据统计,7月15日至8月15日是6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发病危险高峰,患者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高温天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宋秀娟表示,首先,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能量的需求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第二,高温天气时,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使得血液黏稠度上升;第三,为利于散热,人体会将更多的血液聚集于体表,使得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反应;第四,高温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上升;第五,在高温天气由于使用空调,室内室外温差较大,能够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从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第六,夏季昼长夜短,一些人晚上睡觉比较晚,缺乏充足的睡眠,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状况的改变。这些因素都是高温天气容易诱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心脑血管病存在一些前期或者早期症状。”宋秀娟介绍,有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心脑血管堵塞,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胸骨后或心前区刺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失眠、健忘;早上起床后总是感到没有睡好、并且感到很累;剧烈的头痛、偏头疼或者是经常出现的间断性头痛或持续性疼痛;四肢麻木、手指麻木、舌头僵硬、不灵活、面部麻木,思维缓慢、说话不清楚、口角流水;短时间的视物模糊、视力障碍以及频繁地打哈欠;全身无力、出冷汗、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烦躁、哭笑无常、行为幼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原来活泼的人现在突然性格孤僻,当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时,提示我们应及早就医。   “在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时,家属和患者要保持镇定,切不可大声啼哭或大喊大叫,要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宋秀娟表示,除此之外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患者尽快吸入新鲜氧气。如果病人出现昏迷,应把病人就地放平,不要在头下垫枕头,要解开衣领扣子,把头稍微偏向一侧即可,切忌摇晃患者。当病人呕吐时,应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堵塞呼吸道,如患者戴有假牙要取出。在送医院前,要尽量减少患者移动,转送患者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对于神志清醒患者,可以安慰患者保持冷静,防止其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如果是心肌梗死患者,要立即帮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同时观察病人是否神志清醒,瞳孔、呼吸、心跳有无异常。如果是脑中风患者,在未得到医生许可前,不要让病人进食或饮水,也不要急于用药,因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用药是完全不同的。另外,要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要马上做心肺复苏术。

  宋秀娟提醒,夏季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因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第二,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午睡1小时左右,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

  第三,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夏季饮食要以清淡质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更不可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突发性疾病。

  第四,合理运动。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上午6-10时,因此应尽量避开这一时间段进行锻炼。

  第五,控制室内外温差。尽量将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8℃。外出时,建议穿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专家教您应对中暑

  近日,河北省持续高温闷热天气,让不少人觉得憋闷,怀疑自己“中暑”了。河北医大一院急诊科主任张瑛琪提家,有轻微中暑症状的人群应注意在高温、闷热天气多补充水分,并且不要让身体长时间暴露在室外。

  “导致中暑的天气需要达到高温、高湿两个条件。”张瑛琪介绍,国内外都有相应的诊治指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热指数,当热指数大于41时,在室外滞留时间在1小时以上就比较容易中暑了。根据《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内提供的简表显示,热指数与当时空气的温度、湿度有关。当气温达到30℃,湿度达到90%,热指数就到了41;而当湿度在70%,气温达到32.2℃时,热指数也达到了41。

  张瑛琪介绍,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

  先兆中暑。指处在高温环境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时体温一般不超过37.5℃,如能迅速离开高温现场进入阴凉通风环境中,短时间内上述不适可缓解。

  轻度中暑。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皮肤灼热潮红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并出现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和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多超过38℃。处理正确的情况下,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轻度中暑的表现外,出现剧烈头晕、头疼、耳鸣、呕吐,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晕厥,昏迷甚至多脏器损害,体温可达到40℃以上。重度中暑又可分为中暑高热、中暑衰竭、中暑痉挛及日射病。

  张瑛琪表示,先兆及轻度中暑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清凉通风处,并给予含盐凉饮后多可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无需医院就诊。重度中暑的急救采取如下措施: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2、让病人仰卧头高位,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扇扇、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3、用湿毛巾或冰块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但应注意上述降温措施不可时间过长,以免血管快速收缩影响患者体内散热,降温至患者体温下降或清醒即可。降温后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可促使血液循环,将体内热量带至体表散发。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5、若中暑者昏迷不醒,可针刺或手掐其人中(位于鼻唇之间中上1/3交界处)或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上方约5厘米处)以及虎口等促使中暑者苏醒。出现呕吐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或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张瑛琪建议,夏季预防中暑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出行躲避烈热,高温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备足充分的水和含钾低盐饮料,平时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身边常备降温药物,如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清凉油、风油精等;外出衣服尽量选取棉、丝、麻等透气性好的材料,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不能及时散热引发中暑;保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谨防“情绪中暑”,日常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再次提醒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等,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尤其避免长时间处于人多拥挤环境中。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