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鲁尔区、坐拥莱茵河,依山傍水的德国小城杜伊斯堡,自古都是德国、乃至欧洲的重要贸易、工业中心。不过随着钢铁行业的整体没落,这座“铁锈之城”的光芒越显暗淡...
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
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赋予了这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如今每周都有30班来自中国的火车,在这里卸货装货,杜伊斯堡因此正逐渐成为“欧洲物流中心”。
一列从威海港出发列车,目的地是杜伊斯堡
此成就下,杜伊斯堡内依旧传出一些吹毛求疵般的“忧虑”,比如“贸易不平衡”。此外,有人觉得运输时间依然过长。
不过也有德国人将“速度问题”归结于欧洲各大铁路公司效率不行,而对比鲜明的是,“中国人太努力了”。
《卫报》今天(8月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称杜伊斯堡已经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
文章写道,“一带一路”面向欧洲的合作蓝图中,杜伊斯堡的地位尤为突出。2011年开通的重庆至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是第一条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快速货物班列,也因此一直被视为新丝绸之路的象征。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特意到杜伊斯堡观看了“渝新欧”铁路列车进站,足以说明中方对此地的重视。
图自新华社
中方选择杜伊斯堡也有依据:这里是欧洲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从杜伊斯堡到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的水上距离为230公里,距安特卫普港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在其周边150公里半径范围内,是欧洲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很广阔的物流需求和市场的潜力。
图自EIA
杜伊斯堡及所在的鲁尔区,同时也是德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堪称“德国工业的心脏”。
如今当地很多工厂已经改建成公园
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从重工业(钢铁和煤炭)到高新科技和服务业的转型间,吃了不少苦头。“一带一路”为杜伊斯堡提供了一个和中国合作的绝佳机会。
1987年,杜伊斯堡炼钢工人占据莱茵河大桥,示威反对工厂关门
当地政府对中方的提议非常支持。习主席访德时期,杜伊斯堡市长林克(Sören Link)表示,“杜伊斯堡就是德国的中国城。我们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反之亦然。”
4年下来,中德两国的共同努力成果显著。
往来杜伊斯堡和中国的班列的发车频率已经从最初的每周1班,变为如今的每周30班;运行时间也从17天,缩短为12天;80%从中国发出的火车,已经将杜伊斯堡视为欧洲“首个休息站”;“渝新欧”线开通后,该地每周都有400列次火车,直通80多个欧亚目的地。
2014年习主席观看重庆始发的火车进入杜伊斯堡站
此外,还有大约300家国际物流公司选择在此地发展,杜伊斯堡港口集团每年能因此创造30亿欧元的价值。《卫报》对此评论,这里正在成为“欧洲物流中心”。
杜伊斯堡港口,图自杜伊斯堡港口集团
身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杜伊斯堡同时也有些“忧虑”,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文章指出,中国平均每次给欧洲拉来2车货,但回去的时候只会带1车货走。
“以前这个比例是4:1,现在已经提高了。”杜伊斯堡港口集团的执行总裁施塔克(Erich Staake)说道,“不过还是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施塔克表示杜伊斯堡港口正在兴建一块2万平米、可储藏2000个集装箱的仓库,专供中国列车使用。
近年来,奶粉已经成为欧洲销往中国的“明星产品”。居安思危的施塔克认为,等到中国人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从杜伊斯堡发出的集装箱又要少了。
他还认为渝新欧铁路的运行时间“依然过长”:铁路运输虽然要比海运贵1倍,但相比海运所需的45天,铁路运输只要12天;空运至少要比铁路运输贵1倍,但平均只需要5天。
不过施塔克表示,运输时间过长的问题不在中方,而在于欧洲各大铁路公司之间的协调不均:火车从重庆出发,途径1万公里抵达白俄罗斯,只要5天半;而再往西抵达杜伊斯堡只需1300公里,却要花6天。“中国人(火车)一天开几千公里,他们太努力了,真夸张,”施塔克感叹道。
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对沿线国家来说是利国利民。但时不时就有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威胁论”、“夸张论”。在这个杜伊斯堡“焕然新生”的故事中,《卫报》曾想举例中企、中国人在当地的“渗透”,但却发现事实并不如此。
八年间,在杜伊斯堡居住的中国公民数量翻了一番,但也只有568人;自习主席2014年访问此地后,入驻杜伊斯堡的中企数量虽然上涨50%,但只有90家,而在杜伊斯堡坐落的北威州,中资企业在2016年就有超过800家。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