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访 东昌府新闻网-聊城视音频新闻门户网站

手机网站  |   帮助中心

首页 > 文艺天地 >菅晓慧谈艺录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

作者:东昌府新闻网 发表于:2021-11-08 17:22:18  点击: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137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245

上海浦东第一镇——川沙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364

上海浦东川沙古镇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百多年前的今天,孙中山先生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在中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中国从此不再是哪家哪姓的国,而是公民的国,全体中国人的国。

帝制由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1911年被推翻,2000多年的时间,太长了,长得历史仿佛凝滞,长得观众只看到帝王和他们的将相。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里说,“兴废风灯明灭里,易君变国若传邮”,2000年的时间长河,只是几家几姓像传邮一样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多么无聊,又多么无奈。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横空出世,成为漫长帝制的终结者。他的功勋彪炳千秋,无需我来赘述。今年10月国庆假期,我去上海香山路瞻仰孙中山故居,中山先生的遗物十之八九保存完好,我边看边叹,感觉历史好像就在眼前,百多年前的奋斗好像仍在身边。时光停驻,那些过往没有成为过往。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842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949


我看宋庆龄和孙中山的诸多合影,看他们家的客厅,书房,餐厅,卧室,看这位绝代风华的女性在转身、起步、向前走的大时代意义上的独特风景,一时竟不知如何表达思绪和感受,她那种无法超越的美,因为太美而无处不美,因为无处无时不美而最终贫于语言的表述,既充塞时空又空空如也。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1185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1291

上海孙中山故居

 

离开孙中山的故居时,我买了几本有关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书,其中一本是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出版的《宋氏家族与娘家文化论丛》,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上海浦东川沙娘家对宋家子弟的育成和影响。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1544


浦东川沙?我在上海浦东的地图上找寻这个地方,发现离我的住处并不遥远,东南方大约也就是20多里路的样子。

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现在的浦东经过30年开放大变革之后,已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今年7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

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这是时代赋予浦东的新使命。

机缘巧合,我正好今年置业浦东。

浦东陆家嘴地区,我几乎是用双脚将它丈量,滨江的绿道,奔流的江水,每幢高楼和高楼的单位招牌,上万家金融机构于此落户,年生产总值占到全上海的三分之一强。陆家嘴经过我的到访到漫步,熟悉得像生活了很久的城市。世纪大道,浦东南路,商城路,东方路,杨高中路,条条大道,像印在了脑子里。但是,也仅仅是限于陆家嘴地区。对于宋氏三姐妹的外婆家川沙地区,则从未涉足。  

国庆节游览孙中山故居,详细了解了宋氏姐妹兄弟的娘家资料,忽忽又有所喜,因为它离我置业的家并不远,闲时我可以细细将它寻访,探索它的娘家文化对中华民国大家族宋家子弟的亲缘及地缘影响,这种影响,又折射进中国近现代史,150年熠熠生辉。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2196

宋家全家福,摄于1917年。前排:宋子安,二排右起:宋庆龄、宋子文、宋霭龄,三排右起:倪珪贞、宋耀如,后排右起:宋美龄、宋子良。

还是先随阅读的资料进行史实的钩沉回望。

 

娘家倪家

宋庆龄姐妹兄弟的父亲是宋耀如,母亲是倪珪贞。宋耀如是海南文昌人,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并没有回到海南,而是踏上上海这片陌生的土地。在上海,年轻的传教士宋耀如娶上海浦东川沙镇女子倪珪贞,成立家庭,生下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6个儿女。

6个儿女,大部分川沙出生,成长,读书,又去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与孙中山、蒋介石、孔祥熙等人结姻,这些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关乎社会鼎新,因此宋家也成为民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2633

倪珪贞和宋耀如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2645 

左为宋耀如,右为倪珪贞,怀抱者为宋庆龄

initpintu_副本

倪珪贞和女儿宋庆龄

 

6个宋家儿女,上海滩的海派文里生长,基督教信仰中生活,儒家文化滋养,留学美国西方文化里熏陶,种种文化基因,使他们站在时代更替的风云里,呼风,唤雨,风雨传洒天下。

来看倪珪贞的家庭。

倪珪贞生于1869年,父亲倪蕴山,母亲徐玉花,是徐光启的后裔。

倪蕴山1837-1889),上海浦东川沙城东北倪家宅人,读书刻苦但运气稍差,几次秀才考试均名落孙山,遂弃学举业,跟随川沙镇中市街“徐记鞋铺”的徐承志师傅学习制鞋手艺,娶徐承志的女儿徐玉花为妻。倪蕴山早年在浦西盆汤弄(今山西南路)租屋开修鞋制鞋的小店,后入基督教并给外国传教士当厨师,不久担任基督教天安堂牧师,成为基督教职业传教士,是上海基督教最早的中国籍牧师之一。倪氏先祖为清初学者安徽桐城人倪山堂,是桐城派开山鼻祖戴名世的门生,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受《南山集》刊载南明抗清之事的文字案株连,被遣至浙江,遂于宁波鄞[yín]县海滨业渔。曾至川沙白龙港外海中捕鱼,船遇台风覆没,举家脱险上岸,即务农。自此定居于川沙城东北侧,后称倪家宅。倪蕴山的父亲倪兆堂,生子女3人,长子即是倪蕴山,因倪兆堂的二哥倪日堂没有子嗣,把倪蕴山过继给了倪日堂。

倪蕴山故居地点位于浦东川沙城厢镇中市街3638号处,后在中市街423。倪蕴山与徐玉花结婚后,安家于此,是祖传房屋。在这里生育11个子女,只有倪锡令、倪桂金()、倪珪贞(宋庆龄之母)、倪锡纯、倪秀珍()5个子女长大成人。

倪蕴山1889413日去世,时年54岁。此时宋庆龄的母亲倪珪贞21岁,刚与宋耀如结婚不到两年,所以宋氏姐妹兄弟都没有见过外公。

 

倪家的海外留学背景

倪蘊山1858年入基督教,不久升为牧师,在上海,南汇,川沙,宝山等处布道,这时的倪家与晚清留美幼童开始交集。

晚清时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中国向海外遣派留学生,当时留学者的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史称“留美幼童”,像之前谈艺录介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理唐绍仪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还有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北洋大学(后来的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人。1871年,川沙高昌乡少年曹吉福公费赴美留学,成为川沙地区出国留学第一人,此人也是美国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首批留学生中,还有来自嘉定的11岁的牛尚周。值得一提的是,曹吉福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电报局、上海英国按察署任职,他婚后生有3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所嫁之人正是倪蕴山与徐玉花所生的第七子倪锡纯,还有一女嫁给有“颜氏三杰”之称的颜福庆。颜福庆是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上海医科大科、上海中山医院的创办人。而牛尚周回国后任江南制造总局帮办,所娶的妻子正是倪蕴山的二女儿倪桂金。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4056 

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

第二批留美幼童中的温秉忠回国后娶倪蕴山的九女儿倪秀珍为妻。温秉忠祖籍广东,父亲温清溪是基督教会中的名人,是位于上海的道济会堂,公理会和礼贤会的创办人。温秉忠回国后先后出任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和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朝二品大员,曾作为教育官员两次赴美访问,后来正是他和妻子倪秀珍将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以及牛尚周的女儿牛惠珠、倪锡纯带去美国留学。

可以看出,此时的教会之家倪家已有3位子女与曾经的留美幼童联姻,正是这样一种机缘,引出了宋耀如与倪家三女儿倪珪贞的婚姻,产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宋氏家族。

了不起的倪氏三姐妹,诞生了更了不起的宋氏三姐妹。历史之手有时轻轻一拨,就改变了一个地区一个家族的存在史,且让我们细看倪宋如何联的这个好姻缘。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4501

宋氏三姐妹

 

先看倪家三小姐倪珪贞。

倪珪贞生于1869年,5岁习汉字,8岁上女校,14岁进入上海裨文女中,17岁毕业。倪珪贞喜欢弹钢琴,英语讲得好,曾在母校当过教员。那时的中国女子从小缠足,但三小姐一缠足就发高烧,家人便不再强求,任其天足。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4785

再来看宋耀如。

宋耀如(1861-1918),18611017日(清咸丰辛酉年十一年辛酉九月十四日卯时)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原姓韩,名教。后改姓宋,取名宋耀如、宋嘉树。

宋耀如在12岁以前,一直在家乡度过。他的父亲韩鸿翼,因为家境贫寒,卖椰子、织棕绳,也烧过砖。宋耀如(当时叫韩教)在文昌农村的贫穷生涯中度过了童年。14岁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宋耀如跟着哥哥韩政准飘洋过海投靠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亲戚,订了为期3年的契约,开始学徒生涯。这是宋耀如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次出国对宋耀如没有多大影响;但远涉重洋漂洋过海谋生的漂泊意识,已在年轻的宋耀如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1878年,宋耀如17岁,父母决定将他过继给堂舅父(婶婶的弟弟)领养。这位堂舅没有子嗣,姓宋。他在美国马塞诸塞州(旧译麻省)波士顿市开一家出售国产丝绸茶叶的铺子,是最早在美国定居的中国人之一。

到了波士顿养父家,宋耀如在丝茶店里当学徒聪颖机灵、勤快温和很快掌握了经营商业的知识。养父十分满意,并希望他以后能继承家业,传宗接代。

波士顿是富有古老文化底蕴的城市,教育事业在美国首屈一指,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学府。清政府派遣的首批年到美国的公职留学生,有两位经常到丝茶店来,就是牛尚周温秉忠,知道宋耀如是广东海南人时,十分高兴,异国见到同乡而且是同龄人他们无话不谈3人经常在丝茶店聚首,谈天说地。宋耀如在新朋友的怂恿下,养父要求能正常上学遭明确拒绝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5529

美国历史名城波士顿

 

宋耀如离开养父家逃跑了跑到波士顿港口,偷偷爬上美国海岸警卫队缉私船艾伯特·加勒廷号(Albert Galtain)躲藏起来。

在船上,宋耀被带到船长艾里·加布里埃尔森的面前宋耀如相告渴求上学而离开店铺,船长应允招募他在船上工作。

艾里克·加布里埃尔森决心帮助宋耀如,在科尔法克斯这个地方经过约8个月以后,把宋耀如介绍给牧师佩奇·里考德。宋耀如和牧师在旧的第五街卫理公会教堂会面,最终决定留在里考德教堂里。1880117日,里考德牧师主持了宋耀如受洗仪式。

洗礼后,宋耀如暂时在一家印刷厂找到工作,对印刷术产生了兴趣,也为他后来创办印刷厂打下基础。

1881年,宋耀如20岁,进入圣三一学院(现杜克大学)读书。

里考德牧师把年轻的宋耀如带去见了朱利安·卡尔将军。卡尔是联邦军的军人,一个纺织企业家、富翁和慈善家,为宋耀如选择圣三一学院在预备学校上了1年学。

在此期间,卡尔资助他读大学;他如同儿子一样成为卡尔家庭的一员。宋耀如对自己在经济上依附这位长辈感到不安,假期里坚持靠自己的劳动赚钱维持生活,挨家挨户地卖书,并出售他在考尔法克斯号船上学会编织的绳索吊床。

在杜克大学的1年,宋耀如树立了当传教士的理想,结交了一批美国朋友。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6155

 

1882年秋天,宋耀如转入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专修神学1885年春天毕业

18861月,宋耀如回国抵达上海,被布道团派到苏州昆山传教月薪15美元

宋耀如昆山传教,重逢老朋友牛尚周。牛尚周比宋耀如大4岁,正任江南制造局帮办,已与倪家二小姐倪桂金结婚,他和妻子商量,把妻妹倪珪贞介绍给宋耀如。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6408

1887年,26岁的宋耀如和19岁的倪珪贞结婚。婚后,新郎带着新娘前往昆山继续布道。

                

重返川沙

188555日南方卫理会布道团第三届年议会时,宋耀如试行传道2年期满后转正,巡行传道”。

由于薪水微簿无法维持生活,为了养家,宋耀如逐渐把主要精力转向工商业。18901015日至21日,监理会在上海举行第五届年议会,宋耀如自请降为本处传道”,退出年议会,并主动提出在妻子故乡川沙传教。他辞去神职,申明脱离美国监理会,在法租界参加了由中国人组成的教徒团体自主教会”,并在主日学校教书。退出布道团后,宋耀如在自后院里设一个小印刷厂,印刷中文圣经及宗教书籍,很快赚到了钱,在虹口路美租界朱家木桥东有恒路628C号(今东余杭路526弄至530号)建了自己的房子,隔壁即是牛尚周家。宋耀如跟孙中山闹革命后,牛尚周担心受政治牵连曾一度要求子女远离宋家,但两家子女却相处很好。

19世纪末,安徽寿州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在上海苏州河畔投资建立面粉厂,孙氏兄弟的祖父是状元帝师孙家鼐,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创始人,外祖父是李鸿章的哥哥两广总督李瀚章,但兄弟俩不谙洋务,与美商之间交易往来,由宋耀如牵线搭桥,因此宋以技术入股,自1900年起任阜丰面粉厂技术经理,直至去世。宋耀如还涉足棉纺业和烟草业,在商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拥有不少股份。财富越来越多,先后买下法租界宝昌路(今淮海中路)491号和公共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0号两栋豪宅,传道同时大搞实业,跻身上海滩顶级富豪之列。

1894年,孙中山携《上书李鸿章》北上天津,途经上海经人介绍认识了宋耀如,二人一见倾心结为同志。宋耀如为革命倾入大量个人资金,孙中山在上海多次住在宋家,虹口宋宅成了反清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

1889春倪蕴山去世,徐玉花回到川沙中市街上的倪氏老宅居住。因怕老母亲难过,倪珪贞和已转任川沙“本处传道”的宋耀如一起,带着宋霭龄返回浦东川沙,随时看望照料母亲。

按川沙当地风俗,出嫁的女儿不能住到娘家,倪珪贞和宋耀如就选中离倪府老宅相距不到200米的“内史第”,租住“内史第”西侧面向南市街的3间沿街房,开始了宋氏家族“定居川沙,兼住虹口”的生活模式。

initpintu_副本

川沙镇南市街老街

宋耀如时去虹口,黄浦等处经商,办印刷厂,大部分时间住在川沙,从1893年至1899年近8年间,又先下生育了4个子女,外婆徐氏帮着照顾和教育他们。

川沙“内史第”是晚清内阁中书沈树镛之家。原名沈家大院,沈树镛中举后到北京谋职,两年后任内阁中书,上任前回乡对沈家大院进行修缮,起名“内史第”。“内”取官职中一字,“史”指沈学问渊博,还擅书画鉴赏,金石收藏,“第”是宅第之意。沈博学多才,藏书甚丰,有“富甲东南”之誉。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沈树镛惆怅返乡,从事实业,1900年沈家创办川沙毛巾业,能干的倪珪贞和对门邻居兼好友高兰玲一起弄来“一架织机安放在高家”,搞毛巾的“外包”加工,补贴家用。其乐融融的宋家是宋父慈爱,倪母“严厉刚强”。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8113

川沙镇“内史第”

浦东自古以来相当重视教育,据黄炎培(也住在“内史第”,黄家子弟也多人赴美留学)1936年主编的《川沙县志》记载:“乡村相距不到1里大多设有学塾,小康者乐为子弟读书,尊师重道,雅有古风。”倪珪贞就自幼先后接爱旧式和新式两重教育,宋家的孩子一出生便处于良好的氛围中。开设在他们家马路对面的诸文伯学塾成为宋家子女第一所启蒙学堂。1901年,宋耀如在川沙正阳桥南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办起了宋家小学堂,聘请顾佐尧担任家庭教师,宋耀如亲自兼任小学堂英语老师。除宋家子女外,还招收邻家孩子,讲授《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珠算和自然等。宋家孩子各科中尤以英语出色,为日后宋氏三姐妹入中西女塾,随后又赴美留学创造条件,也为宋子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打下良好基础。

20世纪初的上海,中西融合,举办教育成风。上海开办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女学,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开拓,社会风气的布新,起到重要作用。三姐妹入中西女塾,英文,算学和圣道(宗教)是必修课,还有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化学等课程。年满13岁必须住校,对衣着、床上用品都进行统一要求。严格的办学,重英文,宗教,科学知识,重独立人格,这些特点对宋氏姐妹的素质养成有重要意义。三姐妹性格各异,但聪明,自信,独立,坚强既得于遗传天赋,也与后天教育有关,与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关。

摇到外婆桥——宋氏三姐妹的浦东娘家+上篇8782

宋家三兄弟先后入圣约翰大学,此校当时是全国的英语学习中心,同学有顾维钧,林语堂 ,张爱玲等俊杰,三兄弟后赴美留学,宋子文宋子安毕业于哈佛大学,宋子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

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美龄生活了7年,宋子文生活了10多年,宋子良生活时间较短。川沙城里的枣泥核桃仁,荠菜鲜肉糜汤圆的“浦东大圆子”成为他们“舌尖上的乡愁”。

地处川沙南市街和中市街街角处的抗倭牌楼给宋氏子弟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教育,日寇侵华时期,宋家6姐妹兄弟以各自的方式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之中。

而得开放风气之先的浦东,也成为宋家子女成长的基石。